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華二代訴說甘苦 從小幫父母中餐館外賣工作
中國僑網(wǎng)1月30日電 近日《星島日報》歐洲版刊登文章,介紹了英國一套最新紀錄片,此片披露了英國“中餐外賣店家庭華二代”的生活,記錄他們如何協(xié)助“移一代”父母、打理外賣店、對抗歧視等等。
文章摘編如下:
英國電視廣播公司BBC Stories追蹤Jun Kit Man、Ying、Cafie、Jhen、Kaz 和Elaine等6名英國華二代的童年生活,特別是他們回憶起在中餐外賣店工作的點點滴滴。Ying 和Jhen都表示,有些事情注定畢生難忘?!捌┤缯f剝皮,真的是處理食物環(huán)節(jié)中的大難點?!盰ing說,“記得那年我只有7歲,負責剝蝦殼。面對這么大堆蝦,就像永遠剝不完似的。但我感覺充實,因為這份工作是出于對家人的愛,再辛苦也應該。”
“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去土豆皮。”Jhen說,“我和弟弟每天幾乎一放學,就直接到店里,周而復始……而且工作環(huán)境不算理想:后廚只是一個破破的空間,四周是最樸素的那種磚墻。在這個潮濕,沒有隔熱,也沒有暖氣的環(huán)境里,我倆穿著厚厚的衣服,拿著削皮刀,一干就是好幾個鐘?!?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10px;">
外賣店工作忙碌,大大壓縮了年輕人的社交生活。“從小我就想出去玩,但從小我就知道,連串門到朋友家玩都是奢侈。”Jun Kit Man回憶道,“換個角度看,這就是工作。例如星期四晚,要上班,也就沒法跟朋友去玩。直到現(xiàn)在,我還是覺得這樣很討厭。除了星期四,星期五晚上要又要上班,永恒的循環(huán)。就算時間湊得上,約朋友見個面,也要帶著一身炸魚薯條味赴約?!?/p>
店里工作,女孩子無可避免被搭訕。Kaz說,自己在收銀機后被約好幾次。“我覺得很奇怪,畢竟不能說走就走,我還在工作呢?!?/p>
“回想起來,還是挺可怕的。我當時太小了。”另一位女孩Cafie說,“當年我就16、17歲的樣子吧。有些男人進來,直接問我能不能嫁給他。我說,‘不行,我才16歲。’”
種族歧視遭遇就更多了。Cafie記得,有次接電話訂單,花了足足十分鐘。“對方是女的,問我能不能找回說英語的人幫她下單……我門店的收銀臺正對客人,背對廚房,所以接聽電話時總是聽不清楚。對方誤以為我聽不懂英文。”
“被動歧視”也是歧視,Jun Kit Man就遇到過這類事件。“有位顧客是位爸爸。他特意對我說,‘我兒子準備去中國了哦,會學中文?!敃r只有15歲的我,真不曉得能怎樣回答?!冒?,那挺好的?!艺f,心想我又不是來自中國。我出生在Bromley?!?/p>
有些英國人會問,“你們賣狗肉嗎?”Jun Kit Man說,“我們這些出生在英國的年輕人,當然知道這是歧視語句,但我們爸爸媽媽那一輩人,就覺得沒什么,小孩子玩玩而已……在這個世界上,父母總是保護我們。而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會保護他們。不告訴他們周圍發(fā)生的事的真實含義,不告訴他們這樣做是錯的,某程度上就在保護他們?!?div class="hdvpvjplphdn" id="function_code_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