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巴黎13區(qū)唐人街——不一樣的“平民區(qū)”
中國僑網(wǎng)1月8日電 據(jù)《歐洲時報》編譯報道,在法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暴力、犯罪頻發(fā)的“平民區(qū)”。巴黎華人聚居的13區(qū)也是“平民區(qū)”,但此“平民區(qū)”非彼“平民區(qū)”。無論是在法國政界還是在民間,很久以來,華人群體一直被視為移民融入的典范。
日前,法國歷史學家、作家兼記者海斯基在法國主流資訊網(wǎng)站刊文,解讀巴黎13區(qū)緣何俗稱“唐人街”,而并未像其他街區(qū)那樣被稱為“平民區(qū)”。文章短小且未旁征博引,通過作者在“唐人街”所見所聞“以小釋大”,展現(xiàn)了華人的良好形象。
文章摘編如下:
1月2日深夜,法國西南部發(fā)生了槍擊事件,一名16歲少年因受重傷不治身亡,另有多人受傷。一時間,輿論大多聚焦事件發(fā)生地:波爾多市的花楸樹街區(qū),也是法國人俗稱的一個“平民區(qū)”。
法語中的“平民”一詞來源于“人民”,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花楸樹街區(qū)應該是人民居住的地方。
事實上,巴黎的“唐人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民區(qū)”。那里有成千上萬的“小人物”,從事著不同行業(yè):有人從事縫紉制衣,有人做文員,也有人從事餐飲業(yè)或者商業(yè)。然而,他們的街區(qū)卻不是一個“平民區(qū)”,因為“平民區(qū)”這一措辭只是留給某些街區(qū),在那些街區(qū),年輕人暴躁不安,“遇火即燃”。
有一天,我去13區(qū)一家中餐館吃晚餐。餐館由一對年長的夫婦經(jīng)營,男主內(nèi)(負責炒菜)、女主外(在餐廳為客人服務)。在收銀臺,有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負責給客人結賬。他在那里一直看書學習,每當有客人結賬時他才會停下來。
輪到我付款時,我問他在看什么。他回答說:“是我在巴黎政治學院的課程?!彼€補充說,白天他去學校學習,晚上來餐館給父母幫忙,他非常感謝父母提供了學習機會。
不知有多少巴黎政治學院的學生,晚上會在“平民區(qū)”的土耳其烤肉店給父母幫忙呢?(賈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