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東南亞"華文熱":越來越多友族走進"華文圈"
語言和文化是不同國家和民族間交流的橋梁,隨著中外交流日益頻繁,在“一帶一路”的視野下,作為世界第二大國際通用語言的漢語,既是海外華人的“留根工程”,也成為越來越多外國朋友學習外語的重要選項。4月15日至24日,南方日報記者用10天時間與廣東省僑辦調研團深入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近距離、多角度進行采訪觀察,盡可能深入地與當?shù)厝耸拷涣鳎@得了大量豐富的事實細節(jié)和人物樣本。東南亞華人學習華文的熱情令人印象深刻,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友族入讀華校學習華文,甚至成為華文教師。
語言的力量
學習華文不僅是現(xiàn)實需要,也是不同民族和文化交流的需要,在東南亞華人心中,學習華文就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不懂華語相當于自我邊緣化”
剛到達印尼梭羅培育三語學校,記者便被一片斑斕的色彩所吸引:一年級的學生穿著極具印尼風情的表演服跳起可愛的土風舞,中國老師和當?shù)乩蠋熒碇∧嵯炄痉?,他們身后的校門上貼著紅色的春聯(lián),形成了濃烈而和諧的視覺合奏。
“您好,我是四年級的學生,我叫鄭德華,我是我們家華語說得最好的”。
“您好,我是五年級的學生,我叫黃燕珍,我和我哥哥兩人是全家最懂華語的”。
孩子們調皮地用中文打著招呼。
在古稀之齡的《千島日報》記者肖女士看來,這些孩子是幸運的?!艾F(xiàn)在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三語學校,但孩子們的父輩、祖輩卻在上世紀錯過了學習華文的機會,目前懂華文者,不是70歲以上的老人,就是正在上華校的孩子?!?/p>
“我們從事華教事業(yè)的目的,一是為印尼培養(yǎng)像林優(yōu)娜一樣的漢語人才,一是讓華裔懂得自己民族的語言,傳承傳統(tǒng)文化。”泗水新中三語學校校長陳錦球開門見山地說,“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經(jīng)濟與文化密不可分,比如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就沒有忽略文化,而恰恰在很多方面是文化先行,語言的溝通交流必定首當其沖,印尼太需要懂華文的人才了!”
華文的“根”情結,對老一輩華人而言更為深刻。很多華校學生都是被爺爺奶奶送進學校的?!靶r候我們接受華文教育,所以知道它的重要性,我希望我的孫子也能學好華文?!彼罅_福清公會教育部部長劉美玉說。
“中華文化是民族之魂,對內,我們個人要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對外,我們要借助語言和文化,積極推動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促進中外民眾互相了解和理解?!痹趶氖铝艘惠呑尤A文教育的泰國羅勇光華學校資深校長蔡良看來,中國移民立足海外后最關心的就是子女教育,一是現(xiàn)實需要,一是精神需要,當前,更深遠地說也是不同民族和文化交流的需要。
正因如此,只要政策允許,海外華人便會投入最大的熱情去發(fā)展華教,一大批具有遠見卓識的熱心華教人士出錢出力,甚至傾其所有大力支持和興辦華文教育,他們的努力也獲得當?shù)刂髁魃鐣目隙ā?/p>
泰國光華學校中文校長蔡玲玲介紹,該校學生每年都會增加約100人。與光華學校一樣的華文民校被泰國教育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政府每年對每名學生補貼1.2萬泰銖。
由于華文教育與中國對接得好,印尼泗水新中三語學校的學生出國留學沒有障礙。校長陳錦球透露,今年高一年級期末考后,已有10多位學生選擇到國外留學,其中兩人選擇來中國。
“不懂華語相當于自我邊緣化?!瘪R來西亞企業(yè)家雷智雄告訴記者,當?shù)睾芏喔吖僮优缒橙问紫嗟男鹤?、副首相的孫女都在華小就讀。
華文學習熱潮的成果在馬來西亞很是明顯。馬來西亞華總副總秘書兼策略研究委員會主席陳耀星博士多次在接受當?shù)孛襟w采訪時發(fā)現(xiàn),不少非華裔媒體人可以直接用華文采訪他。
辦學的開放
在東南亞華文學校里,友族孩子所占比例不斷攀升,不少學校的華族學生與友族學生甚至各占一半,“友族多說明中文地位高了”
在廣東省僑辦副主任鄭建民看來,“和為貴”“和而不同”等是中華文化的特質,這在華文教育領域也得以體現(xiàn)?!耙恢币詠恚M馊A文教育都堅持開放包容的辦學理念,積極吸納友族子弟入校學習,支持當?shù)亟逃聵I(yè)的同時,也增進友族對中華文化和中國的了解,促進不同種族之間的文化交融?!?/p>
