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華文教育

專家解讀“一帶一路”需求下的國際漢語教育

2016年10月17日 15:00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
字號:

  伴隨著中資企業(yè)和民企華商“落地開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掀起一股“漢語熱”。當地民眾越來越意識到,學好漢語是機會,也是財富的源泉,因為懂漢語更有利于找到工作。由此帶來漢語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漲。這為國際漢語教育的發(fā)展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

  漢語學習離不開好詞典。目前急需針對沿線國家不同語種的詞典,特別是與沿線國家對接的外交國情、政策法規(guī)、國際貿易、醫(yī)療衛(wèi)生等相關的多語種詞典。當國內還在醞釀之時,中亞國家塔吉克斯坦的中文學者已在當地出版了《漢俄外交詞典》,這說明詞典編纂和出版已是當務之急。

  學習漢語少不了好教材。好教材少不了好故事。好故事不僅要有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也該有沿線國家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在中國流傳甚廣,我們口中的阿凡提出生在新疆吐魯番,可是土耳其也有一個阿凡提,烏茲別克人說他出生在當地的布哈拉,阿拉伯人說他出生在巴格達。不管阿凡提出生何處,在中國、中亞、西亞和阿拉伯人民心中,阿凡提已經成為智慧、歡樂的化身。這樣的故事在沿線國家比比皆是。比如,中國的皮影戲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伊朗、埃及、土耳其等國家,至今土耳其的皮影藝人還保留著中國皮影戲的演出形式。還有中國的民間樂器嗩吶最早源于波斯、阿拉伯,沿著古絲綢之路流傳到中亞和中國,有學者甚至認為“嗩吶”一詞就是波斯語“Surna”的音譯。教漢語時首先從學習者熟悉的故事入手,從講故事的角度編寫漢語教材,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好漢語更需要好老師。好老師包括中國老師,也包括沿線國家的本土老師。圍繞著“一帶一路”的漢語師資教育,不僅需要漢語基礎知識和外語能力,更應該注重民心相通的教育。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國立大學的孔子學院就以“文化互動、情感交融”的辦學理念,開展各種民心相通活動,其中的家訪活動加深了師生間的感情。此外,中亞的幾所孔子學院還提倡師生互學互助,中國老師學習所在國家文化藝術,而本土老師對中國的書法、武術、京劇產生了興趣,成為“中國迷”。

  用民心相通的國際漢語教育搭建起沿線國家之間的友誼之橋,為“一帶一路”的共同繁榮和經濟騰飛助關鍵之力。(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邢欣)

【編輯:羅丹】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華文教育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