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漢學家聚焦中國文學作品 悟“中國式幽默”
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日前在吉林長春召開,與會的外國漢學家們分享了自己對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的研究成果和指導性建議。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國漢學家開始聚焦中國文學作品,而不斷涌現(xiàn)的新詞語和新概念、一些漢語中的冷幽默和語言游戲等,給外國漢學家和翻譯家們帶來了困擾,特別是漢語中的冷幽默,要想準確翻譯出其中的幽默意味,目前仍缺乏好的方法。
漢語冷幽默隨處可見
與能夠讓對方瞬間理解并開懷大笑的笑話不同,冷幽默往往有著出人意料的結(jié)局,令對方不解、深思并回味無窮。在中國人的日常交流中,冷幽默無處不在。文化背景、方言差異、同音字錯別字、社會熱點等等,都可以成為冷幽默的話題。
曾在山東大學留學的墨西哥學生余墨分享了他上大學時期的故事?!皠偟街袊臅r候,有一次,我和一位物理專業(yè)的中國同學一起吃早飯。那天早上,食堂的油條做得又干又硬,于是我的同學就調(diào)侃道:‘給我一根這樣的油條,我就可以撬起整座大樓?!犕晡毅妒菦]明白他的意思,為此還被同學們笑話了好久。后來我才知道,他是借用阿基米德的杠桿原理來‘吐槽’食堂的油條做得難吃?!彼χf。
除了化用名言來制造冷幽默,人們也經(jīng)常用漢語中表示顏色的詞來調(diào)侃。傳說在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蜀國國君劉備和大將關羽、張飛一起去相面。相士夸贊劉備是白臉兒,為人清白;又說關羽紅臉好,赤心待主。劉備聽后一把拉走黑臉的張飛,說道:“三弟危險,不看也罷!”這個段子說的是,中國人賦予了顏色獨特的含義:紅色象征吉祥和喜慶,白色代表為人“清白”,而黑色則代表歹毒、邪惡,是不太受歡迎的顏色。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冷幽默逐漸成為人們表現(xiàn)幽默感的一種方式。社會熱點事件,如中國國足沖擊世界杯失敗、央視春晚節(jié)目中演員的口誤等均成了冷幽默的素材。對于外國留學生來說,理解漢語中的冷幽默,會使他們在用中文交流時更加順暢。
準確表現(xiàn)“中國式幽默”
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學逐步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外國漢學家開始著手翻譯經(jīng)典的中國文學作品。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就有很多經(jīng)典冷幽默的文字,讓翻譯工作者頗為發(fā)愁。例如,魯迅的雜文《從胡須說到牙齒》中有這樣一段:“雖然有人數(shù)我為‘無病呻吟’黨之一,但我以為自家有病自家知,旁人大概是不很能夠明白底細的?!u家們曰:‘無病’。我實在艷羨他們的健康?!濒斞冈谖闹羞\用一句反語“艷羨他們的健康”,來抨擊對手思想上的不健康。若想準確翻譯出這種冷幽默,就需要翻譯工作者深入了解魯迅的文字風格,并在翻譯中補充說明創(chuàng)作背景。
針對中國文學作品中“中國式幽默”應如何翻譯這一問題,中外專家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孫昌坤教授認為,漢語中的冷幽默毫無疑問是可譯且需要的,否則會減少文學作品中話語的趣味,給流暢敘述帶來障礙。他補充道:“不同文化形成幽默的語言機制和心理機制存在差異,這是導致翻譯難度大的主要原因。在技術層面上,譯者可以通過補償、替換、音譯、注解等方法解決。同時,具體語境對于‘冷幽默’的理解和翻譯至關重要。”參加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西班牙漢學家達西安娜·菲薩克也表示,漢學家、翻譯家都必須時刻關注漢語詞匯及其意義的更新,重新評估并認真考慮如何翻譯出漢語對話中隱含著的一些“中國式幽默”,以準確傳達作者意圖,更有效地提高中國文學作品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認知度和欣賞度。
靈活玩轉(zhuǎn)漢語冷幽默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的孫三軍老師認為,冷幽默在人際溝通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能化解交流過程中的尷尬,讓溝通更加輕松友好;在一些外交場合,它還能夠表現(xiàn)說話者的人格魅力。一次,周恩來總理接見美國記者,美國記者提出問題:“總理閣下,中國人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做馬路?”周恩來幽默地回答:“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簡稱馬路。”周總理賦予了“馬路”這個詞“中國化”的含義——“馬克思主義之路”,巧妙作答。
在不同語境下,冷幽默有著不同的作用。在公共場合,一句幽默的問候可以消除對話雙方的緊張感;朋友之間,用冷幽默來相互調(diào)侃可以增加親密程度;適度的幽默也可體現(xiàn)出說話者的語言情商。孫三軍老師建議,漢語學習者可以從熟悉漢語的修辭手法(如比喻、雙關、夸張、委婉、反語等)和文化背景入手,在合適的場景中,嘗試著使用幽默語。
漢語中的冷幽默源自于中國人獨有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也基于漢語豐富的表達功能。外國漢語學習者要想靈活運用“中國式幽默”,不僅要熟練掌握漢語、對中國文化有充分的了解,還要在練習對話時把握交際的前后語境,深入理解冷幽默背后的內(nèi)涵,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記住,可千萬別被漢語中的冷幽默給“凍著”哦!(仇子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