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唐人街上的華人青年:中國文化與緬甸離得并不遠

中國僑網(wǎng)11月15日電 緬甸《金鳳凰》中文報微信公眾號刊發(fā)一篇文章,講述緬甸唐人街咖啡館里的一位華人青年的故事,探尋其成長足跡,展示他創(chuàng)業(yè)以及與中國文化結緣的經(jīng)歷。
文章摘編如下:
“幾度滄桑同史冊,百年歲月得陽春?!?/p>
傍晚,上個世紀的煙火氣還彌留在縱橫交錯的廣東大道上,仰光河橫吹過來的微風經(jīng)過熱帶氣候的浸染,變成了一股暖流,拍打著大大小小的中式建筑,鋪散在緬甸唐人街來來往往的人群之中。
李昇駿時常喜歡坐在他的唐人街125咖啡館門口,觸碰著濕熱的暖風,注視著斜對面“始平館”的中式老招牌,招牌上有只大公雞,日復一日的昂首挺立在那里。
李昇駿的成長
25歲的李昇駿,祖籍云南騰沖,是出生在緬甸東枝的第三代華裔。父母做貿(mào)易,爺爺奶奶輩因為戰(zhàn)亂來到緬甸,在東枝落下了根。與大多數(shù)華人一樣,他的家里供著家堂,也供著佛堂,拜“四方佛”,過緬甸節(jié),也過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清明要燒香祭祖。他們在外面講緬語,但在家中卻講著一口地地道道的騰沖方言。不過,李昇駿的童年時光從未占據(jù)過那片土地,鄉(xiāng)音就像是聯(lián)系著兩個世界的無線電信號,血緣便是接收器和發(fā)射塔。
他的童年生活時代,早上五點起床,五點半出門,六點華文學校開始上課。七點半下課,吃過早餐,換上白綠相間的緬式校服,匆匆忙忙的沖進緬甸學校的教室,開始一整天的緬式教育。16點,從緬甸學校離開,趕緊再次沖進華校,繼續(xù)兩個小時的中式教育。到了晚上,依然沒有結束,各種中文補習班、英文補習班把時間堆得滿滿的。
華文學校的時間與緬甸學校的時間是交錯開的,正好互相填補了華人孩子們的空閑時間。緬甸每年有三個月的暑假,但這三個月卻從來不會完整地屬于華人孩子,上華校、奔波于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滿滿地安排著他們的生活,這就是華人小孩日復一日的成長。
在華人父母眼中,緬式教育聯(lián)系著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中式教育聯(lián)系著他們身體里的流淌的血液。所以,不論貧富,大多數(shù)華人都會讓自己的孩子同時學習緬文和中文。家境好一些的還要接受西式教育,學習英文,李昇駿便是后者。
李昇駿對文化的吸收 與老師緊密相連
李昇駿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在東枝上華校的時候便開始萌芽。
華校里有一位老師,曾是中國遠征軍的老兵,戰(zhàn)后便留在了緬甸,當了老師。在那個時期,這樣的人不少,因為戰(zhàn)爭原因流落到了緬甸,最終在這里娶妻生子,融進了這個國度。
在華校里,他講完中文總是收不住話匣子,回轉身便從耄耋之年的“老師”成了“老兵”,滔滔不絕地講起了過往的經(jīng)歷和故事。講起故鄉(xiāng),講起炎黃蚩尤,講起秦漢唐宋元明清。
每到這時,李昇駿總會聽得入神,他好奇極了,感興趣極了,那是一片怎樣的土地,才能孕育出如此豐富的文明。李昇駿和班里的華人孩子或許都沒有意識到,老師講的故事也便是“歷史”,包括了他自己的那些“傳奇故事”。
不過,那時年少的李昇駿當然只是把這些當成一本來自老師的故事書,他的興趣來自于每一個小孩子都會對故事產(chǎn)生的好奇心,而并非與血脈相關的文化親近感。
念完初中,李昇駿來到了仰光繼續(xù)上緬甸高中。父母把他送到了英國大使館開設的補習班,補習英文。他在那里遇見他的英文導師,一位頭發(fā)花白的英國紳士,深諳英國文化,一口純正的英音鏗鏘有力,再次深深地吸引了李昇駿。
