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溫哥華地區(qū)海鮮四分之一名不符實 華裔揭魚目混珠
中國僑網(wǎng)6月21日電 據(jù)加拿大《明報》報道,加拿大卑詩大學(UBC)食品科學研究人員與海洋保護獨立機構(gòu)Oceana Canada合作透過DNA排序比對海鮮的基因,研究發(fā)現(xiàn)大溫哥華銷售的海鮮有四分一錯誤標示。
該研究是由UBC的陸氏食物品安及健康工程實驗室(Lu Food Safety & Health Engineering Lab)與Oceana Canada,以及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的實驗室共同合作進行。撰寫報告的兩名研究員均是華裔,包括陸氏實驗室的陸曉楠,以及胡雅茜。
該研究在去年9月到今年2月之間,在大溫的溫哥華、列治文、高貴林,本那比、西溫、北溫、素里及蘭里等多個城市,總共采集了281個海鮮樣本,并以DNA檢測比對海鮮的基因,并了解有多少錯誤標示,結(jié)果有70個樣本有錯標。
研究指出,整體來說,有四分一的海鮮有錯標,而餐館有最多海鮮錯標的比例,高達29%,其次是超市,錯標比例有24%,而壽司店的錯標則有22%。
被錯標最多的海鮮是鯛魚,在34個鯛魚樣本當中,有31個不是鯛魚,而是其他魚混充,錯標比例達到91%。
研究也發(fā)現(xiàn),鯰魚(sutchi catfish)也很常被用來取代大比目魚(halibut)、鯛魚、龍利魚及鱈魚。
胡雅茜指出,造成錯標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商家故意標錯,但也有的不是故意標錯。如果是故意標錯的情況,例如有餐館明明知道所賣的魚是低價的非洲鯽,卻偽裝是高價的鯛魚,如此即有“食品詐騙”的嫌疑。
她解釋,研究所采取的海鮮包括魚、蝦、螃蟹、龍蝦四大類,所采集的樣本都不是活的,有的是剛被漁船運回陸地,也有的是自世界各地進口的冰凍海鮮。這次所研究的海鮮并未特別注明產(chǎn)地,所以無法得知進口生鮮與產(chǎn)自本地的海鮮,在錯標問題上的差異。
胡雅茜指出,海鮮錯標問題是國際性的問題,但在大溫哥華地區(qū)則較少受到關(guān)注,尤其是一些經(jīng)過處理后的魚肉,外觀接近,顏色也接近,令市民無法辨認,連科學家都需要透過DNA檢測才能知道,說明海鮮的錯標問題并不容易被察覺。
Oceana Canada推動預防“海鮮詐騙”(Seafood Fraud)問題的萊文(Julia Levin)指出,海鮮當然不能錯標,舉例來說,若以進口的非洲鯽取代了鯛魚,人們可能吃下一些帶有在本地禁止使用化學成分的非洲鯽,如此會危害健康。
她認為,預防“海鮮詐騙”的關(guān)鍵是從海鮮的供應鏈做起,設(shè)法建立海鮮產(chǎn)品的重要訊息,而且是從漁船,一直追蹤到海鮮送到人們的餐盤上,要求供貨商在任何時候,均能提供有關(guān)正確的標示及訊息。
該報告并提出建議,為了防止海鮮錯標,建議主要的貿(mào)易國家應該將海鮮或魚的名稱統(tǒng)一;要求標簽加列海鮮的學名,以及對消費者提供更多有關(guān)魚是野生捕獲、或是養(yǎng)殖的,以及在哪里處理魚、捕獲或是養(yǎng)殖的方法等。該研究在《Food Control》的期刊上發(fā)表。
Oceana Canada在全加各地進行相同研究,該組織去年秋天在渥太華取樣檢驗的海鮮,有一半被錯標,未來該組織將發(fā)布“海鮮詐騙”的全國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