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文教育

歐洲大陸中國元素無處不在 魅力漢語溝通世界

2016年05月06日 11:04 來源:安徽日報 參與互動
字號:
瑞士少女峰風光。記者
瑞士少女峰風光。記者 潘成 攝

  當航班抵達羅馬菲烏米奇諾國際機場時,正值當?shù)氐南挛鐣r間。坐上機場地鐵,記者抬頭猛然發(fā)現(xiàn)車廂斜上方的機場內部示意圖上赫然印有簡體中文提示語,與英語、俄語并列,而且用詞地道、語法符合漢語習慣。對于這個小驚喜,導游倒是見怪不怪:“中國游客來得多啊,再過幾天,你發(fā)現(xiàn)中國元素越來越多!”

  綿延至今的“中國情結”

  在歐洲的各大博物館行走,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中國印記。歐洲與中國的聯(lián)系古已有之,漢代將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qū)稱為“大秦”。隨著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的開通,東西方文明交流逐漸加強,而羅馬帝國正位于貿易路線上的終點。 《后漢書·西域傳》介紹大秦“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以“大秦”一詞代表羅馬帝國的習慣直至明朝仍然存在。

  現(xiàn)在不少國內產品,無論從品名還是外觀、技術,無不充斥著對歐洲同行的膜拜與模仿。鮮為人知的是,“國貨”在歐洲曾紅極一時。公元前1世紀時,很多中國產品便經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巧奪天工的絲綢、瓷器、漆器等,讓西方人大開眼界。據(jù)說愷撒曾穿戴一件中國絲綢做的袍子去看戲,引起巨大轟動。歐洲人很快開始仿造中國絲綢,大量采用中國風圖案,而且要特別冒名“中國制造”以保暢銷。為了更好地仿造,各國絲織廠的畫師竟人手一本《中國圖譜》,細細研究。

  “中國熱”在宮廷中長盛不衰。167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突發(fā)奇想,在凡爾賽建了一座“中國宮”,宮內的檐口楣柱、墻角四邊屋頂都貼著艷麗的瓷磚,到處都擺上了中國的瓷花瓶、綢帳與金流蘇。而馬可波羅更成為中歐交流史上的傳奇人物。這位13世紀意大利的旅行家和商人,于1275年到達元大都(今北京),在中國游歷長達17年。根據(jù)他的口述編纂而成的《馬可波羅游記》家喻戶曉。這本巨著記述了他在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強烈向往,對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中國思想文化也在歐洲備受推崇,歌德、培根、盧梭、笛卡爾、狄德羅、孟德斯鳩、蒙田……幾乎所有的文化大家都曾引用中國古代經典論述過自己的觀點。1755年,法國思想家和文學家伏爾泰根據(jù)《趙氏孤兒》改編的《中國孤兒》在巴黎國家劇院公演,盛況空前。

  無處不在的中國元素

  位于瑞士因特拉肯市的少女峰海拔4158米,是阿爾卑斯山脈最壯觀的高峰之一,常年為冰雪所覆蓋,有“歐洲屋脊”的美譽,也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在少女峰游客集散中心醒目位置,記者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面屬于安徽黃山的專欄墻,幾張精美的大幅照片展示了黃山的絕美風光,同時用展板復制了2002年5月黃山和少女峰正式結為姊妹山的友好協(xié)議。同行的黃山籍攝影師吳豐霖說,黃山市與瑞士因特拉肯市是友好城市,在瑞士少女峰看到黃山的“身影”,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

  荷蘭阿姆斯特丹近郊小鎮(zhèn)利瑟的庫肯霍夫公園,是世界上最大的郁金香公園。 4月的公園內一片鳥語花香。剛入園,就有一位荷蘭花農對記者大喊:“你是中國人吧?我也是中國人,因為我的郁金香每年都有好多要賣到中國去!”不過,中國人對郁金香的熱情,遠不如當年荷蘭人對瓷器的狂熱,正是荷蘭人讓瓷器在歐洲傳播開來,荷蘭也是第一個大規(guī)模仿制瓷器的國家。在公園內的茱莉安娜展廳里,還展示著一些青花瓷工藝品,它們是從1752年沉沒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 “蓋爾德馬爾森號”上打撈出的。就這樣,中國瓷器與荷蘭郁金香在公園內交相輝映,珠聯(lián)璧合。

  魅力漢語溝通世界

  隨著大量中國游客前來歐洲,歐洲的中國元素比馬可波羅那個時代更多了,而且還更接地氣:部分景點和交通工具上有中文提示和普通話、粵語語音講解;很多商品外包裝上均有中文說明;巴黎著名的老佛爺百貨公司索性為中國游客特別提供了幾個退稅處理窗口;不少服務業(yè)者都會簡單的普通話,其中的佼佼者更能熟練運用漢語。比如一名威尼斯小舟“貢多拉”上的船夫,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指揮大家登船:“聽我安排!這位老師傅請趕快坐好!”即使外國工作人員不懂漢語,很多商店和公共場所也安排了華人專門負責接待中國游客。

  中國游客和留學生愈發(fā)強大的購買力可謂提振歐洲經濟的一劑強心劑,歐洲多國都在簽證、消費金額上限、獎學金等方面放寬條件,以期吸引更多中國人前來。如果說服務業(yè)大批量“漢化”是有現(xiàn)實利益考量,那么熱衷學習漢語的歐洲學生就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浙江游客王涓告訴記者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她來到比利時一家超市購物,選購糖果時自言自語:“這個糖好不好吃???”誰知身旁很快傳來一個響亮的、字正腔圓的普通話答案:“姐姐,這個糖很好吃??!”轉身一看,一個當?shù)匦∨⒄⑿Φ乜粗?。經過交流,王涓得知這孩子才上小學二年級,卻已學了一個學期的漢語,孩子對漢語和中國都很有興趣。海外漢語教育的推廣和發(fā)展,讓中華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彰顯,也讓漢語成為溝通世界的語言。(殷驍)

【編輯:梁異】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文教育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