周末閑暇,李昇駿喜歡在街頭四處晃蕩,唐人街、仰光河是他最喜歡去的地方,河岸旁聳立著不少充滿的年代感的英式建筑,潮濕帶來的青苔掩蓋不住昔日的華麗,一種浸泡著歷史的西式古樸感震撼著他。李昇駿喜歡喝咖啡,緬甸咖啡有著自己獨有的特色,街邊幾張矮桌,三兩小凳,也就合幾毛錢人民幣的緬元便可沖上一杯,嘴里留著醇厚,眼里滿是街頭的熙熙攘攘、車水馬龍。
不僅咖啡,緬甸街頭隨處都可以找到英國文化的印記,高爾夫球、英式足球、奶茶、下午茶、用刀叉、英式建筑、語言……除了生活習慣,甚至規(guī)章制度、城市建設、文化思想隨處可見英式風格。但緬甸的英式風格又有著自己的模樣,更市井,更富人情味。
李昇駿決定了 想去英國看看
緬甸高考結束后,李昇駿又繼續(xù)補習了兩年英文,18歲的李昇駿以還不錯的成績申請到了英國的大學學習,開始了三年的大學生活。
對于李昇駿而言,2010年的英國和緬甸已經(jīng)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當時緬甸的SIM手機卡曾高達數(shù)千美元一張,手機網(wǎng)絡還沒有2g、3g的概念,非常慢,甚至在緬甸,此前他從未見過銀行卡是什么東西。到英國之后,有了銀行卡,有了3g的上網(wǎng)手機,見到了許多層的地鐵,每天接觸著最正統(tǒng)的英國禮儀和生活習慣。
他在那里可以自己打工賺錢,學生去到哪里都有優(yōu)惠,學生打工領到薪水,還能退稅。他喜歡去英國不同的城市旅游,喜歡去西式咖啡館,他對英國的文化從聽到變成了見到、觸碰到、感受到。
實際上,李昇駿對于中國文化的興趣卻也是在英國才開始生根發(fā)芽。
在英國,每個人都把他當成中國人,當他和別人說自己是緬甸人時,根本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究竟來自哪里。
“這是我第一次深深地真切地感受到我的血緣?!?/p>
在大學里,他認識了英國的朋友,也認識了許多來自中國的朋友。他有一個非常好的朋友,來自中國青島,軍人世家。那個時候他們天天呆在一起,聊得很多,聊生活、聊文化、聊信仰、聊中國、聊緬甸、聊英國。
李昇駿說,大概因為都是炎黃子孫,會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他的朋友里最多的還是華人或者中國人。正是受到朋友們的影響,他開始越來越多地浸泡在中國文化當中,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對中國文化發(fā)生興趣。
大學三年,中緬英三種文化就像三條溪流開始不斷地向李昇駿的腦子里流淌,最終融會貫通,匯聚成了李昇駿自己的文化。

李昇駿的商業(yè)航行
李昇駿在大學里學的是商科,是父母的意思,也是他自己的想法。
與傳統(tǒng)的中國父母不同,李昇駿的父母從來沒有要求過他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他從小受到的教育是:要講禮貌,要聰明,要肯吃苦,要敢打拼?!耙驗槿A人在緬甸的特殊地位,自然是要不斷地找機會,有什么做什么?!彼?,李昇駿有了自己的想法。
2011年,緬甸開始實行全面經(jīng)濟改革,放寬投資政策,改革稅率及法律制度。世界嗅到了緬甸開放的氣息,大量的外國資本和文化蜂擁而入。
遠在英格蘭的李昇駿同樣嗅到了這次難得的機遇,興致勃勃想要大干一場。大學畢業(yè),他立刻回國,開始了自己的商業(yè)航行。
在緬甸有很多正在興建的工程項目,興建工程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叫作“填表”,也就是把原先設施建筑拆除之后,會留下許多建筑垃圾,這就需要有人來把它們收走,并清理剩下的土地,而清理出來的建筑垃圾還可以賣到其他需要的地方。于是,李昇駿和他的朋友們從中嗅到了商機,開始了自己的第一份事業(yè)。
但這并不是李昇駿最想做的事情,他最感興趣的其實是餐飲行業(yè),他喜歡咖啡,喜歡茶,喜歡啤酒。2011年以前,整個緬甸沒有一家西式咖啡館,也沒有更為現(xiàn)代的酒吧,有的只有街頭擺著桌凳,幾毛錢一袋的沖泡咖啡以及街頭隨處可見的Myanmar beer。李昇駿一直想開西式咖啡館、想開酒吧,把具有現(xiàn)代性的西式元素帶到緬甸。
