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僑華人

反應快行動早 加拿大華人贏了“戰(zhàn)疫”上半場

2020年08月14日 16:50   來源:中國僑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8月14日電 據《加拿大商報》報道,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己導致2000多萬人染病。此次疫情不僅中國成為最快控制住疫情的國家,海外華人在住在國也堅持了比其他族裔低的感染率。大量統(tǒng)計數據和媒體報道顯示,從歐洲新冠病毒重災區(qū)的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到確診病例已超500萬的美國,受歧視最嚴重的華人群體感染率卻最低,因病死亡率也更低。其中,華人占25%的意大利普拉托,華人感染率只有意大利平均水平的一半。在加拿大,除了個別華人養(yǎng)老院早期曾一度暴發(fā)集體感染外,極少聽到有華人感染。

  加拿大本地專家總結說,反應快、行動早、守規(guī)自律、互相關愛,支持華人小區(qū)贏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上半場的勝利。

  7月30日,多倫多市公共衛(wèi)生局向社會公布了全市新冠病毒感染分布和各族裔小區(qū)感染情況。公共衛(wèi)生部門在5月20日至7月16日收集的數據顯示,多倫多報告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中,83%病例為少數族裔小區(qū)成員,但根據2016年多倫多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中只有52%的人屬于種族群體??傮w來看,全市少數族裔人口感染率比白人高出很多,每10萬人中確診病例為231人,而白人每10萬人只有50例。

  根據多倫多市公共衛(wèi)生局數據,確診的黑人占全市報告病例的21%,但他們僅占總人口的9%;阿拉伯人、中東和西亞裔病例占11%,但他們僅占總人口的4%。此外,白人病例占17%,但他們占總人口的48%,比例明顯低于黑人。東亞裔人口占全市的13%,但確診數僅占全市病例的4%。而且,在全市全部族裔中,也只有東亞裔和白人的感染率低于全市平均的145例。報告同時顯示,感染者中不僅少數族裔背景者多,而且經濟狀況差別很大。收入越低群體受新冠病毒影響越大,收入越高,所受影響越小。隨著收入水平增加,新冠肺炎病例數就明顯逐漸減少。

  在加拿大西岸,華人聚居的卑詩省6月初公布的統(tǒng)計數據也顯示,全國華裔人口密度最高的列治文(Richmond)市是全省感染比例最低地區(qū)。該市華裔人口比例接近60%,但每百萬居民中只有444人感染新冠病毒,比溫哥華市每百萬居民中832人感染低了近一半。而且自5月18日以來,列治文市再沒有新病例,是低陸平原唯一長久保持病例零增長的地區(qū)。當地傳染病專家表示,華人小區(qū)在早期預防病毒散播的努力獲得了回報。在政府尚未宣布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之前,華人小區(qū)都自發(fā)性地采取了相關措施,這值得嘉許。華人們的努力抗疫,也獲得了列治文市長的高度贊揚。卑詩省衛(wèi)生官亨利醫(yī)生公開表示,疫情暴發(fā)以來,華人小區(qū)確實很認真地做足了保護措施。

  專家:華人抗疫非常努力

  一直關注加拿大疫情及抗疫工作的環(huán)保專家湯友志,對華人在這次新冠病毒大流行中的防疫表現,打了高分。湯友志認為,反應快、行動早、自覺自律,是華人在這次抗疫表現的最大持點,極大地降低了華人族群的感染率,并對減緩新冠病毒流行、支持加拿大抗疫,作出了重要貢獻。

  湯友志表示,疫情暴發(fā)后,華僑華人和中國留學生已經通過各種信息渠道獲知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和疫情的嚴重性,不顧本地人的異樣目光及不解,早早自發(fā)開展抗疫自保工作,包括采購防護用品和抗病毒中藥,個人外出戴口罩、回家洗手消毒,大量取消社團聚會和探親訪友,主動拉開社交距離;華人商店超市做好廣泛宣傳,安排場地消毒、進門測溫或要求顧客戴口罩,努力防止病毒傳播。正是反應快、行動早、措施得力,為控制疫情在華人小區(qū)的擴散贏得了時間和主動。

