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心得:中文課堂評價如何更有效
中文課堂評價如何更有效
趙煥改
評價是國際中文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問題和激勵學生學習。
在課堂上,常會聽到老師對學生做出“很好、你很棒、你最近進步很大”這樣的評價。有時也會聽到“你最近的發(fā)音好了很多,你的努力有效果了,加油吧”。這兩種評價,哪一種好呢?當然是第二種。第一種評價語言單一,意義模糊,學生不知道自己哪方面進步大,是無效的評價;而第二種評價不但表明老師注意到了學生在語音方面的進步,還引導學生認識到進步是努力的成果,很好地起到了發(fā)現(xiàn)問題和激勵學生學習的目的。
那么,如何保證評價的有效性,在筆者看來,可以采用越來越受教育界重視的形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持續(xù)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fā)展性評價。課堂上的形成性評價可分為對學生口語和書面語產(chǎn)出的即時評價和診斷性評價兩種主要形式。
有效的即時評價能夠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中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有效的評價不能簡單地等同于肯定或者夸獎,而應內(nèi)涵豐富、形式多樣,應該與中文學習者的年齡、個性特點、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和當時的情形有機地結(jié)合。比如,在中文教學課堂上,老師讓俄羅斯學生讀“ying”,學生讀為“yin-g”。老師A表情平淡地搖著頭說“不對,應該是‘ying’”。老師B面帶笑容地說:“很好,你注意到了最后的‘g’,并且讀出來了,值得表揚,不過在漢語中‘n’和‘g’在一起的時候讀[?],就像手和胳膊一樣,是不能分開的?!崩蠋烝的評價只是讓學生知道了“ying”的正確讀音,使學生“知其然”,而老師B的評價不但讓學生明白了正確的讀音,還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再舉一例。老師請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吃什么。一個學生說:“我喜歡牛肉面,因為牛肉面又便宜又好吃?!崩蠋熢u價說:“你不但說出了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還說出了為什么喜歡,并且還用了剛學的語法‘又……又……’,給你點贊!”這樣的評價與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標和當時的情形密切結(jié)合,是有效的即時評價。
課堂上診斷性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學習者在中文學習方面的不足,建議學習者改正,并為下一步的教學設計提供參考。診斷性評價可以采用課堂提問、聊天、較為正式的測驗等多種方式進行,比如,學完了聲母之后,為了檢驗學生對送氣音(p、t、k、q、ch、c)和不送氣音(b、d、g、j、zh、z)的掌握程度,可以通過課堂上讓學生朗讀送氣音的方式進行;也可以采用與學生聊天,引導他們說出聲母為送氣音的詞或句子來檢驗;還可以采用聽音節(jié)填聲母的方式來展開診斷性評價。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在課堂上采用形成性評價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要語言豐富準確。老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但是如果一節(jié)課上所有的評價都是“不錯、很棒”一類的表揚,就會使課堂變得無趣而且無效。老師應該勤于思考,多給學生有效評語。
其次,要突出過程評價。教師的評價要盡可能多說一些對過程的鼓勵,使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例如:老師可以多鼓勵學生“你的發(fā)音比昨天好多了”“你現(xiàn)在說得比以前更流利了”……這樣的評價才能夠起到激勵學生繼續(xù)地、投入地去學習的作用。
最后,要關(guān)注個體差異。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掌握評價的方式、方法的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個體差異”,要給不同類別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并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讓他們在中文學習中有獲得感和成就感。同時,對成人和兒童的評價也是有差別的,尤其是對兒童,除了語言上的評價,還可以配以表情、手勢、實物等獎勵,以吸引其注意力。
綜上所述,國際中文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的方式和內(nèi)容常常要因人、因時、因地、因情、因景而有所變化,以提高教學效率。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