李昇駿的機會來了
趟著風潮,2016年李昇駿在仰光皇家湖旁的公園里開了他的第一個咖啡館,咖啡館外殼是一輛微型巴士。
2018年,在唐人街最熱鬧的19街,他開了自己的第二個咖啡館,命名為唐人街125咖啡館。
通紅的墻壁,官帽椅,榻榻米,中國畫,甚至還貼著痛仰的海報,放著流行的中文歌,就像是重新置身中國。
坐落在唐人街這片喧鬧的街區(qū)中央,靜謐的中國風咖啡館格外顯眼,從誕生之日起便成了仰光的網(wǎng)紅咖啡館。許多人穿著旗袍、漢服前來打卡、拍照,有中國人、華人,也有緬族人。
他的另外一家中國風酒吧離這里不遠,12月份也要開業(yè)了。他依然把墻壁刷成了通體的大紅色,供著香爐,刷上了《三國演義》里劉關張的壁畫。
只不過,這里的劉關張手里抬著自動步槍,背后放著坦克。李昇駿把這看作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流行的結合。
“我喜歡中國文化,我想把它們?nèi)谌肷睿谌肽贻p人的生活,融入當代人的生活?!?/p>
坐在自己的中國風咖啡館和酒吧里,李昇駿能夠頭頭是道地講出自己理解的中國歷史。從古代到近代,再到當代。他看過四大名著,看過不少歷史書,微信里訂閱了一大堆關于歷史、漢服、茶道的公眾號。
這間新酒吧用的房子,是李昇駿從唐人街一戶華人手里租過來的,屋子門口還掛著唐人街中式建筑特有的匾。李昇駿剛租過來的時候,房子里又破又爛,一到下雨天就開始漏水。
“這些中式建筑太可惜了,差不多都有著百年的歷史,可是都沒有人來修繕,這個地方始終是地比房子值錢?!崩顣N駿在不破壞原有中式風格的基礎上,把房子修繕一新,為他新的中式酒吧做準備。

中國文化實際上與緬甸離得并不遠
緬甸經(jīng)常會流行許多來自中國的電視劇。1996年緬甸國家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包青天》,風靡全緬甸。像中國的《西游記》、《還珠格格》一樣,每個假期,緬甸的電視臺都會不斷地循環(huán)播放。由何家勁飾演的展昭更是成為“萬人迷”,很多緬甸小孩都會收集他的貼畫。
李昇駿還記得,當時一家包裝公司的老板因為十分喜歡展昭,甚至在生產(chǎn)的包裝袋上印上了展昭的照片。時至今日,超市里的塑料袋,都還會被叫作“展昭袋”(緬語發(fā)音作“展昭A”)。
李昇駿的書架上擺著小時候喜歡的《豌豆》、《阿衰》、《烏龍院》等一系列的中國漫畫。
“外來文化已經(jīng)在悄無聲息地沖擊緬甸。在緬甸的發(fā)達城市里,咖啡館、酒吧、可口可樂、肯德基、麥當勞、西方嘻哈音樂、街頭藝術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地出現(xiàn)。2013緬甸甚至首次舉辦了全國性的比基尼選美大賽?!?/p>
這些在以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西式的現(xiàn)代文化,正在對緬甸年輕一代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而對于李昇駿這一代的華人青年而言,這樣的文化交融更加顯著。
“緬甸”這一稱謂在中國古代里的意思是“遙遠之郊外”。今天的緬甸,它似乎離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不再遙遠。李昇駿說,他其實還有一個的夢想,想開一個啤酒釀酒廠。
“我去過中國很多地方,最喜歡杭州,那里有一種啤酒非常好喝,聽說釀造的時候,里面加了西湖龍井?!?/p>
“你心里要真的認同某一個文化,那才是真正的傳承,單講血緣關系沒有用?!睂τ诶顣N駿而言,他是緬甸人,流著炎黃子孫的血脈,喜歡中國文化,也喜歡英國文化。(劉澤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