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文教育

荷蘭華裔重慶讀博研究中荷歷史:4年寫出3本書

2016年07月18日 13:54   來源:重慶日報   參與互動
字號:
張克雷參加授位儀式。(特約攝影
張克雷參加授位儀式。(特約攝影 蘇思)

  張克雷(Vincent Chang),荷蘭籍華裔。1975年3月出生于荷蘭,有一半中國血統(tǒng)。2010年在重慶定居。2012年成為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并在西南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2016年6月博士畢業(yè)。

  感言:重慶曾是我記憶中一個神秘的地方,如今卻是我深深熱愛的城市。今后我還將繼續(xù)從事相關研究,讓更多人了解重慶。

  “大家好!我是一名歷史學博士畢業(yè)生,叫張克雷,來自荷蘭。今天能作為留學生代表在這里發(fā)言,是我莫大的榮幸?!?/p>

  6月23日,西南大學2016屆畢業(yè)典禮暨授位儀式在西南大學體育館舉行。一位身材高大、黑發(fā)黑眼、高高鼻梁的青年用流利的普通話代表全體留學生發(fā)言,他就是西南大學歷史學博士張克雷。

  光看張克雷的外表,人們會覺得他是個“老外”。可他對重慶歷史的了解,一點也不比重慶人少。

  “張克雷可以說是‘重慶荷蘭人’。”張克雷的博士生導師,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西南大學教授周勇說,張克雷的父親是出生在重慶的中國人,母親是匈牙利人。而張克雷來到重慶“尋根”、求學,在中荷關系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的經(jīng)歷,是一個非常勵志的“逐夢”故事。

  祖輩起結(jié)緣重慶,來渝“尋根”愛上這座城

  “重慶,一直是我記憶中一個神秘的地方?!?/p>

  來不及脫下博士袍,張克雷就給我們講起了他的祖輩、父輩和重慶的故事。

  事情要從1938年說起。

  當時,張克雷的祖父張曾廬和伯祖父張增福都供職于國民政府外交部,隨著國民政府西遷,他們帶著家人來到戰(zhàn)時首都重慶。為了躲避轟炸,張曾廬把妻子和長子安排在城郊的南溫泉農(nóng)家居住,張克雷的兩個姑姑和父親張?zhí)禅Q就出生在南溫泉邊的茅草房里,在那里度過了最艱難的抗戰(zhàn)歲月。

  1945年,張曾廬被任命為駐荷蘭大使館的外交官,全家遷居歐洲。然而,他們對重慶的記憶并沒有淡去。張克雷的父親引以為豪的是,在他的護照上,出生地寫著“重慶”,他常說:“雖然我的中國話說得不是特別好,但無論走到哪里,我都知道自己是中國人,出生在重慶。”張克雷的祖父和祖母一談起在中國的歲月,也都會說到重慶。

  令張克雷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祖父張曾廬曾告訴他,自己還在重慶經(jīng)歷過一次生死危機——1941年6月5日,日軍轟炸重慶,張曾廬來到較場口隧道躲避轟炸,因為到達時間太晚,被守衛(wèi)拒之門外,卻幸運地躲過了“六五大隧道慘案”。

  這些記憶,讓出生在荷蘭的張克雷從兒時就對重慶格外好奇。2008年,他在父親和姑姑的支持下,第一次來到重慶“尋根”。

  “感覺就是兩個字:震撼!”生長在荷蘭的張克雷,從沒見過像重慶這樣地形起伏不平、高樓大廈密布、路邊可看江景的城市。原來這就是祖父輩生活過的地方!張克雷走街串巷,怎么也看不夠重慶的景色。

  遺憾的是,由于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遷,張克雷的第一次“尋根”收獲甚微。但重慶人的熱情好客、樂于助人的性格,讓他愛上了這座城市。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再來重慶。

  加入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4年寫出3本書

  2009年,張克雷再次來到了重慶。

  這次,他是來度蜜月的。新婚妻子郭婷婷(Christine Korteweg)雖然是荷蘭人,卻特別喜歡吃重慶火鍋、酸辣粉。這讓張克雷特別高興,他感到自己也會像祖父輩一樣,和重慶結(jié)下深厚的緣分。

  2010年,張克雷應邀到重慶大學任教,與妻子正式在重慶定居。2011年,他們的大兒子張杰仁出生在重慶。同年,他的父親、闊別重慶60多年的張?zhí)禅Q專程回到重慶,度過了67歲生日。

