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隨筆:溫哥華的楓樹
一出溫哥華國際機場,潤涼的空氣直沁心肺,竟是一種久違,那是在鄉(xiāng)間雨后的阡陌上才能享受的清新。溫哥華坐落在布勒內(nèi)灣和福溪之間的半島西部,三面環(huán)山,一面伴海,東邊有綿延的落基山脈。城市因紀念1792年探險到此的英國海軍上校喬治·溫哥華而得名。隨著后來的淘金熱和鐵路修建,這里成為北美發(fā)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不算悠長的歷史,卻彰顯了多元文化。溫哥華集聚有來自40多個國家的移民,英裔、法裔、華裔、印度裔、阿拉伯裔、拉丁裔等,形成了多元且包容的文化語境。市區(qū)60多萬人口中有1/3是亞裔,其中華人占了多數(shù)。19世紀80年代,有近7000名中國人來此造鐵路,并定居下來,隨后建立了唐人街。直到現(xiàn)在,每年還有1萬左右的華人新移民進來,中華文化成為這座城市多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同是位于太平洋西海岸,溫哥華有異于洛杉磯的高樓林立,也有別于舊金山的逼仄街道,讓人感到疏朗從容。市區(qū)有著大大小小的公園,供市民和游人休閑觀光。我們來到斯坦利公園,這座公園占地1000英畝(約為4.05平方公里),是北美最大的城市公園,里面有沙灘、水族館、玫瑰園及高爾夫球場。從入口處進去不遠,便是一排高大的印第安圖騰柱。當15世紀末歐洲人來此探險時,印第安人已在這里生息繁衍逾萬年,并且創(chuàng)造了一種獨特的古老文明。圖騰柱是印第安人文化最突出的象征,是其文化認同符號,也是加拿大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我駐足抬頭,楓林中各種圖騰雕刻,線條粗獷,色彩斑斕,靜靜地訴說著曾經(jīng)的輝煌,堅守著一種遠去的文明。
斯坦利公園免費開放,園中有9公里長的海邊小徑,更多的是原始森林。巨大的紅杉、樅樹和橡樹隨處可見,腐爛倒掉的大樹也兀自橫臥一旁,當?shù)鼐G護人員只是理順一下,不至于阻礙交通即可。倒下的樹體留在原地,在時光的研磨下,養(yǎng)分回到土壤,孕育出更加蔥郁的林木,這種循環(huán)生態(tài),或許是溫哥華,乃至整個加拿大森林葳蕤的緣故。
最惹眼的當然是楓樹,漫山遍野,流丹溢彩。火紅的楓葉如同燃燒的篝火,海風徐來,焰苗跳躍,一排排、一坡坡,紅得酣暢淋漓,讓這塊原本寧靜的園地充滿活力與激動。楓樹是加拿大的國樹,楓葉也被作為國徽印在國旗之上。我感覺,加拿大人對于楓的崇尚,一定是純粹的、深邃的。不禁想起當年我攜未婚妻去南京棲霞山賞楓葉的情景,那也是秋天,漫山紅葉,山道疊彩。我們一口氣沖到山頂,看層林盡染,搖紅漾翠,流泉叮咚,那是一段純美的時光。而眼前異國的楓,雖隔萬里,一樣濃烈,近20年的時空轉(zhuǎn)換,至于我,內(nèi)心不減的,依然是那份熾熱。
絢麗的楓樹不僅是道風景,從楓樹汁里提煉出來的楓糖,則是加拿大人最喜歡的美味食品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原住民印第安人就在楓樹上采集樹液,如今這一古老方式仍在延續(xù),所制的楓糖,甜度雖然沒有蜂蜜高,但熱量比蔗糖、果糖和玉米糖低,所含的鈣和有機酸成分遠遠高于其他糖類,對于營養(yǎng)不均衡的體質(zhì)大有裨益。盡管需求旺盛,當?shù)厝藚s沒有大規(guī)模采集或機械化開發(fā),在他們看來,資源總是有限的,用一點少一點,杜絕過多的索取。
楓糖漿還可以釀成楓糖酒,口味獨特,但生產(chǎn)限量,我想帶兩瓶回國也未能如愿。即使這里的楓樹遍地都是,可以提取更多的樹液做糖做酒,賣出好價錢,但這方水土上的人們并未靠樹吃樹,而是對大自然報以敬畏,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心態(tài)與大自然和諧共生。(包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