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巴黎的法國年輕人:更多單身、更加貧窮

中國僑網12月4日電 據《歐洲時報》編譯報道,大巴黎地區(qū)在求學、就業(yè)方面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高昂的住房成本嚴重降低了該地區(qū)年輕群體的生活質量。
經濟不寬裕的“外省青年”
有媒體報道,今年22歲、來自法國北部城市皮卡第的克萊蒙和女友卡米爾合租一間公寓。他們在巴黎郊區(qū)的住所因靠近迪斯尼樂園而價格偏高——33平方米、800歐元。
房租約占這對年輕情侶凈收入40%:卡米爾是售貨員,每月收入為法定最低工資(smic),而克萊蒙還在讀工讀交替制職業(yè)碩士(formation en alternance)。在迪士尼的半工合同能為他帶來每月950歐元的收入。由于薪水剛過可領房補的上限,兩人未能拿到任何補助。這個年輕人表示,實在沒心情抱怨什么,每月大致能做到收支相抵,只是得盡量減少周末外出,以節(jié)省花銷。
同樣在準備工讀交替制職業(yè)文憑、已獲得法國高級技師文憑的法比安拿下了標致公司為期一年的學徒合同,每月工資也接近950歐元。為了找房,法比安今年夏天四次往返巴黎-土倫,還差點得手巴黎7區(qū)的一間9平米“保姆房”(每月租金“僅為”590歐)。
這個20歲的外省青年回憶道:“房東每次會組織多人排隊看房,都記不清有多少次我準備的租房文件無人理睬了”。他還打算貸款3000歐元用于應急、付押金。最后,在開學前三天,法比安大學教員幫忙聯系到可居住一年的宿舍,他趕忙拖著全部行李乘夜班車趕到巴黎。
“已不那么年輕”的青年啃老族
根據2015年的一項調查,大巴黎地區(qū)與父母同住的20-29歲的年輕人通常以大學生(76%)和失業(yè)者(62%)為主。
在全法范圍內,71%長期合同(CDI)職員有能力獨自居住,而短期合同(CDD)者比例則為53%。同樣,IAU-IDF在今年11月底發(fā)布的報告中不無尷尬地感嘆道,150000名 “已不再十分年輕”(25-30歲)的青年人因失業(yè)、低薪、與伴侶分居等經濟原因,不得不再次回家“啃老”。
深刻變革:單身、低收入的年輕人更多了
1973年至2013年這40年間,大巴黎地區(qū)年齡介于18-29歲年輕人的生存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首先,群體(196520人,占地區(qū)人口16%)結構已經改變,單身居住比例翻倍,由22%上升至2013年的50%;其次,年輕人更窮了:該群體總體薪資水平比法國平均收入低40%(相比之下,1973年只低10%),并且收入增長比例遠遠落后房價增速——房價在40年間“飆升”了14倍,而年輕家庭的收入僅僅增長3.8倍,工作合同的穩(wěn)定性也下降。
不僅如此,雖然總體而言“只租不買”的趨勢已被逆轉,比重大幅上升的業(yè)主(從35%到48%)已超過了租房者比例,但年輕家庭卻“逆潮流”而行——2013年,年輕群體中業(yè)主比例由1980年的20%下降到12%。
法國福利房的受益者往往是多人家庭,而“無人問津”的年輕人主要靠租私人房屋解決住房問題。近年來,私人租屋供不應求的境況也愈加嚴重:市面上可供出租的房屋數量整整減少了253000,價格也實在高昂:普通單間公寓均價為每月540歐元、兩居室均價則為714歐元。
很顯然,平均價格遠遠反映不了實際情況。法國“消費、住房及生活環(huán)境協會”(CLCV)在2016年公布的調研報告揭示,有近半數在巴黎直接出租的房東收取的房租太貴,且這種現象主要集中在面向年輕人的小面積公寓房。(海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