  至此,張克雷幾乎“復制”了祖輩在重慶的軌跡:定居、工作、生子。但鍥而不舍的“尋根”,又讓他有了一段全新的經(jīng)歷。

  2011年11月,張克雷在查找抗戰(zhàn)時期的重慶外交史料時,輾轉(zhuǎn)見到了周勇,成功地毛遂自薦。2012年,張克雷加入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并成為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近現(xiàn)代史專業(yè)的博士研究生。

  “張克雷是我這些年來所帶的學生中,最不用我擔心的學生之一。”周勇感慨地說,張克雷本來的專業(yè)是法學,他之所以能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全憑對歷史的熱愛、孜孜不倦的熱情和踏踏實實的學習。

  但張克雷的學術研究并非一帆風順。剛開始,他一心想研究抗戰(zhàn)時期的中荷歷史關系,可是該從哪入手?面對本來就不多的資料,他迷茫了。

  此時,導師周勇指出了治學的路徑。

  根據(jù)張克雷的實際情況,周勇為他制定了一個“三步走”的計劃:第一步,研究二戰(zhàn)時期荷蘭外交官在重慶的情況,作為基礎。第二步,研究抗戰(zhàn)時期的重慶外交界,從而了解中荷關系及戰(zhàn)時外交的背景和環(huán)境。第三步,在前兩步的基礎上,研究以抗戰(zhàn)時期為中心的中國與荷蘭的外交關系。

  這是個頗為宏大的計劃,即使對中國學生來說也并非易事。令周勇欣慰的是,張克雷如期完成了“三步走”計劃,在4年中寫出了3本研究著作。

  瀏覽張克雷的學術履歷,我們可以看到如下記載:獨著《舊日重慶中的荷蘭影像 1938—1946年》,2013年12月由荷蘭駐中國大使館出版;與周勇合著《走向平等——戰(zhàn)時重慶的外交界與中國現(xiàn)代外交的黎明曙光, 1938-1946》,已交付重慶出版社;博士論文《變遷與延續(xù)——現(xiàn)代荷中關系研究(1927-1950)》已完成并通過答辯,正在計劃出版。

  張克雷突出的學術成就引起了各方關注。5月29日,荷蘭駐華大使凱羅和荷蘭駐重慶總領事館總領事施柏青專程來到西南大學,出席了張克雷的博士論文答辯會。大使出席留學生的論文答辯會,這在重慶教育史上還是第一次。

  準備到荷蘭的大學攻讀博士后,今后還將繼續(xù)從事相關研究

  除了學術研究、撰寫專著,他還為荷蘭與重慶乃至中國的友誼做了不少事。

  為了“尋根”,張克雷曾到荷蘭海牙、法國巴黎,以及北京、臺北等地查閱檔案文獻、實地考察,采訪當年的外交官后人,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素材。2014年,基于這些素材,周勇和張克雷與荷蘭駐重慶總領事館、重慶廣電集團合作,拍攝了電視紀錄片《滄浪萬里長》,講述了70年來,曾在戰(zhàn)時重慶生活過的中荷兩國的外交官們傳奇的人生故事。

  同年,張克雷還贈送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一件珍貴的禮物——荷蘭外交家、漢學家、小說家高羅佩親自揮毫的“博通兩?!睍ň磔S。張克雷介紹,高羅佩是上個世紀40年代在荷蘭駐重慶大使館任外交官,與供職于國民政府外交部的伯祖父張增福是好朋友,曾創(chuàng)作《狄公案》等系列小說。卷軸就是高羅佩在張增福前往荷蘭當外交官時所贈。

  此外,張克雷還為“渝新歐”大通道在荷蘭落地、引進奧斯卡獲獎紀錄片《苦干》的使用權(quán)等做了大量工作。因此,周勇評價他是“荷蘭與重慶乃至中國友誼的使者”。

  “這些工作并非我一個人的功勞,周勇老師對我的幫助太多太多!”張克雷說,周勇治學嚴謹、精益求精,讓他受益良多。接下來,他準備到以漢學研究聞名的荷蘭萊頓大學攻讀博士后,繼續(xù)從事中荷關系研究,讓更多人了解重慶。(申曉佳)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文教育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quán)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