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江歌案不了局先別急著道德審判
原標題:江歌案不了局先別急著道德審判
事發(fā)近一年,青島女留學生江歌在日本被殺害一案,突然重返公眾視線。在此案中,殺人嫌兇為江歌閨蜜劉鑫的前男友陳世峰,兇案發(fā)生時,劉鑫躲在江歌租住公寓內(nèi),而江歌就在公寓門口被刺數(shù)刀倒地。
在悲劇發(fā)生后,江歌母親一直尋求與劉鑫見面未果,劉鑫及其家人甚至在微信、電話中對江母語出不敬,兩家發(fā)生嚴重爭執(zhí)。在兇案發(fā)生近300天后,有媒體刻意安排了江歌母親與劉鑫的第一次會面。近日,相關視頻在網(wǎng)上廣泛傳播,加之陳世峰將于近日審判,遂引發(fā)一場公共大討論。
江歌與陳世峰素無恩怨,她的死,劉鑫不能脫離干系。包括江歌母親在內(nèi),都不自覺地把江歌之死的部分責任歸咎于劉鑫。還有報道提到,當江歌遭遇行兇時,劉鑫非但沒有開門,還把門反鎖了。言下之意,如果劉鑫開門,江歌或不至死。這些因素疊加,劉鑫在許多人眼里,成了一個逃避責任、冷漠自私的人。
江歌母親的喪女之痛,是一種言語無法表達的心靈創(chuàng)傷。但是,許多急于譴責、辱罵劉鑫的人,有沒有認真想過:媒體所報道的所有細節(jié)都是真實的嗎?江歌因劉鑫遇害,劉鑫卻拒絕見江歌母親,甚至惡語相向,這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嗎?
實際上,劉鑫有沒有反鎖門,乃至于“江歌替劉鑫去死”這些說法,都不是確鑿無疑的結論。這要么只是一方面的說法,要么只是一種看似合理的推測,并沒有更多證據(jù)支撐。也就是說,許多人對這事情的評判,都是建立在尚糾纏不清的事實基礎上,不無臆測成分。既然如此,我們在同情江歌母女遭遇的同時,是不是也該謹慎對劉鑫做出論斷呢?畢竟,在這樁兇案中,劉鑫也是受害者之一,是一個幸存者,而不是幫兇、從犯。
兇案細節(jié)或可還原,人性卻難以揣測。對于劉鑫的行為反應及其心理,我們很難得到準確答案。她在兇案現(xiàn)場的表現(xiàn),以及此后為什么一直不和江歌母親見面,真正原因只有她自己知道,甚至她自己可能都說不清楚。有自媒體用了一個非常具有煽動性的標題《江歌,你替劉鑫去死的100天,她買了新包包染了新頭發(fā)》,譴責劉鑫沒人性。難道江歌不幸遇害,劉鑫就不能獨活,只配每日以淚洗面?誰又知道劉鑫的內(nèi)心是怎么想的,她這樣做又是不是在強顏歡笑?這不是為劉鑫開脫,而是想說,道德譴責有時候是多么容易,又何其不負責任。
這樁兇案的嫌疑人已經(jīng)落網(wǎng),正等待法律審判。對于江歌的母親,沒有人能夠替她選擇寬容與否,無論怎么做,都只能是她自己去選擇。至于劉鑫及其家人,我們也不能強押著他們到江家跪地道歉。在這件事情上,應當承認我們其實無能為力。我們既不能替他們的任何一個人作抉擇,也不能對尚且缺乏事實支撐的行為及其心理表現(xiàn)下論斷,更不能為了抽象正義而進行道德審判,煽動這兩個家庭彼此仇恨。
江歌母親與劉鑫一家的爭執(zhí),其實是江歌遇害案的衍生悲劇,讓殺人兇手受到法律應有的懲罰,這才是最大的正義。如果江歌母親認為劉鑫對江歌之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或許應該嘗試走訴訟的方式。否則,在某些輿論推波助瀾下,恐怕無助于消弭怨恨,彌合傷口。
本報評論員
魏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