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波士頓華埠首次考古挖掘 中國瓷器碎片出土

中國僑網7月31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波士頓華埠乞臣街(Hudson St.)6號城市考古挖掘已進入第四周,由于華埠區(qū)域是填海而來,隔板下若全是海水,挖掘將在此提早結束。團隊挖掘中發(fā)現中式服飾裝飾物,以及印有“無”字的中式瓷碗碎片等。由于該地段曾是Ruby傅餐廳(Ruby Foo’s Den)舊址,創(chuàng)辦人孫女傅麗華(Tiffany Foo)分享祖母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揭開了塵封已久的歷史。
波士頓華埠考古挖掘頻遇挫 隔板下是海水工作或提早結束
波士頓華埠乞臣街(Hudson St.)6號城市考古挖掘已進入第四周,但接連遇阻,進展遠遠滯后。挖掘團隊發(fā)現,原址房屋被推倒的殘磚全部堆積在選址所在的后院,填埋物深4英尺(約1.21米),前三周工作全部在清理磚頭和廢棄物;再往下挖到六英尺又遇油地沾和混泥土隔離板。由于華埠區(qū)域是填海而來,隔板下若全是海水,挖掘將在此提早結束。
波士頓市府考古學家巴格力(Joseph Bagley)29日表示,截止目前,該團隊發(fā)現的絕大部分是被推倒住房中80年代住客留下的物品。當前挖到6英尺(約1.8米)處隔板分兩部分,一部分已經確認底下是漲潮的海水,且無法抽水,因會影響附近區(qū)域,華埠很多地基打在海中的建筑都可能翻覆;另一部分被油地沾覆蓋的將是當前工作重點,巴格力期待是原址住房的一個隔間,具體情況有待研究后揭曉。
乞臣街6號考古挖掘7月8日啟動,原本計劃挖掘時間為八周。該地段為李衛(wèi)新擁有,1841年曾建一棟3.5層磚樓聯排屋,第一批居住著是英國裔中產階級家庭,19世紀60年代,該樓成為低收入勞工宿舍;從1899年至20世紀20年代,敘利亞移民在此居住;第一批華人移民從1924年開始在此生活。1929年,開設Ruby Foo’s Den中餐廳。該居民樓在上世紀80年代末被拆除。
巴格力說,考古團隊原期待在這個多族裔曾居住的地段尋找華埠早期及更早之前的其他族裔居住的歷史遺跡,如生活用品、食物殘渣和文化印記等;但挖掘工作一開始探測坑就發(fā)現很多磚頭,其后挖開驗證,原址磚房在修建時曾經挖低后院至與地下室平行,1988年左右拆除時,直接將房屋推倒在后院。
由于該挖掘是手工進行,團隊成員花費三周才完成深達4英尺(約1.21米)的填埋清理,達到原后院頂層,搬開的磚頭在旁邊推成一座小山。按照規(guī)定,單處挖掘只能最深4英尺(約1.21米);因此特殊情況,挖掘團隊不得不擴寬區(qū)域,穩(wěn)定結構,在中間區(qū)域繼續(xù)往下挖,期待新發(fā)現。
然而,僅往下挖了2英尺(約0.6米)就遇隔板,挖掘工作再遇新挑戰(zhàn)。巴格力29日拍下隔板情況進行記錄,保留已知下面為海水的隔板區(qū)域,研究如何安全的在另一處疑似是原址房屋隔間的區(qū)域打開隔板,判斷是否還繼續(xù)挖掘工作。
波士頓華埠考古挖掘 中國瓷器碎片出土
波士頓市府考古學家巴格力(Joseph Bagley)帶領團隊進行考古挖掘,三周多以來發(fā)現成百上千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在此居住居民和餐廳留下的對象。驚喜發(fā)現部分極具非裔文化特色的物品而猜測曾有非裔居民在此居住。
巴格力受訪時說,挖掘期間,一般一天可以發(fā)現10件左右有意義的對象,大部分是1985年左右,最后一批在磚房住宅居住的住客留下的。
在前4英尺(約1.21米)深的填埋物和轉樓推倒地挖掘中,團隊找到的對象包括1984年New Edition饒舌樂隊第二張專輯磁帶、恐龍玩具的腿部、玻璃彈珠玩具、中式服飾裝飾物和印有“無”字的中式瓷碗碎片等。
