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白手起家華僑改良秘魯農業(yè):蔬菜多用廣東話發(fā)音

2018年03月28日 10:02   來源:廣州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秘魯?shù)脑S多蔬菜用的是廣州話發(fā)音

  1968年11月8日,秘魯政府在全國農業(yè)代表大會上授予老華僑戴宗漢一枚“農業(yè)功勛章”,贊譽他為“秘魯農業(yè)功臣”。這位老華僑,是廣州市白云區(qū)人和鎮(zhèn)高增村人,是一位著名的秘魯僑領。他和他的家人與上世紀80年代享譽體壇的中國女排有著不解之緣。曾有段時間,他每隔一年就要到華僑新村住上半年。他的一生,是廣東華僑可歌可泣的出洋史的一個縮影,也是國人在艱苦卓絕的環(huán)境中,不懈奮斗,改變命運的縮影。

  現(xiàn)在許多人對華僑在100多年前于美洲修筑鐵路的偉大功績已經比較熟悉,但他們的另一項杰出貢獻可能相對少有人知道,那就是對農業(yè)的貢獻。從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國、也是農耕意識最強的國家走出的華僑們一旦在當?shù)卣痉€(wěn)了腳,扎下了根,就開始將目光投向那大片未開發(fā)的沃原。其中華僑數(shù)量特別多的秘魯,其農業(yè)體系受華僑影響至為深遠。

戴宗漢
戴宗漢

  扎根異鄉(xiāng)七十年的“秘魯農業(yè)功臣”

  戴宗漢出生于一個貧苦家庭,父親靠打魚維持一家生計。戴宗漢6歲開始隨父做農活,10歲讀書,兩年后失學。為生活所迫,1918年,年僅16歲的他帶上一張舊毛毯,幾件舊衣服,搭上日本貨船,遠赴秘魯,開始了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史。這一去,就是70多年。

  戴宗漢先后在百加米紋、古擔郎、南巴益忌等地墾荒,改瘦地為良田,變荒漠為糧區(qū)。他不但不避艱辛,奮力勞作,而且肯動腦筋,善于研究改革耕作技術,把中國的耕作技術傳授給當?shù)剞r民。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創(chuàng)造了“平面彎形引水法”,實現(xiàn)自流灌溉;并善于培育良種,大膽改革插秧技術,探討推廣疏播育壯秧的方法;同時重視引進農用機械,興辦現(xiàn)代磨坊;還辦起了全秘魯?shù)谝豢萍挤N植樣板田,第一個養(yǎng)豬中心場。

  1968年11月8日,秘魯政府在全國農業(yè)代表大會上授予他一枚“農業(yè)功勛章”,贊譽他為“秘魯農業(yè)功臣”。在秘魯,他對于貧苦農民常常不吝幫助,如義務傳授農業(yè)生產技術,指導耕作,借貸款幫助他們發(fā)展生產。1970年秘魯華拉斯發(fā)生大地震,他捐資100多萬秘魯幣救濟災區(qū),并親自駕車運大米、食糖等物資前往災區(qū)救濟災民。為解決秘魯青年就學,捐資300余萬秘魯幣建起了一間中學,贈送一臺X光設備給利馬醫(yī)院。還在利馬市開辦商業(yè)電臺,向海外僑胞傳遞祖國信息。他無論在秘魯人民還是華僑之中,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作為歷史悠久的秘魯中華通惠總局領導人之一,早在1964年,戴宗漢就捐資20萬元給家鄉(xiāng)高增村興建同文中學(即現(xiàn)在廣州市七十三中學)。之后又與家人多次捐款給暨南大學、高增小學、人和小學、廣州市七十三中學等,用于購買教學、科研設備,擴建、改造校園等,并有多筆捐款用于廣州多處的修路、醫(yī)院、少年宮等。

  有一次,戴宗漢正和家人回廣州探親,聽到第九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將在秘魯舉行,當即吩咐女兒戴碧媛速返秘魯,為中國女排安排好食宿等事宜。女排勇摘桂冠后,教練袁偉民滿懷深情地說:“女排奪得世界冠軍,是和華僑的支持、鼓勵分不開的?!?他還特別提到戴宗漢一家對女排的支持。戴宗漢在華僑新村的故居,是按照他在海外的住宅的形式、大小、方向和結構等進行設計的。夫婦倆每隔一年便回來住半年。1988年,戴宗漢被授予“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當年秘魯采集鳥糞的場景。
當年秘魯采集鳥糞的場景。

  白手起家的華僑改良了秘魯農業(yè)

  1849年,首批75名契約華工抵達秘魯卡亞俄港。之后的25年,有大約12萬名華工抵達秘魯,當中大多是廣東人。這是一段充滿了艱辛與血汗的歷史。許多華工因漫長海上航行的惡劣條件喪生,還有很多,倒在大洋彼岸艱苦的勞動環(huán)境中。

