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議員吁設漢語為必修課 學者支招推中文教育

中國7月13日電 據澳大利亞新快網報道,今年5月,在3月澳大利亞新州大選后新上任的新州高嘉華(Kogarah)選區(qū)議員柯民思(Chris Minns),在新州議會上公開提出希望將中文列為新州從學前班到高中的學生們的必修課,希望能夠推動新州從教育機制和課程大綱方面對學習中文制定政策做出規(guī)定。
這一提議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各界也紛紛對此進行解讀。從事中文教育的各方專家學者如何看待,又有怎樣的建議呢?
政壇新生代發(fā)聲 新州議員稱開設中文必修課好處多多
今年6月17日,中國與澳洲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xié)定。無論是澳中政界和商界都認為兩國雙邊貿易關系將有更深更廣的合作,兩國關系也將進入歷史性的新階段。澳洲準備好迎接這一新的階段了嗎?
新州議員柯民思(Chris Minns)認為,澳洲就商業(yè)而言仍然不屬于亞洲,而僅僅是隨波逐流。以全額獎學金畢業(yè)于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并獲得公共政策碩士學位的柯民思,在5月初新州議會發(fā)表就任初次演講時,認為新州應把普通話列為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生們的必修課,以更好地迎接亞洲世紀和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中國正在成為世界新型的主要經濟動力。
談到為何提出這一觀點,柯民思認為主要基于三點。首先,澳洲尚未為亞洲世紀做好準備,這主要是因為澳洲企業(yè)對亞洲的語言、習俗和文化并不清楚,同時也缺乏與亞洲的聯(lián)系。澳洲未來一代的員工需要擁有亞洲語言的技能并能更好地理解該地區(qū)的風俗和文化。中文如果能列為必修的話這將帶來很大的不同。
其次將中文列為學生必修不僅對商業(yè)和貿易有積極的影響,而且說雙語的孩子在標準化的考試中通常取得更好的成績,在數學、閱讀和詞匯等測試中和記憶等方面表現更為出色,對信息更有洞察力和甄別能力??旅袼颊f:“世界上半數的人口會說另外一種語言,處于21世紀的澳洲的孩子,也需具備這樣的能力?!?/p>
日前柯民思在其選區(qū)辦公室接受采訪。他首先希望重申的一點是將中文列為必修課是他的一個提議,如果要形成議案,列入議會討論,最終成為一項政策還需要一段非常漫長的時間和經過一系列的程序。對他來說,朝著這個目標邁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很多的事情要做。
柯民思坦言,這是非常艱難的事情,如果容易那么早就有人做而且已經實施了。他說,截止2025年,全球經濟產量的一半是在亞洲產生的,澳洲不能坐失良機。
柯民思談到演講之后,得到了社區(qū)許多積極的反饋和大力的支持,這也給了他充分的信心。他表示,在新州議會上發(fā)表就任初次演講,這意味著為自己任期內的工作定下了方向和基調,他會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去努力,而這一目標是在他做了大量充分的研究以及討論之后確定的。
“如果將中文列為必修對于新州來說步子邁得太大的話,那么至少亞洲世紀白皮書中的關于普通話、印度語、印尼語和日語四種亞洲語言優(yōu)先學習的建議應該全盤實施。”柯民思表示,“在亞洲的大多數國家及歐盟的很多成員國包括最近加入的英國,都已經在學校里推行第二語言的必修學習?!彼f。
而對于這一改革所面臨的障礙,柯民思議員認為,其中之一是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其二是充足的符合資質的老師。他表示,新州應該利用在教師技能、培訓、多樣化和教師數目等方面的競爭優(yōu)勢來為新州人民爭取利益。
對于澳洲單語教育如何迎接未來,澳洲的本地學者同樣也提出了他們的擔憂。英語的語言技能正在全球大部分人所認可與掌握的語言,而隨著單語教育長大的澳洲人,如何在將來與同時掌握了自己的母語、英語或者更多語言的人競爭?
而對于悉尼的中文教育教育學者和專家來說,他們對于議員的提議持何種觀點?
基層教師有難處 學中文興趣銳減師資短缺 學校家庭教育需雙管齊下
對于在高中教中文和西班牙語,擔任悉尼北區(qū)車市活(Chatswood)高中外語系主任(Head Teacher, LOTE, Chatswood High School)、星期六社區(qū)語言學校車市活中心的課程協(xié)調員呂崇偉老師來說,如果能夠開始實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這當中的困難也不言而喻,首先便是師資的問題。
呂崇偉表示,首先要考慮的便是師資問題。目前在新州教育部門登記在冊的符合資格的全日制授課老師中,教亞洲語言的老師不到500人,教中文的老師不到300人。新州目前有2,000多家公立學校。即便按照一家公校只有一名中文老師,也還有將近2,000名中文老師的缺口。
而且中文在公校列為必修的話,必須要保證教學質量。呂崇偉提到,有的公校曾經開設中文課程,一開始學校非常鼓勵,但是慢慢的學生不感興趣,繼續(xù)學習的人越來越少,因此,如何鼓起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加強師資力量的培訓等問題,也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問題。在澳洲中小學教日語的老師當中,非日裔的老師占了66%;但是教中文的老師當中,只有6%為非華裔。
這里會面臨一種尷尬,一些了解本土教學方法和價值觀的非華裔老師,其中文造詣和對中華文化的了解,相較在中國土生土長的老師不夠深入;但是一些中國本土的優(yōu)秀老師,也有可能因為英語、在澳教學資格的認可、對本土的教法和孩子的學法不夠了解等因素,而無法進入公校系統(tǒng)。
呂崇偉認為,要推動中文的教育,需要長期地培養(yǎng)師資。而在全日制的學校里,老師應該了解中國的文化、習俗等,同時也了解西方的價值觀和教學方法,了解小孩子和他們的學習方法。兩者結合。也就是說,跨文化的了解非常重要。有調查報告顯示,有的學校其實并不滿意一些老師的教學方法和他們對跨文化概念的了解。目前澳洲人學習中文基本基于兩個出發(fā)點,一是具有功利性的學習,因為中國經濟的強勁發(fā)展,二就是中國的軟實力。語言的背后就是文化,而文化就是一種軟實力。
談到參加中文高考學生人數少的問題,呂崇偉表示,根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社區(qū)學校學習中文的華裔子弟也達到8000多人,但最終只有120人左右參加了Heritage中文高考。這的確值得人深思。隸屬于新州教育廳的社區(qū)學校董事會一直都希望并鼓勵更多的在社區(qū)學校學習中文的學生去參加中文高考。
參加人數少的原因,一來是社區(qū)學校的一些老師教學方法傳統(tǒng)守舊,不了解澳洲本地的教學大綱,而家長本身也不了解繼續(xù)學習中文對孩子的重要性,比如身份認同、文化價值觀等。這樣就很難促進學生在社區(qū)學校更好地學習中文。
呂崇偉認為,除了老師,家庭在孩子學習中文的過程中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雙語能力非常重要。具備雙語能力的人會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和解決問題,跨文化的能力也會讓他們更加游刃有余地成為國際人,迎接競爭更加激烈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