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貝聿銘的建筑生涯:讓光線來做設計,讓時間給出答案

2019年05月17日 08:25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新網(wǎng)5月17日電 (郭炘蔚)著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逝世,享年102歲。16日,紐約貝聿銘建筑事務所的發(fā)言人戴蒙德(Marc Diamond)證實了這一消息。

  貝聿銘被譽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最后大師”,他折衷中西、融匯古今,將所學、所感都融入到自己的設計中。他的代表作包括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香港地標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等。

  1983年,貝聿銘獲得建筑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他曾說過,“最美的建筑,應該是建筑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答案?!?/p>

    圖為1989年3月3日,法國巴黎,建筑大師貝聿銘在他設計建造的盧浮宮金字塔前留影。(資料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資料圖:1989年3月3日,法國巴黎,建筑大師貝聿銘在他設計建造的盧浮宮金字塔前留影。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出身名門,卻獨愛建筑設計】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國廣州。其祖上貝家原籍浙江蘭溪,明代中葉遷居蘇州,是吳中當?shù)氐拿T望族,吳中貝氏,被媒體稱為“可能是中國唯一富過15代的家族”。

  清朝中期的貝慕庭為吳中巨富,與戈、毛、畢姓人家合稱為當時的“蘇州四富”;顏料大王貝潤生是貝聿銘的叔祖;其祖父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父親貝祖詒則是中國銀行的行長。

  作為“富15代”,貝聿銘似乎無需努力便可坐享其成,但他偏不!

  他17歲高中畢業(yè)后,父親本來希望他赴英國攻讀經(jīng)濟學。但是當時的貝聿銘卻對建筑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最終選擇了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筑,后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筑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筑研究所深造,1946年,他取得哈佛大學建筑碩士學位。

  1948年,31歲的哈佛大學建筑系助教貝聿銘離開安靜的校園,來到大城市紐約。貝聿銘加盟房地產開發(fā)商,擔任建筑研究部主任。這成為貝聿銘人生軌跡轉變的一個節(jié)點。

  他從設計公寓起步,逐步轉向公共建筑。1955年,他與在地產商齊氏威奈(Webb & Knapp)共事的建筑師一同成立貝聿銘建筑師事務所,事業(yè)逐漸起飛。1964年,貝聿銘獲得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權,這一建筑令他聲名鵲起。

    資料圖: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的作品——肯尼迪圖書館。
    資料圖: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的作品——肯尼迪圖書館。

  【獎項無數(shù),建筑作品遍布全球

  70多年來,這位建筑界的華裔奇才為世界帶來了各種精彩絕倫的作品。他的建筑作品遍布全球,包括中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盧森堡、甚至遠至卡塔爾。

  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肯尼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和蘇州博物館等,都是貝聿銘留下的杰作。

  據(jù)粗略統(tǒng)計,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筑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50項大型建筑中就有24項獲獎。貝聿銘1979年榮獲了美國建筑學會金質獎章,美國建筑學會還把當年定為“貝聿銘年”。1981年,他獲得法國建筑學金獎。

  1983年,貝聿銘獲得建筑界的諾貝爾獎——第五屆普利茲克獎,獲獎后,他拿出10萬美元成立了一個資助中國學生來美留學的獎學金,鼓勵中國學生學成之后回國效勞。

  1986年,貝聿銘獲得美國時任總統(tǒng)里根頒發(fā)的自由獎章。1988年3月,法國時任總統(tǒng)密特朗為表彰貝聿銘在盧浮宮擴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現(xiàn),在竣工金字塔內,授予貝聿銘法國最為尊貴的榮譽騎士勛章。

  1989年,貝聿銘獲得日本帝賞獎。2009年,他獲得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金獎。

    資料圖:法國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入口是美籍華裔著名建筑設計師貝聿銘的杰作,如今已成為巴黎的地標。<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李洋 攝
    資料圖:法國盧浮宮玻璃金字塔入口是美籍華裔著名建筑設計師貝聿銘的杰作,如今已成為巴黎的地標。中新社記者 李洋 攝

  【“人不應該隨便放棄自己的原則”】

  “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聿銘的名言?!敖ㄖ菍﹃柟庀碌母鞣N體量的精確的、正確的和卓越的處理。”

  提到貝聿銘的代表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盧浮宮拿破侖廣場的玻璃金字塔。不過,這一設計最初在法國卻遭到了眾多非議。法國各大主流報紙都嘲笑他,法國文化部長更是公開批評,盧浮宮前的這座金字塔是“一顆寒磣的鉆石”。

  但貝聿銘仍然堅持了下來,他這樣說:“當時對于這個項目的批評聲,令我難以獨自承受。但人應該堅持,不應該隨便放棄自己的原則。當然可以有很多種堅持的方式,很多說服對方的方式。但那并不是說,我的堅持和要求會打折扣,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p>

  面對壓力,貝聿銘將各種非議和懷疑拋諸腦后,堅持將自己的設計完善并建造出來。結果,金字塔的設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和埃菲爾鐵塔一樣,成為了巴黎的標志。法國人還稱贊金字塔是“盧浮宮里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

  1988年3月,為表彰貝聿銘在盧浮宮擴建工程中的卓越表現(xiàn),法國時任總統(tǒng)密特朗在竣工的金字塔內,向貝聿銘授予了法國最為尊貴的榮譽騎士勛章。

  2019年3月29日,法國盧浮宮紀念玻璃金字塔入口紀念落成30周年。時間證明了貝聿銘的正確,反對和質疑之聲早已平息,玻璃金字塔成為了巴黎的地標。

    圖為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作品——中國蘇州博物館。(資料圖)王建康 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資料圖: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作品——中國蘇州博物館。王建康 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仍是一個十足的中國人”】

  盡管受到過多年西方教育,貝聿銘卻從沒忘記過祖國,“我在中國度過了吸收能力最強的少年時代,有種中國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無論如何也很難改變。我仍是一個十足的中國人?!?/p>

  為祖國,他更是留下了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建筑設計,包括中國銀行總部、香山飯店、香港中銀大廈等。

  2002年,85歲高齡的貝聿銘應邀回到蘇州,早在1990年就宣布退休的他,接手了他晚年“最大的挑戰(zhàn)”——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他將自己晚年這一力作視作“最親愛的小女兒”。對他來說,建造的過程就是一條虔誠的歸鄉(xiāng)路。

  為了尊重蘇州園林的特色,貝聿銘特地將古典與現(xiàn)代相結合,將蘇州博物館建成了這個城市最具靈氣的地方。

  在蘇州博物館的開館儀式上,貝聿銘說:“我73年前離開中國,但根在中國、在蘇州。這個博物館新館,就是我對家鄉(xiāng)的一點小小貢獻,有生之年還能有機會,為故鄉(xiāng)留下一個紀念,我倍感感恩榮幸?!?/p>

  這位華裔老人曾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留下了諸多杰作,激勵了無數(shù)華人,他的一生,是一部既充滿詩意又蕩氣回腸的史詩!(完)

【責任編輯:韓輝】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