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中國移民二代:從幫父母賣食品到研究癌癥
西媒關注西班牙中國移民二代:從幫父母賣食品到研究癌癥
參考消息網(wǎng)9月18日報道 西班牙《國家報》9月16日刊登了題為《從幫助父母賣中國食品到研究癌癥的治療方法》的文章,文章介紹了西班牙華人女科學家露西婭·朱(音),現(xiàn)將文章摘編如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來到西班牙的中國移民的子女已經(jīng)長大成人。1993年生于西班牙巴倫西亞的女科學家露西婭·朱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如果不看外貌,她就是一個典型的西班牙女孩。她的父母來自中國東南部一個擁有300萬人口的城市——溫州。如今她就職于位于馬德里的西班牙國家癌癥研究中心(CNIO),致力于尋找新的癌癥療法。
朱的經(jīng)歷與其他華人二代移民非常相似。起初她的父母在巴倫西亞開了一家中餐館,她出生后就被他們送回了溫州。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西方謀生的華人都非常敬業(yè),把孩子送回中國和祖父母生活是很常見的事,因為他們忙得沒有時間養(yǎng)育子女。”兩年后,朱又被父母接了回來。后來他們在馬拉加開了一家超市,于是她從小就操著一口標準的馬拉加口音。“我小時候會在店里幫父母的忙。我們的店不是那種百元店,而是專門出售亞洲食品的食品店,這些食品來自日本、泰國、中國等國家,種類非常齊全?!?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10px;">
很快朱就不再幫忙打理家里的生意,轉而投身于科學研究。她說:“我父母和祖父母都說,我從小就對所有事物都感到好奇,總要刨根問底。”朱后來離家前往塞維利亞學習生物技術。她的成績非常出色,滿分是10分,而她拿到了9.4分,還因此獲得了西班牙國際銀行頒發(fā)的獎學金,得以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學習了一個學期。隨后她又獲得了一個基金會頒發(fā)的獎學金,在馬德里自治大學攻讀分子生物醫(yī)學碩士學位。如今在西班牙凱克薩銀行的資助之下,她在歐洲最好的癌癥研究中心之一——西班牙國家癌癥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
朱能講西班牙語、英語、漢語的普通話和溫州方言,雖然把巴倫西亞方言幾乎忘光了,但她在德國留學期間還掌握了德語。如今她的博士論文項目包括建立一個平臺,以開發(fā)抗癌新藥。
在研發(fā)項目中,朱給幾十只免疫抑制小鼠注射了肺癌、乳腺癌或黑色素瘤原發(fā)性腫瘤的人腦轉移細胞。當腫瘤不斷增生擴展,朱就給實驗鼠實施安樂死,隨后將其大腦切成薄片,以測試新藥是否有效。除了嚙齒動物的組織,朱還使用手術中采集的人類轉移細胞來驗證分子的抗腫瘤活性。她表示:“許多新藥已經(jīng)問世,我們不僅要確認新藥是否有效,還要知道為何有效?!?/p>
10%至30%的癌癥患者會出現(xiàn)腦轉移,其中肺癌和乳腺腫瘤最容易出現(xiàn)腦轉移。當癌細胞從其原始位置擴散并滲透至大腦,預后效果往往不太好。因此,腦轉移患者通常被排除在新療法的臨床試驗之外。朱所在的實驗組認為,他們所創(chuàng)建的平臺有助于在患者身上測試更多的實驗性藥物,有效延長患者壽命并提高生命質量。
朱身處這場科學戰(zhàn)爭的最前沿。她表示:“小時候我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現(xiàn)在我知道,了解兩種文化、能夠講幾種語言,在專業(yè)層面為我打開了更多大門。而且我往往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我很幸運?!?編譯/劉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