后面2英尺(約0.6米)的挖掘發(fā)現部分1970年代物品,如中國陶瓷制品殘片、珠子和碎紙片等,因已接近海平面,還發(fā)現了蝸牛殼等。
巴格力在挖掘期間會將有趣的發(fā)現放到社交媒體,與網友互動;挖掘團隊不用停工研究,也可通過網友上網搜尋或講述他們知道的故事來了解這個對象。同時還可聯系到其他研究團隊,例如New Edition樂隊磁帶就引起另一個研究上世紀70和80年代音樂的團隊關注,發(fā)來消息,希望進一步合作。
從這張在非裔群體中更受歡迎的磁帶,以及傳統非裔女性頭飾等發(fā)現,巴格力還猜測這個1988年左右拆除的磚房可能曾有非裔居住。
巴格力說,每天的挖掘工作一般是四至六人,其中包括三至四名市府考古部門工作人員和經驗豐富的志愿者參與,每天開放一個名額給來自學生、研究者和組織的志愿者,也特別開放兩個名額給華埠居民。
他說,希望鼓勵更多華埠居民參加挖掘,可以帶來不同觀點和口頭歷史故事,講述他們當年曾到此地的經歷;每天有不少居民和旁邊公園游玩者前來觀看,華埠志愿者可用中文與他們交流;當前約有三分之一挖掘日有華埠居民參與,通過他們與附近居民交流得知,此地曾經還開過餃子館。
挖掘完下一步去實驗室分析,聯系更了解這些文物的人,邀請專業(yè)人員和本地歷史考古或相關專業(yè)學生參與分析;最終會整理成電子檔案放在網上,以及畫冊展對公眾展出。
波士頓華埠挖掘Ruby傅餐廳發(fā)跡處 創(chuàng)辦人孫女揭歷史
考古挖掘所在的波士頓華埠乞臣街6號(6 Hudson St.),曾是Ruby傅餐廳(Ruby Foo’s Den)舊址,創(chuàng)辦人孫女傅麗華(Tiffany Foo)特別從華盛頓趕到現場,分享祖母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揭開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
傅麗華在月初參與了華埠考古挖掘的動土儀式,她在現場介紹,其祖母Ruby傅1929年在此創(chuàng)業(yè),開辦Ruby傅餐廳,服務華洋食客,生意其后擴展到美國多個大城市。
她其后通過郵件受訪介紹 ,波士頓市府考古學家Joe Bagley邀請她到華埠參加活動之時,正好她發(fā)布了關于祖母Ruby傅少年時期故事系列書籍的第一本書《Ruby Foo and the Traveling Kitchen: Finding the Foo Identity》。
傅麗華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來紀念這位杰出的少數族裔女性創(chuàng)業(yè)者,Ruby傅在當年歧視嚴重和二戰(zhàn)時期的風口浪尖中,靠自己奮斗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yè)家。她不僅在波士頓華埠開店,還將生意版圖擴大到紐約、華盛頓、羅得島和邁阿密。善心的她還領養(yǎng)了一名中日戰(zhàn)爭的幸存兒童——傅麗華的父親。現83歲高齡的他因身體原因遺憾缺席波士頓華埠挖掘動工儀式。
傅麗華和父親都希望此次挖掘能夠重燃人們對于了解Ruby傅故事的興趣,從而協助保存這段亞裔女性留下的精神遺產,她所詮釋的美國夢。
據傅麗華介紹,她所創(chuàng)作的關于Ruby傅的第一本書是一個虛構的人物故事展開,書中的Ruby傅因熱愛烹飪而無意中發(fā)現了一個家庭秘密,從而了解了她的家族故事;她開始慢慢對多文化產生興趣,通過烹飪和環(huán)球旅行而了解其他國家文化,在烹飪挑戰(zhàn)中交流菜譜,在旅行中記錄創(chuàng)意,強化了她對于美食可以拉近所有人距離,了解不同文化的信念。
傅麗華說,作為一個亞裔女作家,她希望年輕讀者可以通過烹飪和美食來了解其他文化,更好的理解對方,熱情溝通,接受文化差異。(劉晨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