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記憶:簡單、清淡、新鮮
清涼的風(fēng)、空幽的山谷、美味的壽司、金色的陽光,是我對北海道的最初印象。

林中漫步:愜意的必修課
抵達(dá)離札幌一個半小時車程的星野度假村時,已經(jīng)是深夜了。第二日去吃早飯時我才發(fā)現(xiàn),通往餐廳的路是一條將近一公里長的玻璃走廊,玻璃的屋頂,玻璃的墻壁,由藍(lán)色的鋼架支撐著。我們穿行在茂密的樹林中,經(jīng)過高高的水杉、青綠的白皮松和落葉松、葉子已經(jīng)變黃的白樺樹和銀杏樹,還有樹葉已經(jīng)鮮紅的楓樹。北海道比北京還要冷,風(fēng)從走廊的縫隙里灌進(jìn)來,寒冷的空氣給窗外火紅的楓葉和潺潺的流水平添了幾許清涼,也送進(jìn)來一股清新的山林的味道。
我們住的酒店地處偏僻的山谷,人跡罕至,幽靜美麗。在陽光明媚的日子里散步,有一種回歸大自然懷抱的感覺。
一條小徑,似乎看不到盡頭,小徑兩旁栽滿了楓樹和白樺。正值金秋十月,滿樹都是斑斕的紅黃“蝴蝶”。草坪上總有幾片落下來的楓葉,紅得絢爛,紅得耀眼。
爬上一個草坡,俯視著周圍連綿起伏的群山,終于明白了自然的博大精深,也終于懂得了古人“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情懷;抬頭仰望天空,那一望無際的湛藍(lán)和一片片潔白的云朵好像遠(yuǎn)在天邊,又好像近在眼前。沐浴在秋色中,從金黃的葉隙間,感受著萬縷金色的陽光灑向大地,頓時覺得天地?zé)o限寬廣。
一個下著小雨的夜晚,我們來到了遠(yuǎn)近聞名的“水之教堂”。走過漫長的石子路,沿著曲折回旋的樓梯向下,終于來到了教堂大廳?;璋档臓T光,讓我和在座的所有游客都沉靜了下來。教堂的玻璃大門隨著優(yōu)美的旋律緩緩打開,庭院中的燈光一點(diǎn)點(diǎn)亮起。平靜水面的十字架更加清晰地展現(xiàn)在眼前,仿佛讓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突然,一陣輕風(fēng)拂過,遠(yuǎn)處的樹葉隨風(fēng)飄散,輕悠而隨意。

在山林中漫步,成為我們每天最愜意的必修課。沿著一條石子路,慢慢走向密林深處,呼吸著山林中樹木散發(fā)的清香,聽著石子在腳下的沙沙聲,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寧靜,仿佛心靈也得到了凈化一般。
北海道山林中和道路兩側(cè),最多的是白樺樹。光潔凈白的樹干上,印著一塊塊棕褐色的印記,猶如一只只神秘的眼睛,在密林深處注視著我??丈叫掠旰?,干枯的樹干上或者草葉間,冒出了一只只白色的蘑菇,猶如雨的精靈,伴著濕潤的空氣,生長在靜謐的路旁。
歌舞表演節(jié)制而嫻靜
在一個多云的下午,我們來到登別伊達(dá)時代村。這里還原了江戶時代日本的街道原貌,一條不寬的道路兩旁,酒旗飄搖,分外熱鬧。

這里最有名的活動就是演繹忍者、藝伎和小飯館女老板等故事的歌舞表演了。隨著刀起刀落、輕歌曼舞,我仿佛穿越到了江戶時代最繁華的街市,沉浸在武士的豪義恩仇及平民女子的悲喜故事中。
從日本的繪畫、歌舞中,能依稀看到中國唐代文化的影子,只是他們的繪畫更為抽象。雖然人物面部的刻畫相對粗糙,但整體的線條細(xì)致明朗。日本的歌舞,沒有氣壯山河的陣勢,沒有薄紗水袖輕盈的裝扮,沒有遒勁瀟灑奔放的表達(dá),有的是在舉手投足間的一種節(jié)制、一種收斂、一種隱忍,以及一種適可而止的嫻靜。

食物里的山海之味
說起日本的美食,我們聽得最多、吃得最多的大概就是壽司、刺身、烏冬面和天婦羅了。
酒店的早餐總會提供烏冬面,大概是為了保證面條不粘在一起,烏冬面都是放在冰塊上,旁邊會有一大罐味噌湯。熱乎乎的味噌湯澆到面上,上面飄著海帶和一些香蔥,再加上些鹽烤的海魚,海邊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
酒店附近有不少具有特色的餐廳,其中一家在32層高樓的頂層,四周環(huán)山。餐廳里最有特色的就是菌菇沙拉佐半根玉米。我原本打算抱著玉米啃,卻見服務(wù)員拿著小刀豎著切玉米粒,切成一條一條的,吃的時候只要用手拈起,就可以文雅地慢慢享用了,完全避免了慣常吃法的狼狽。
最令我難忘的那頓飯是在小樽市——那個有著古舊倉庫和清澈運(yùn)河的城市。即使是一盤普通的壽司,也會有許多粒晶瑩剔透、橘里透紅的魚子躺在泛著淡淡稻香的米飯上,外面裹著墨綠色的海苔,讓人胃口大開。
對于刺身,我偏愛北極貝。這種紅白相間的三角形貝類,總是帶著若有若無的香味,越嚼越濃。一盤刺身上來,除了平時我們熟悉的紅白相間肉質(zhì)鮮嫩的三文魚、紅色精瘦的金槍魚、白色的閃著珍珠般光澤的比目魚,還有鯛魚、鰹魚、北極蝦等,還有海螺肉。這些來自大海的美味盛在竹制的托盤上,下面墊著切得極細(xì)的白蘿卜絲,旁邊裝飾著綠色的葉子,讓人既飽了眼福,又飽了口福。
日本的綠茶是研成粉末的,沒有中式綠茶那種微微的苦澀,卻隱隱有一種稻米的清香。

旅行的第五晚,我們住在洞爺湖附近的傳統(tǒng)日式酒店。酒店的自助餐廳相較于星野更大,食物選擇也更多。一進(jìn)門,就能看見一條長長的隊伍,走近一看,原來大家都在等待現(xiàn)炸的天婦羅。這種食物外表裹著一層面,金黃酥脆;里面的蝦只有五六分熟,但比起外面的面粉,蝦肉要鮮嫩清淡得多,肉質(zhì)也更潤滑細(xì)膩。香脆與清淡的完美結(jié)合,賦予了這道菜勃勃的生機(jī)。
記得《窗邊的小豆豆》那本書里曾說,食物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每一種都是大自然的恩賜。現(xiàn)在想想,日本的飲食文化就是一場山珍海味的宴會,沒有繁多的調(diào)料,也沒有特別的烹飪技巧,甚至用不了多長的烹飪時間,但偏偏就是這份簡單、清淡和新鮮,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物美好的本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