  另外,華人大都表現出很高的自覺自律性,保護好自己、家人和他人。湯友志表示,華人及新移民對這場疫情及其高傳染性有著很高的警覺性。為防止出現小區(qū)感染,不僅自己小心,為家人做足日常保護工作,組織起來為醫(yī)院、華人養(yǎng)老院募捐防疫物資,為需要居家隔離的華人家庭提供接送、購物服務,努力幫助控制病毒的擴散流行。尤其在幾級政府發(fā)出居家緊急狀態(tài)令后,華人都很自覺地執(zhí)行規(guī)定,餐館、商場、會所、公司全部封閉,人人居家上班、上課,不外出聚集和會友,主動隔離自己。他正在上大學的女兒從學校搬回家上網課后,也是幾個月未踏出過家門,完完全全做到了自我禁足。

  湯友志表示,本地華人記憶猶新的是,在三月初,安省約克區(qū)華人家長曾呼吁政府要求學生戴口罩上學、從疫區(qū)回來家庭的孩子執(zhí)行自我隔離,盡管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引發(fā)了巨大的社會爭議,但后來證實這是必需且行之有效的保護公共健康、防止疫情在校園擴散的防疫措施。

  此外,華人團體不斷通過不同渠道向三級議會議員、政府衛(wèi)生部門,就盡早執(zhí)行邊境檢疫、開展小區(qū)防控、落實醫(yī)院及個人防護用品供應及儲備等問題提出建議,介紹中國的抗疫經驗,大力推動加拿大政府投入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湯友志說,加拿大的抗疫工作和取得成效,華人的從中努力實在功不可沒。

  受加拿大健康研究院資助委托,懷尓遜大學心理學家楊麗霞、紐芬蘭紀念大學流行病學家王培忠等正在開展的《疫情對華人小區(qū)心理和行為影響研究》中,收集到的初步問卷調査顯示:超過80%的受訪華人表示自己從疫情開始己釆取戴口罩、勤洗手、不聚會等個人防護措施。

  楊麗霞表示,這個比率遠高于眾多調查所得的其他族裔人士釆用個人防護措施的比率,反映華人在此次疫情中的防控工作做得很好,人人非常重視、小心謹慎,措施做得很恰當和到位,并且能夠在積極做好個人和家人的自我保護同時,主動投身參與社會抗疫,開展宣傳、募捐,為養(yǎng)老院、醫(yī)院和其他有需要族群提供了大量幫助。

  楊麗霞認為,在這次疫情中華人感染率之所以低,在各族裔抗疫表現中成績突出,首先是華人較早獲得大量疫情相關信息,對新冠病毒的傳染性、嚴重性早就提起警覺,明了新冠病毒的特性,掌握如何預防感染的基本知識,早早就投入防疫抗疫。

  其次,華人傳統(tǒng)文化中親情、利他因素占有核心地位,在知道新冠病毒疫情的嚴重性后,大家都主動做好個人自我防護,不希望因為自己染病而傳染到家人和他人,所以都一直很自律和小心謹慎,嚴格依照防疫指引和政府法令進行禁足防疫。

  楊麗霞教授表示,自覺自律、嚴防死守,幫助華人小區(qū)成功地對抗新冠病毒疫情擴散,在后疫時期還必須繼續(xù)堅持。

  約克大學災難與緊急情況管理教授Aaida Mamuji最近一項研究發(fā)現,大多倫多地區(qū)華人對疫情很早就作出迅速而積極的反應,只不過被污名化和種族主義掩蓋了。該研究報告發(fā)現,在整個大多倫多地區(qū)實施保護措施之前,唐人街的一些餐館就已經要求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檢測和戴口罩了,而且多倫多中區(qū)唐人街商業(yè)促進會還為餐館設立了數百個消毒洗手點。

  抗疫中的社會融入和負面心理

  疫情暴發(fā)以來,加拿大華人一邊是奮力抗疫成績卓著、亮點多多,受到主流社會點贊;但另一邊卻是因疫情而遭到辱罵、毆打、歧視,唐人街建筑被涂鴉時有報道。種族歧視,是華人在此次疫情中需要抗擊的不亞于新冠病毒的另一種社會病毒。

