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文教育

尋根之旅暨南大學營開設腰鼓、民歌和民族舞蹈課

2015年12月29日 15:51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參與互動
字號:
營員們練習腰鼓動作
營員們練習腰鼓動作
營員們齊唱《出塞》

  中國僑網(wǎng)12月29日電 據(jù)暨南大學華文學院網(wǎng)站消息,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孕育了不同的民族及其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這些傳統(tǒng)藝術都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永葆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值得學習和傳承。日前,“中國尋根之旅”冬令營(暨南大學營)的三個班級便分別學習了腰鼓、民歌和民族舞。

  腰鼓,是流行于中國滿、彝、漢等民族的打擊樂器,發(fā)音脆亮,歷史悠久。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在黃土高原上掀起一陣熱潮,后在民間廣泛流傳,展現(xiàn)了西北人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性。營員們在王美霞老師的指導下抬手,邁腿,跳躍,翻飛;鼓聲時而渾厚,時而輕快,有張有弛,氣勢磅礴。學生個個都身姿矯健,展現(xiàn)了青春活力。

  民歌,或稱民謠,是流行民間的,富有民族色彩的歌曲。民歌的歷史悠久,內(nèi)容豐富,表現(xiàn)了獨特的民族氣質(zhì)與色彩。中國民歌課堂上,梁博老師為營員們播放了一首《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老師耐心地傳授唱歌的技巧,聲音要飽滿,站姿要端正,目光應有神,臉部帶微笑,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經(jīng)過反復練習,不斷完善小學課本上的這首《出塞》詩在營員們的深情吟唱下顯得格外悠揚,意境開闊。

  民族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歷史進程中集體創(chuàng)造,不斷積累發(fā)展,并在廣大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一種舞蹈形式,不同民族的舞蹈風格迥異,各具特色。民族舞蹈課上,方可兒老師教授大家蒙古舞,她將營員們分為男生組和女生組,男生粗獷奔放,女生活潑柔美。營員們認真地模仿著老師的舞步,或昂首,或低頭,或翻轉,經(jīng)過反復的練習,大家的舞姿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不一樣的課程,營員們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歡樂,同時領略不一樣的傳統(tǒng)藝術,相信無論是歌還是舞,都能讓營員們的青春更加精彩。(宋亞男)

【編輯:梁異】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文教育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