市場則從另一個角度對此進行了客觀的印證。
印尼丹格朗省與雅加達西部交界處有一所全國最大的三語學?!巳A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學生多達4000多名,非華裔生占12%,頗受當?shù)馗叨巳巳呵嗖A。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華校學生以華族后裔為主,但友族孩子的比例不斷攀升,即使是山城馬吉朗的培德三語學校,友族孩子也占到15%。甚至,有的學校華族學生和原住民各占一半,如日惹崇德三語學校,這個比例是52%∶48%。巴厘省文橋三語學校生源中也有30%是友族孩子。
“崇德辦學在當?shù)乜墒琼懏敭數(shù)?,這個比例說明印尼人越來越重視中文,也說明中文地位高了?!睆V東外派教師謝芳說。
泗水小太陽三語國民學??偙O(jiān)張玲玲了解到,離泗水市區(qū)200多公里的一所習經(jīng)院里也有不少學華文的孩子。
而在馬來西亞,近60萬的華小學生中也有三成非華裔學生,華文獨中生超10%為非華裔生,當?shù)厝A人富裕階層和家長以孩子入讀這些學校為榮。記者一年前曾到馬來西亞沙巴州采訪,該州江門四邑聯(lián)合會總會長、崇正中學副董事長兼助學金籌集和發(fā)放負責人黃小娟告訴記者,她的幾個孩子都是華小、獨中畢業(yè)生。
“崇正中學每年初中入學考試報名人數(shù)達到1000人,但只有一半學生有機會入讀?!睂W校董事凌觀保介紹。這種爆滿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許多城市的華文小學中。每次新學年開始,總能見到不少華人家長連夜排隊,爭取入讀華小的名額。
讓人頗為訝異的是,華文學校中,原住民教師的人數(shù)也有所增加。
他們?yōu)槭裁磿x擇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作為自己的職業(yè)?張玲玲舉的例子或許能說明一二。泰國光華學校一位小學老師是女傭的孩子,小時候常跟華人老板娘到佛堂,因此接觸到漢語,后來又參加了漢語班進一步學習。在華社的推薦下,高中畢業(yè)時小伙子獲得到中國留學4年的獎學金。聽說他回到印尼,張玲玲便找到他,邀請他來華校任教。
“這位老師的妹妹現(xiàn)在也在中國留學?!睆埩崃嵴J識四五個曾在中國留學最后回到印尼當老師的原住民,“當?shù)赜炎鍖W習華文的熱情很高。每年華文協(xié)調機構都會從中選一些送到中國留學,他們畢業(yè)后都很愿意當老師?!?/p>
今年34歲的林優(yōu)娜(Jona Widhagdo Putri)是印尼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國際關系講師,這位印尼第四代華人年紀輕輕,卻已從事翻譯工作10年以上,曾為50多場國際會議擔任過同聲傳譯,服務的對象包括印尼前總統(tǒng)蘇西洛、現(xiàn)任總統(tǒng)佐科等政要。
同聲傳譯高度緊張、信息量大,一般由兩名翻譯員輪流進行,每隔15分鐘交班一次,但林優(yōu)娜做同聲傳譯,每次常常超過半個小時甚至長達一兩個小時,就是因為印尼十分缺乏華文同傳人才。令人意外的是,林優(yōu)娜現(xiàn)在中文說得很“溜”,但18歲以前她一個漢字都看不懂,都是留學中國后通過自己的努力才成為這一領域的佼佼者。
在印尼泗水崇高三語學校,記者見到了9歲的王小嬙和12歲的李恩典,她們都會說流利的中文。跟林優(yōu)娜不同的是,她們是印尼原住民,家里人都不會中文。崇高三語學校是一所由華人開辦的基督教學校,學校友族學生占19%,從幼兒園起,李恩典在這里學習了8年。
“目前印尼有100多所華文學校,盡管這個數(shù)字僅為1966年禁錮期之前的10%,但10余年來各地華文教育的熱情以井噴的狀態(tài)發(fā)展?!庇∧崛杖翘貐^(qū)華文教育協(xié)調機構主席陳啟明先生介紹,由于特殊原因,印尼是東南亞華文教育較為薄弱的地區(qū),發(fā)展的急切性尤為明顯。而在華文教育體系完整的馬來西亞,其華文小學有57萬在校生,華文獨立中學在校人數(shù)超8萬。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球有6000多萬華僑華人,分布在近200個國家地區(qū),自發(fā)興辦了近2萬所華文學校,在職華文教師數(shù)十萬人,在校學生數(shù)百萬人?!贝舜握{研團團長、廣東省僑辦副巡視員李仲民告訴南方日報記者,華文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海外華僑華人社會和廣大華文教育工作者功不可沒,“他們?yōu)橹型馕幕涣骷芷鹆艘蛔鶚蛄骸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