  早期華工從事的是強度最大,勞動環(huán)境惡劣,待遇差的工作,比如開礦、開采用作肥料的鳥糞,修筑鐵路,等等。即便如此,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憑借卓越的眼光、過人的毅力和靈活的頭腦,還是擁有了一定的積累,為自己的未來事業(yè)攢下了寶貴的啟動資金。假以時日,終于出人頭地。

  戴宗漢毫無疑問是赴秘魯華僑中的杰出人物。在那些年代前往南美洲的華僑中,有不少類似他這樣白手起家,以砥礪奮進和精于積累,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士。知名農業(yè)巨子劉金良是第一個在秘魯創(chuàng)辦農場的華僑。1922年,他在秘魯北部的巴加司馬育開辟了2300公頃耕地,除了種植棉花和稻米以外,還養(yǎng)了幾千頭牛。

  華僑對秘魯?shù)霓r業(yè)發(fā)展貢獻極大。有研究者指出,最初抵達秘魯?shù)钠跫s華工多被分配到秘北部沿海地區(qū)的種植園,比如瓦巧(Huacho)、卡斯馬(Casma)、特魯西約(Trujillo)、皮烏拉(Piura)等地。契約華工大多為農民,具有豐富的農耕經驗,他們將種植稻米、甘蔗、蔬菜、雜糧等方法經驗傳授給當?shù)厝?,并從中國引進良種,提高了秘魯農業(yè)單產。比如,優(yōu)良稻種“中國白”和“中國雷丁”都是從中國廣東、福建等地引進的優(yōu)良稻米種子,使每公頃產量達6000公斤,遠遠超過其他品種每公頃2000至3000公斤的產量,而且能夠實現(xiàn)一年兩熟。至今秘魯人稱呼許多中國蔬菜,如姜、白菜、菜心、苦瓜等都是根據(jù)廣東話發(fā)音,而不是采用拉美傳統(tǒng)的西班牙語叫法。

  1871年利馬的一家報紙承認“秘魯?shù)拇笃f園特別是沿海地區(qū),目前都是中國人在那里開墾種植”。當?shù)卦娙税⒘_納的一段評價被廣泛引用:“在秘魯沒有一個地方你找不到中國人,沒有一項工作他們不能勝任”。這是對華僑過人工作能力的認可和贊許。

  有學者指出,由于華工的參與,1875年秘魯甘蔗產量比1820 年增長了5倍,糖產量由1870年的200多噸增至1880年的8萬噸;棉花出口則由1865年的0.89萬擔增加到1873年的9.94萬擔。硝石產量也迅速增長,其收入等于秘魯其他收入總和的3倍,其中華工的貢獻最大。此外,19世紀初期英國推行集約農業(yè)和德國發(fā)展化學對鳥糞產生大量需求而導致的“鳥糞經濟”,令秘魯鳥糞產品從1830年的7000噸劇增到1860年的40萬噸左右,鳥糞出口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華工是其中出力最多的群體,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促成清政府將目光轉向南美 開辟前所未有的外交領域

  數(shù)量龐大的秘魯華僑,還直接促進了當時中國外交領域的拓展。初期華工的待遇非常惡劣,契約期滿的華工承擔起了向清政府控訴華工悲慘遭遇的任務。在清政府及國際社會的壓力下,秘魯政府開始采取措施改變華工狀況。

  1872年5月28日,秘魯船只“瑪耶西”號運載225名契約華工在駛向秘魯途中,由于氣候惡劣,船只于6月10日被迫駛入日本橫濱港。忽然,一名華工跳船游向英國船只“義融公爵號”?!艾斠鳌碧柵按A工情形被公之于眾。這起外交事件在國際上和秘魯國會引起強烈反應,要求改善華工條件的呼聲日漸高漲。最終,1873年6月、7月和10月,秘魯國會分別出臺法律,規(guī)定華工周日可以休息,規(guī)范勞動時間,要求超出勞動時間需支付加班工資,卡亞俄省必須登記華工,以便其契約期滿可以返回中國。1873年12月27日,澳門正式終止了中國苦力運輸。

  1873年,李鴻章代表中國政府與秘魯總統(tǒng)特使葛爾西耶進行交涉并進行建交談判。經過多次交涉,1874年6月26日,中秘兩國在天津正式簽署了《中秘友好通商行船條約》,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研究者指出,華僑、特別是契約華工問題使清政府將注意力投向拉美國家秘魯,并促使兩國建交。秘魯成為第一個與清政府建交的拉美國家,開啟了晚清外交近代化的進程,也使清政府接受近代西方國際法觀念和外交行為規(guī)則,改變其對海外移民的政策,并就此開始了一系列“護僑”的官方行為。在這個層面上,秘魯華僑發(fā)揮了遠超于自己所從事的專業(yè)領域的作用。一代代華僑通過奮斗,成功融入當?shù)?,為當?shù)亟洕?、社會的良性發(fā)展貢獻力量,作出許多突破性的創(chuàng)舉。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人“走出去”的無限可能。

【責任編輯:陸春艷】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