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之旅暨大營唱歌、民族舞蹈課程助力漢語學習


中國僑網10月16日電 據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網站消息,學唱漢語歌是學習漢語的一個好辦法;唱歌,不僅可以矯正營員們的發(fā)音,也可以訓練他們的語感,更可以體味語句中的情感。中國民族舞蹈歷史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學習民族舞蹈是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10月14日,“中國尋根之旅”暨南大學營的營員們就在謝惠迎老師、梁博老師和吳曉婷老師的指導下,開啟了唱歌學漢語和中國民族舞蹈的旅程。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币皇住队巫右鳌罚彩且皇啄笎鄣捻灨?,悠揚婉轉的歌聲里表達的是母親對孩子的深篤之情。聽出歌曲中的深意,才能真正體味歌曲中的深意?!暗过埑秋w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同樣是游子,《出塞》中的游子顯然與《游子吟》中的不同,一個是在外游歷,而另一個卻是守衛(wèi)邊疆的游子,所以一首柔情一首悲壯。兩首歌曲的對比中,更能區(qū)別表現情懷的差異。
或許體味詩歌中的情懷對這些海外華裔的營員們還有一些難度,不過《陽光總在風雨后》這首現代歌曲肯定不難理解?!叭松飞咸鹂嗪拖矐n,愿意與你分擔所有,難免曾經跌倒和等候,要勇敢地抬頭”,“與、跌”這兩個字對于營員來說,發(fā)音較為困難,因此,梁博老師在教學生歌曲的同時,對這兩個字的發(fā)音方法重點強調。
舞蹈常常最感人。它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它不僅僅是肢體動作的完成更多的是舞動感情,折射人情,表達心靈。在民族舞蹈課上,舞出一曲《鴻雁》是這節(jié)課教授的重點。吳曉婷老師先讓學生聽曲子,“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xiāng)”,來領悟曲中思念家鄉(xiāng),回憶過往的感情。隨后講解肢體動作,讓肢體的柔與音樂的深情結合起來。
學唱漢語歌,唱出優(yōu)美中國話,在悠揚動聽的歌聲里快樂學漢語。學跳中國民族舞,跳出華夏中國情,在舞動的肢體中表達內心的真感情。(孫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