華人面對歧視:可以沒有脾氣,但不能沒有態(tài)度
視頻:中國留美學生拍視頻回應哥大校園“撕名牌”事件 來源:央視新聞
中國僑網(wǎng)4月17日電 題:我們可以沒有脾氣,但不能沒有態(tài)度(所有華人都該看看)
面對歧視,我們沒必要總是怒發(fā)沖冠,心平氣和發(fā)出聲音也是一種態(tài)度,但有人卻“安靜”到連這種態(tài)度都丟了……
1
最近,小僑注意到兩條新聞,其一是美國社區(qū)警示牌內(nèi)容出現(xiàn) “華人,不要讓你的狗踩上我的草坪”字樣,涉嫌歧視;其二是澳大利亞執(zhí)政黨擬修改《反種族歧視法》18c條款,使投訴種族歧視界定的標準更高、難度更大。
和微信群里的海外華人朋友聊天時提到了這兩件事,有人一如既往表示強烈憤慨,也有人認為類似事件太多,即使有脾氣也早就磨沒了。
聊著聊著,一位群友突然冒出這么一番話:
“當?shù)厝嗽诹奶鞎r貶低華人、惡語相向,最初我也總是和他們據(jù)理力爭,但似乎也沒起到什么作用,慢慢的就懶得爭了。后來,和新認識的人相處時,我不再主動提及自己華人的身份,在他們指責華人時也不出聲爭辯,反而感覺更自在一些,至少不會總有被歧視的困擾了?!?/p>
群里一下炸開了鍋。
不少人立即對他的這種“圓滑”表示氣憤,認為他連自己的身份都不敢承認,實在是沒骨氣、太丟人。群主大概也是這種想法,罵了幾句后直接把他踢出了群。
“犯眾怒者”被驅(qū)逐,結(jié)局似乎大快人心。
但小僑卻憂慮起來:群里為數(shù)不少的、沒有出聲的人,是否被這位的言論觸到了內(nèi)心?或者說,干脆和他有相似的想法?
隱瞞,甚至拒絕自己的身份,以換取所在國主流社會的所謂“接納”和“歡迎”。究竟有多少華人有這樣的想法,又有多少人就是這樣做的?
沒法統(tǒng)計,也不敢想象。
2
這幾天,有一位華裔女孩在TEDx的演講視頻火爆網(wǎng)絡(luò)。
和不少年輕一代華人一樣,她也曾為身份苦惱。
也曾體會歧視之苦。
甚至像上文提到的那位“犯眾怒者”一樣,為了獲得主流社會的認同,拒絕自己華人的身份。
結(jié)果,她失去了自我。
幸好,她沒有繼續(xù)逃避、迷失,而是勇敢正視種族歧視,并用自己堅定有力的話語向美國社會發(fā)聲:“我為自己的華人身份自豪,美國、中國的融合身份組成了完整的我?!?/p>
3
還記得兩個多月前,針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留學生被“撕名牌”事件,那段由中國留學生制作的、引發(fā)國內(nèi)外高度關(guān)注的視頻——《說出我的名字》。
近日,視頻作者閆呼和接受了媒體采訪。

閆呼和說,中國人起英文名,本是為了方便外國友人,為了以名字發(fā)音的方便來交換本來就有限的話語權(quán)。但似乎在隱匿了自己自我認同的一部分之后,我們只是助長了人們對我們核心身份的輕視。
“現(xiàn)在反倒是用拼音寫自己真名的人被覺得不順眼了。如果連名字都可以怎么方便怎么來了,我們再去談其他的實在站不住腳?!?/p>
面對歧視,閆呼和選擇了最平和的“抗爭”方式——講出自己中文名字的美好寓意,用語言的力量直擊人心。
“不爭執(zhí),不吵架,我們只是想坐下來和你好好談談。一切偏見與歧視都源于無知。”國內(nèi)外如浪潮般的輿論支持,證明了閆呼和選擇的正確。
4
曾經(jīng),我們的實力不強,很少說出自己的想法,抱怨、辛酸只能往肚里咽。
但現(xiàn)在不同了,我們完全有能力爭取自己的權(quán)益。
面對歧視,我們可以沒有脾氣。
不需要總是怒發(fā)沖冠,爭得面紅耳赤。像閆呼和,像上文的華裔女孩,心平氣和發(fā)出聲音,用事實、道理打破無知,反而更能凸顯我們的力量。
但我們不能沒有態(tài)度。
你退一寸,他進一尺。一味忍讓,甚至為此拒絕、貶低與生俱來的身份,最后很可能是:
同胞厭惡你、鄙視你,因為你雖然有著相同的外表,卻拋棄了與生俱來的中華魂;
當?shù)厝瞬慌懦饽悖膊徽嫘慕蛹{你,因為數(shù)典忘祖的人,無論在哪個國家都不值得信賴。
您說是嗎?
(來源:中國僑網(wǎng)官方微信,作者:付強,ID:qiaowangzhongg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