  楊麗霞說,從三月份開始的《疫情對華人小區(qū)心理和行為影響研究》課題,將用兩年時間完成,屆時將向小區(qū)和政府提交一份關于華人在疫情中心理和行為總體表現、問題及對策建議的報告。其中華人小區(qū)在疫情中遇到的歧視及造成的心理影響,自然是個繞不開的問題。從已經收回的初步調査問卷和針對性個人訪談結果來看,有11%的華人表示自己親歷過因為疫情而帶來的種種歧視。華人小區(qū)進行過的其它民調中,也反映疫情期間華人或亞裔遭到種族歧視數字也是明顯比過去升高。

  湯友志表示,加拿大在歷史上對華人的種族歧視一直都存在,只不過平時大家相安無事而并不引起人們注意,但一旦發(fā)生災難疫情或大事件,這種歧視或沖突現像就會浮現出來。

  疫情發(fā)生以來,免不了社會上會有種族主義者借疫情遷怒于華人,華人小區(qū)很容易成為一些人攻擊、歧視的對象。在這方面,需要政府和全社會共同努力,一起進行應對。

  湯友志表示,華人這次疫情中對遭到種族歧視的感覺增加,也反映了華人在社會融入過程中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是不用對種族歧視問題過于敏感,將社會上的惡作劇行為都上升到種族歧視的高度,進而不利于自己對社會的融入。二是要利用好加拿大的民主體制,通過英文媒體等渠道向主流小區(qū)多做宣傳解釋工作,消除文化誤會、努力避免沖突。

  像疫情之初,華人出外戴口罩時遭到的辱罵甚至攻擊,大多是由口罩文化認知差異造成,因為亞裔有口罩文化,但西人傳統(tǒng)上有傳染病人才戴口罩的觀念,也害怕被認為有傳染病的人到處跑和接近他;之前約克區(qū)家長呼吁學校要求學生戴口罩回校,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卻被人認為是搞種族歧視而引來非議,問題是這些家長提出呼吁的方式未能被公眾容易接受。因此,華人主動在主流社會宣傳、解釋族群理念、傳統(tǒng)文化和行為習慣,爭取不同族裔的理解,變得非常必要而且迫切。

  楊麗霞表示,從《疫情對華人小區(qū)心理和行為影響研究》課題初步資料可見,這場疫情對華人小區(qū)除了生意損失、失業(yè)增加等經濟上的打擊外,還造成了大量心理和行為上的負面影響,比如,因為失業(yè)或生意關停帶來的經濟壓力和情緒焦慮;外出會不會受到種族歧視;學校關閉后孩子呆在家上網課,產生新的子女教育問題,親子關系出現挑戰(zhàn);政府緊急狀態(tài)令期間,夫妻整天宅家而引起的摩擦糾紛現像增加、人際關系緊張等,這需要引起小區(qū)高度重視。

  而他們正在大多倫多地區(qū)(GTA)進行的《疫情對華人小區(qū)心理和行為影響研究》,旨在通過評估中國移民對COVID-19的知識、態(tài)度、信念和保護措施,確定當前正在進行的自我支持志愿者計劃的具體需求,并評估疫情產生的心理影響,例如抑郁癥、焦慮癥,從而提出標準化措施和應對策略,為小區(qū)及政府作出決策參考。

  楊麗霞認為,這場疫情何時結束還是個未知之數,也無法預測,但我們可以控制和做得到的是繼續(xù)做好個人防護工作,同時積極調整自己的情緒、保持心理健康,合理安排工作生活,學會舒緩自己的精神壓力,遇到精神壓力問題應主動與家人溝通,取得小區(qū)或專業(yè)機構的幫助。她表示,一些心理健康互助群等機構,目前開設了大量專門針對華人提供的心理輔導、課程講座,在社會上收到的效果和反應都很好,建議華人積極參與。(馬克)

【責任編輯:徐文欣】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僑華人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