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王?。撼两腥A文化一輩子的洋人
新華社溫哥華3月22日電 (記者江亞平)在加拿大溫哥華華人圈里,大概沒有幾個人不知道王健的。他經(jīng)常出席各種華人社團活動,參加各種文化藝術(shù)交流,甚至主持一些文藝節(jié)目和電臺節(jié)目??傊?,他露臉的頻率很高。而他這張臉,卻是一張洋人的臉。
王健原名簡·沃爾斯。他除了臉是“外國的”,可以說其他從各方面看都是“中國的”。能說一口純正京腔,喜歡讀中國古典文學,起居飲食也與中國人無異,還能打一手漂亮快板,用中文說相聲。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剛出版了他的新著《跨文化視角下的北美與中華文化》。
當我如約來到王健家進行采訪時,他剛和夫人李盈參加完一場華人文學社團活動??吹贸?,今年76歲的他還處于“退而不休”狀態(tài),依然在為促進加中兩國文化交流作貢獻。
王健1940年出生在美國,在印第安納大學完成從本科到博士的全部課程。他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對東方文化感興趣,覺得亞洲很古老神秘,并很快就愛上了中華文化。王健的博士專業(yè)專攻中國文學發(fā)展史,而他的導師就是中國著名文人柳亞子先生的兒子柳無忌。
王健在印第安納大學開始教學生涯后不久,位于溫哥華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系主任找到他,問他愿不愿來溫哥華教書。1970年4月,當王健來溫哥華應(yīng)聘時,看到大學校園美麗如畫、充滿詩意,當場就決定把家安在這里,從此成了一名加拿大人。
王健的教學水平是如此之高,學術(shù)成果是如此之豐,短短幾年,他就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拿到終身教授席位。1978年,位于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大學邀請他去創(chuàng)辦亞太研究系并當系主任,喜歡挑戰(zhàn)的他欣然前往,很快就把維多利亞大學的亞洲語言文學研究搞得紅紅火火。
當他熱情高漲地沉浸在中國語言文學的研究和教學中時,他的人生軌跡發(fā)生了一個小小的變化。1981年底的一天,他在辦公室里接到從首都渥太華外交部打來的一個電話,問他是否有興趣作為文化參贊到加拿大駐華大使館工作兩年?一生都研究中文、熱愛中華文化的王健怎么會拒絕這樣一個去中國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機會呢?
王健告訴記者,他在北京的那兩年非常忙碌,收獲巨大。除了新疆和西藏沒去,其他省市他都去過。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經(jīng)濟和交通尚不發(fā)達,中加文化藝術(shù)和教育方面的交流才剛起步,王健已深入甘肅和貴州等偏遠省份訪問。他還利用業(yè)余時間拜北京市曲藝團的梁厚民為師,學習快板和曲藝,并請中央音樂學院老師來教授古琴和洞簫,就是希望通過各種方式來深化自己對中華文化的了解。
從北京回到溫哥華后,他先是在亞太基金會擔任常務(wù)副會長,隨后接受西蒙菲沙大學邀請,創(chuàng)辦亞洲研究中心以及“林思齊國際交流中心”,為加拿大人了解中華文化、促進兩國人民相互理解,做了大量工作,成績斐然。
除教書育人外,他和夫人李盈還從事研究翻譯工作,先后出版近10本專著,尤其是把中國的詩歌、寓言和民間傳說譯成英文在西方出版,對傳播中華文化作出了寶貴貢獻。溫哥華主流報紙《太陽報》曾評論說,王健在教育方面培養(yǎng)了許多下一代中華文化名家,“對現(xiàn)在漢語越來越重要的國際社會來說,王健教授是一位先驅(qū),在東西方之間建立了無數(shù)橋梁”。令王健頗為自豪的是,他是唯一一個曾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維多利亞大學和西蒙菲沙大學3所高校都獲得過終身教授席位的教育家。
王健2006年從西蒙菲沙大學退休后,依然經(jīng)常去中國訪問,關(guān)心中國發(fā)展,并對中國的進步贊不絕口。當記者詢問他如何看待西方對中國存在誤解和偏見時,這個慈祥又溫和的老人哈哈一笑說,西方對中國崛起的擔心和誤解是必然的,但卻是不必要的。
“歐美等西方國家一直希望中國融入國際社會,開放市場,走自由經(jīng)濟道路,增加出口和改善人民生活,這些年中國政府不正是這樣做的嗎?現(xiàn)在中國發(fā)展了,繁榮了,西方有些人就不自在了,覺得不能適應(yīng)中國的強大,好像中國人就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墒遣灰洠袊谶^去2000年的歷史長河中有過多次繁榮,譬如唐宋元明清,哪個朝代不是世界上的一流大國?現(xiàn)在的中國只是在恢復過去已有的輝煌而已。而且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對世界經(jīng)濟的增長和繁榮也有目共睹,”王健不假思索地說。
王健癡迷中華文化,可以說把一生都奉獻給了中華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并樂此不疲。他說,加拿大是具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僅溫哥華華僑華人就有40多萬,這為他發(fā)揮專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
“中華文化是如此的燦爛輝煌和博大精深,我就是窮盡一生也學不完。所以我要按照中國古代圣人說的那樣去做,‘活到老,學到老’,”王健最后誠懇又幽默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