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香港建筑師學會會長追憶貝聿銘

2019年05月17日 20: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原標題:香港建筑師學會會長追憶貝聿銘:創(chuàng)造現(xiàn)代主義建筑巔峰的華人驕傲

  中新社香港5月17日電 (記者 楊喆)當?shù)貢r間5月16日,知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在美國去世,享年102歲。香港建筑師學會會長李國興1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貝聿銘創(chuàng)造了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巔峰,既是有深遠影響的建筑大師,更是全球華人的驕傲,自己對其辭世感到哀痛和不舍。

5月17日,蘇州民眾以各種方式悼念已故的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貝聿銘祖籍蘇州,他曾說:“我一直知道我從哪里來。貝家在蘇州已經六百年了,我與蘇州是有感情的”。 圖為民眾向貝聿銘先生遺像獻上獻花。鐘升 攝
5月17日,蘇州民眾以各種方式悼念已故的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貝聿銘祖籍蘇州,他曾說:“我一直知道我從哪里來。貝家在蘇州已經六百年了,我與蘇州是有感情的”。 圖為民眾向貝聿銘先生遺像獻上獻花。鐘升 攝

  香港中銀大廈是貝聿銘建筑設計的代表作之一,亦成為香港重要地標。李國興分析說,中銀大廈并非簡單的平面結構,而是巧妙運用了立體幾何。整座大廈由許多四邊的菱形構成,交替上升,簡潔有力,以混凝土、鋼筋和玻璃這些現(xiàn)代主義建筑的典型材料展現(xiàn)獨特的風格,在不同角度呈現(xiàn)不同的樣貌。

  李國興表示,大廈建成時的香港中環(huán),很多建筑都是西式風格,而它卻形似中國文化象征的“竹”,展現(xiàn)“節(jié)節(jié)高升”的形象意念,非常巧妙地將現(xiàn)代主義與中國文化元素相結合;同時,它的玻璃結構,為大廈內部引入大量自然光,與周邊環(huán)境融為一體,實現(xiàn)中國文化所強調的和諧共生。

圖為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生前的作品——香港中銀大廈。(資料圖)笑云 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為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生前的作品——香港中銀大廈。(資料圖)笑云 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些理念,讓它融入中西文化交匯、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的香港,在眾多建筑中脫穎而出,經過時間的檢驗,成為最具辨識度的地標之一。”李國興說。

  實際上,這亦是貝聿銘在全球眾多建筑設計作品的共有理念。李國興表示,無論是蘇州博物館低高度、低密度的亭臺樓閣,還是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純白簡潔,抑或是法國盧浮宮前的透明金字塔,貝聿銘先生在不同國家的作品都非常尊重當?shù)氐奈幕?,將藝術帶入設計,強調與選址地環(huán)境、氣候的和諧。他以現(xiàn)代主義的形式,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內核,設計出極具當?shù)靥厣淖髌贰?/p>

  貝聿銘與香港的淵源遠不只中銀大廈。李國興說,貝聿銘生于廣州,童年在香港度過,而后也曾將先進的建筑概念帶回香港。早在1982年,他設計的新寧大廈便在銅鑼灣落成,將鏡面玻璃使用在大廈外墻上,雖然今天這已經成為很流行的設計方案,但在當時非常超前。

  在李國興看來,貝聿銘作為建筑師的成就是全球性的,影響力早已不僅局限于華人世界。身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設計標志性人物,他的優(yōu)秀作品遍布世界,得到廣泛的認同和贊賞,成為華人的驕傲,更對之后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影響深遠。“如果你是一名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那么貝聿銘一定是你仰望的一座高峰?!?/p>

  同很多建筑師朋友一樣,李國興17日早上在互聯(lián)網得知貝聿銘去世的消息,頓時陷入哀痛和不舍。他說,自己在貝聿銘百歲大壽后與其有過見面,當時其身體健康狀況已經開始有所衰退。而今聽聞他離世的消息還是覺得突然和難以接受?!八碾x世無疑是世界建筑界巨大的損失。很懷念這位偉大的華人建筑大師。”(完)

【責任編輯:史詞】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