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shè)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遲來的正義:從《排華法案》回首華工百年血淚史

2018年04月23日 10:12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新網(wǎng)4月23日電 (趙慧穎 趙多維)當(dāng)?shù)貢r間4月22日下午,加拿大溫哥華市市議會在位于唐人街的大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舉行特別會議,市長羅品信(GregorRobertson)代表市府就該市歧視華人的歷史向華人社區(qū)正式道歉。由于早期受歧視的華人多來自廣東臺山,因此,在羅品信用英語宣讀道歉內(nèi)容的同時,原華裔市議員葉吳美琪、余宏榮分別用廣府方言和四邑方言宣讀道歉內(nèi)容的中文版本。

  海內(nèi)外廣大華人華僑,共同見證這足以載入史冊的一刻。從被迫繳納人頭稅,到坦然接受所在國政府致歉,海外華人地位的提高有目共睹。近年來,多國紛紛對曾經(jīng)的排華行為道歉,人們在探究其背后原因的同時,也揭開了一部長達百年的華工辛酸血淚史。

穿越塞拉山的鐵路開通,華裔鐵路工人向一輛駛過的火車揮手致意。(美國《世界日報》取材自斯坦福大學(xué)網(wǎng)站)
穿越塞拉山的鐵路開通,華裔鐵路工人向一輛駛過的火車揮手致意。(美國《世界日報》取材自斯坦福大學(xué)網(wǎng)站)

  【悲憤!加拿大排華史:不受歡迎的“勤勞者”】

  一百多年以前,清王朝正處于國力衰微時期,戰(zhàn)爭不斷,民不聊生。偶然間,一則“加拿大招募工人修建鐵路”的消息,傳遍了中國東南沿海省份的大街小巷。由于收入高于國內(nèi),大量平民不惜變賣土地,籌措赴加拿大的路費。

  為了抵達那座“淘金城”,這些華工克服了海上極為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根據(jù)《不列顛殖民者》記載,1860年,有一艘從香港出發(fā)赴該地運送華工的船只,離岸時船上搭載的人數(shù)為280人,在經(jīng)歷了64天“波折叢生”的航程后,僅68人抵達加拿大卑詩省(今不列顛哥倫比亞)。

  盡管航程如此艱難,依然有大量華工前仆后繼,他們的努力成就了加國版圖的完整。當(dāng)太平洋鐵路“最后一顆道釘”被敲進鐵軌,北美西海岸的卑詩省歸入加拿大疆土,自此加拿大揭開了排擠華人的序幕。

  1885年,一部對華人帶有明顯歧視色彩的法律——《中國移民法》出臺,該法案要求華人入境時額外繳納人頭稅。此后,隨著法案的不斷修訂,人頭稅的數(shù)額成倍上漲,最高峰為1903年的500加元,相當(dāng)于華工在加拿大工作10年的存款。在“人頭稅”法實行期間,加拿大共向82369名華人征得約2300萬加元的人頭稅,數(shù)額堪比興建整座太平洋鐵路的費用。

  1923年,加拿大變本加厲,以排華法取代了人頭稅,自此華工和他們的家屬被隔絕在加拿大版圖之外,即使擁有英國國籍的華人,也不例外。那些曾經(jīng)參與筑路的華工,徹底淪為不受歡迎的“勤勞者”。

  在近代史上,加拿大一向以溫和的態(tài)度示人,為何會出現(xiàn)如此規(guī)模的排華浪潮?分析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主流社會對華人的種族歧視,他們認為華人一心掙錢,是“沒有開化”的民族;二是華人勞工的到來,削減了白人工作機會,影響了他們的收入。兩個要素交織在一起,共同促成了多項排華法案的通過。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最后一顆道釘。(<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徐長安 攝)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最后一顆道釘。(中新社記者 徐長安 攝)

  【無奈!清廷官員奔走交涉 可嘆弱國無外交】

  自古以來,國與國的較量遵從“叢林法則”、“崇拜強者,不同情弱者”,國家實力才是撐起一個民族尊嚴的底氣。清朝末年,正是因為國家積貧積弱,華人在海外的境遇才充滿了辛酸。

  面對加拿大的排華浪潮,有識之士們并沒有無動于衷,清朝官員們積極奔走交涉,加拿大當(dāng)?shù)匾渤闪⒘藨?yīng)對反華活動的民間組織,“華人群體大聲疾呼,盡管聲音很微弱……”

  1876 年,清朝官員郭嵩燾出使英國,希望英國政府出面改善華僑在加拿大的境遇,彼時加拿大仍為英屬殖民地。隨后,不少清朝外交官紛紛提出交涉,但在加拿大排華情緒不斷升溫的背景下,交涉并沒有取得成效。

