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媒:緬甸“三棲”華文教師的堅持與希望
中國僑網(wǎng)1月14日電 近日,緬甸《金鳳凰中文報社》刊登文章,介紹了在仰光中國文化中心學習的陳福老師。文化中心的石瑛主任介紹陳福時說:“老爺爺年紀很大了,是特地從勃固來到中心學葫蘆絲,真叫人感動!”
這位老先生。穿著一件干凈的白襯衫,下身搭配一條天藍色格子花紋的隆基,銀框眼鏡,人很清瘦但格外精神。葫蘆絲課上,他神情專注,手握葫蘆絲、腳打節(jié)拍,還時不時掏出手機,錄下老師教課的內容。當天的培訓結束,他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文章摘編如下:
“三棲”華文教師的堅持
陳福生長在勃固一個商人家庭,其父親在年輕時隨著爺爺來到緬甸,在勃固成家立業(yè),并生育了9個子女??梢哉f是子承父業(yè),陳福大學畢業(yè),初入社會,職業(yè)就是貿(mào)易商人,后來他苦學廚藝成為餐廳老板,再后來因為興趣成為了勃固華僑福利會的一名華文補習教師。
貿(mào)易商人、餐廳老板、華文教師,這三重身份從他30多歲開始,一直持續(xù)66歲。
我問陳福老師,“您從勃固怎么來仰光?”他告訴我,他會起個大早趕火車,一百多公里需要顛簸近兩個小時才能到達仰光。那趟火車,后來我也乘坐過,是緬甸常見的綠皮老火車,開起來“哐當哐當”,震的人筋骨酥軟。
“為什么要這么折騰來學葫蘆絲?”對這個問題,陳福用不太流利的漢語,一字一頓的回答,“學會之后,我想回勃固開班,教當?shù)氐娜A人孩子和其他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彼肓讼?,又解釋道:“勃固的華文教育太弱了?!?/p>
緬甸南部的華文教育
為了進一步了解陳福的故事,我在周末隨他一同前往勃固,看看他奮斗了三十多年的地方。
與緬南的大部分華文機構一樣,勃固的華文教室主要設在觀音廟的后院中。勃固河畔的觀音廟離陳福的家約五十米,外觀清凈肅穆,后面的教室也寬敞明亮。只是上課的學生不多,長期授課的老師也僅有一位。陳福老師告訴我,現(xiàn)在的勃固華文教育不容樂觀,但面臨的困難也來自各個方面。

“現(xiàn)在的小朋友都不會華語了,就連跟我小時候一起學習華語的人,長時間不接觸,也都全忘記了。”陳福說起這事滿面愁容。到這里我也才真正明白這位連漢語都說不流利的老先生,依然活躍在勃固華文教育一線的緣故。
在家中,與陳福一樣熱衷于華文教育事業(yè)的還有陳福的大姐,陳阿姨的工作范圍可能要更寬泛些,還涉及到了勃固的福利事業(yè)。
風塵仆仆趕到陳福老師家中,我已被汗水浸透了好幾次。陳阿姨一看,二話不說就帶我到臥室洗澡還拉著我換上她的衣服,隨后往我臉上涂了厚厚地德納卡(thanaka,緬甸婦女兒童常涂在臉上的黃色粉末)告訴我,這樣才像緬甸人。
“要像緬甸人”這句話對華人家庭有著特殊意味,這里的很多華人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像個“緬甸人”,這種“像”最終變成“是”,陳福的親侄女自小就讀緬文學校,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不能聽懂中文。對華人來說,穿緬裝意味著被接受,改作緬人習慣,意味著生活會更加容易一些,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堅持下去。
雖然時刻提醒自己華人的身份在緬甸不宜太過張揚,但是,有些關于中國的東西,還是風風火火地緬甸各地生長,仰光、曼德勒最熱鬧的地方就是唐人街,這種熱鬧不會大到翻天,卻蘊含豐富有滋有味。
由緬甸中華總商會舉辦的華語歌曲大賽,已經(jīng)持續(xù)幾十屆了,舉辦方在比賽前會給出限定曲目,選手們按照年齡分組照樣演唱即可?!段沂且恢霍~》、《東西南北風》、《揮著翅膀的女孩》、《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小薇》……
在勃固觀音廟后院,我見一位虎頭虎腦的小男孩,他穿著T恤、短褲,踩著一雙跟他年紀不大相稱的長臉皮鞋,吃力地將參賽曲目《小薇》練習了一遍又一遍,他是陳福的學生。
陳福一貫是個安靜的老人,安靜地吃飯、安靜地看書、安靜地看風景,但在給學生指導時卻大不相同?!帮w到天上去,你的手就要指向天上,唱到小薇,你就要看著女孩子……?!标惛T趯W生練習時比手畫腳給孩子做示范,還到跑到觀音廟的院子里找來一枝玫瑰,別到了孩子的腰帶上。
但遺憾的是,盡管陳福多次訓練,這位6歲的學生,依舊沒有在賽中取得任何名次,但是陳福信心滿滿,稱孩子聲音不錯,明年有望再戰(zhàn)。明年,明年會發(fā)生什么?這個孩子是否會繼續(xù)學華文?誰也說不清。
誰來接棒華文教育?
勃固沒有華校,師資力量匱乏,當?shù)氐娜A文教育仿佛只依托一根細細的線,一條由高齡老教師和極少數(shù)熱心于華文教育年輕人搭建起來的線。一旦高齡老教師無法堅持,這條線不知會被風吹向哪里。
“我希望新的一年能得到急需的華文教材、視頻、錄音等等……”陳福老師在談到2019新年愿望的時候除了華文教育就什么也沒再提。到中國交流學習的合照和他過去從曼德勒復印來的寫滿筆記的黑白課本,仿佛就是他最寶貴的財富。
分別時,他想送我一串木頭念珠作為禮物(最后我表示了謝意但沒有收下),祝福我在即將到來的新年中事事順意,讓我很感動。但我不知道,他的新年愿望是否也能在這一年中順利達成。(緬甸金鳳凰中文報記者 楊碧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