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這四十年:我的華文教師夢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來,廣大海外僑胞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來華投資的先行者和主力軍,是中國面向全球、擴大開放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的偉大成就中,華僑華人功不可沒。
“‘僑’這四十年”主題征文活動啟動后,海內(nèi)外投稿紛至沓來。即日起,一篇篇佳作將陸續(xù)刊出,展現(xiàn)華僑華人與中國同行的四十年。
——編者按
新起點,新征程
——記我的華文教師夢
張慧慈
你們的夢想是什么?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嗎?或許在中國,上大學算不上什么稀奇事兒。但我作為一名緬甸農(nóng)村的學生,曾經(jīng)連上高中都不敢奢求,更別提讀大學成為一名漢語老師了。但是常言道:“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xiàn)了呢”。
你一定難以想象,在我的母校云華師范學院每天凌晨3:30-4:00的時候,山坡上就會出現(xiàn)若明若暗的燈光,那是一群熱愛漢語的孩子們穿梭在樹林里,正沿著那條再熟悉不過的小路趕往學校。他們再泥濘的山路也踩過,再崎嶇的小路也走過。無論條件多么惡劣,都無法剝奪他們對漢語的熱愛。
緬甸的其他地方也有這樣努力求學的孩子,可是漢語老師的數(shù)量卻遠遠不夠,我很想盡自己的力量去改善這樣的情況,當然,也因為我是一名華人,當一名漢語老師的想法便自然地出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
因此,我懷揣著這個夢想來到了華僑大學。來到這里,我認識了來自各國的留學生。此外,我也認識了同樣都是華人并也想投身漢語教育事業(yè)的同學。從他們身上,我認識到,傳承中華文化是身為華人的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但是,作為華人,大家的中文都不是很好,有的甚至都不會說中文。所以,我們應該帶著這份使命感,更努力地學習中文,弘揚中華文化。同時,也要讓更多喜歡漢語的人領略到漢語的魅力,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去年,我在緬甸通過了漢語水平6級考試,今年7月份我參加了華文教師資格證的培訓與考試。但我又有了新的目標,所以我來到了華僑大學,而且,我想報考普通話等級測試,或許這對于我來說會很困難,但我仍然很渴望得到這個機會。
我一心致力于未來的華文教育工作,所以,來這兒之前,我就與母校云華簽訂了畢業(yè)后返校任教的合同。緬甸華教之光要靠更多的人傳承下去,雖然我很平凡,不能給華文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造偉大的奇跡,但我依然會義不容辭地貢獻我的力量,也相信會有更多像我一樣的華人加入其中,來壯大這個隊伍,一起描繪緬甸華文教育事業(yè)的藍圖,未來的華文教育一定會是多姿多彩的。
我會繼續(xù)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在漢語教育這條路上期待更多人的到來,一起盡情地揮灑我們的熱情。愿我們不忘初衷,共助華文教育事業(yè)蒸蒸日上。
【作者張慧慈,緬甸華僑,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學生。指導老師: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