  1896年,清廷要員李鴻章應(yīng)邀訪問北美,此行他帶著一個強烈的目的——“幫助僑民與所在國政府協(xié)商,改善華僑待遇”。在面對媒體采訪時,李鴻章如此回應(yīng)道,“加拿大擬增加華人入境稅,此舉并不合理。中英兩國素來友好,中國人應(yīng)在中英條約下同享平等地位?!?/p>

  然而“弱國無外交,國弱則民賤”,清廷要員李鴻章的這次出訪,雖然得到了加國官方的接待,卻絲毫未妨礙加國政府進一步推行限制中國移民的措施。

  此時,放眼世界各國,“排華”情緒有了愈演愈烈之勢。與加拿大聯(lián)系密切的美國,不僅出臺了《排華法案》,還向華工征收高額“執(zhí)照稅”,并對華工被殺害事件置之不理。

  1923年,就在加拿大實施“排華法案”之際,當(dāng)?shù)厝A人社群的報紙《大漢公報》刊發(fā)社論,認為英國所下屬的國家,皆以文明自由自居,加拿大政府試圖訂立不合時宜的苛刻法案,“有愧于英人愛好公道之美德”。

  時至今日,人們依然能從這份泛黃的報紙中,讀到書寫者的悲憤和無奈。面對懸殊的國力差距,外交官的奔勞、華人社團的求助、華人媒體的口誅筆伐,均湮沒在排華浪潮中。

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總理哈珀就“人頭稅”問題向全加華人正式道歉。
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總理哈珀就“人頭稅”問題向全加華人正式道歉。

  【欣慰!從排華到致歉 華人洗刷屈辱贏尊重】

  從19世紀到21世紀,中國人用了上百年的時間洗刷過去的屈辱。一代代華人在異國他鄉(xiāng)勤勞致富、積極融入,逐漸贏得了主流社會的尊重。

  與之相呼應(yīng)的是中國國力的日漸強大,是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轉(zhuǎn)變——在很多領(lǐng)域,由原來的“追隨者”逐漸轉(zhuǎn)換為“引領(lǐng)者”。正是這種客觀角色的變化,國際社會才從排華走向反思。

  2018年4月22日,加拿大溫哥華政府就歷史上的排華事件進行道歉。而在過往的十余年中,類似對歧視華人行為進行反思、調(diào)查和道歉的事例越來越多。

  在加拿大,溫哥華政府并不是第一個對“排華史”進行道歉的。早在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聯(lián)邦總理哈珀曾代表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就“人頭稅”政策向華人道歉,并承諾向受害者支付每人2萬加元的賠償金,由此拉開了加拿大三級政府“反思排華政策”的帷幕。

  2010年9月20日,加拿大最早出現(xiàn)排華歷史的卑詩省新西敏市,正式向華社道歉,成為首個向華社正式道歉并進行和解的加拿大城市。此后,卑詩省也通過了“道歉”議案。2017年,卑詩省議會斥資10萬加元,在加拿大境內(nèi)設(shè)立紀念碑,以紀念華人在19世紀末興建太平洋鐵路。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要求國會正式承認《排華法案》有悖人權(quán),并為此道歉。華裔眾議員趙美心(右)在提交議案前召開記者會。(<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吳慶才 攝)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要求國會正式承認《排華法案》有悖人權(quán),并為此道歉。華裔眾議員趙美心(右)在提交議案前召開記者會。(中新社記者 吳慶才 攝)

  道歉的橋段同樣在美國上演,2011年和2012年,美國參眾兩院分別以全票通過就《排華法案》道歉的法案,并表示將致力于保護華人享有與其他美國國民相同的民權(quán)與憲法權(quán)利。

  2009年1月8日,曾經(jīng)“排華”最嚴重的美國舊金山,選出了首任華裔議會主席邱信福。2011年11月10日,舊金山又選出了首任華人市長李孟賢。

  世界各國以道歉的形式反思昔日“排華史”,而華人則用銘記的方式正視早期移民“屈辱史”。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世界各地,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美國華人博物館等華僑華人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等,已有近50家。

  舊時代屈辱的歷史褪色淡去,被抬頭挺胸、昂首闊步的新大國形象代替;但歷史的回音,仍在以另一種方式叩響當(dāng)今華人的心門:無論何時何地,努力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和話語權(quán),依然是全體華人奮斗的目標。(完)

【責(zé)任編輯:王嘉怡】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wù) | 供稿信箱 | 版權(quán)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guān)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