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報:兩岸抗日祭奠先烈默契 彰顯民族同胞情
中國僑網(wǎng)8月28日電 27日臺灣方面首次派員自緬甸以設立總牌位的形式,把10萬遠征軍官兵英靈迎回臺灣,供奉在臺北“忠烈祠”,并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典禮,讓當年的抗日英雄永享崇祀。香港《大公報》28日文章稱,這些年兩岸不約而同地設法迎回中國遠征軍英靈返回故土,充分顯示了兩岸銘記抗日歷史、緬懷英雄先烈的默契。
文章摘編如下:
明年是抗日戰(zhàn)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兩岸共同追憶中國遠征軍當年的崢嶸歲月、重溫全民族抗戰(zhàn)的光榮歷史,有助于拉近兩岸同胞的感情,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注入正能量。
1941年12月中國與英國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緬路協(xié)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抗擊日本侵略軍、并為了保衛(wèi)中國西南大后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從1942年到1945年期間,中國遠征軍曾兩次遠征入緬作戰(zhàn),其間取得了同古保衛(wèi)戰(zhàn)、斯瓦阻擊戰(zhàn)、仁安羌解圍戰(zhàn)、東枝收復戰(zhàn)和反攻緬北等戰(zhàn)役勝利,但由于戰(zhàn)爭慘烈,近20萬中國遠征軍官兵傷亡,許多英魂長眠在中緬邊境的莽莽群山之中。
中國遠征軍是中華民族抗戰(zhàn)歷史上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出國作戰(zhàn),是八年抗戰(zhàn)中中國軍隊第一次在境外發(fā)動的戰(zhàn)略反攻并且取得了完全勝利,這在軍事史上和兩岸歷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兩岸紛紛以隆重的方式緬懷抗日戰(zhàn)爭,讓后人了解歷史真相和兩岸歷史連結(jié),可增強兩岸同胞在精神情感上的交流與共鳴。
過去民進黨在島內(nèi)執(zhí)政八年期間,刻意淡化紀念抗日戰(zhàn)爭,只在“忠烈祠”秋祭時合并舉行儀式應付了事,甚至不允許抗日老兵參加儀式,但后來在老兵的抗議下,只開放幾位代表參加。民進黨的意圖可謂“路人皆知”,一方面為了討好日本,爭取其支持“臺獨”;另一方面,是要切斷兩岸的歷史和感情連結(jié)。
不過,自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上臺后,加強了對抗日歷史的重視,尤其對日本企圖“竊占”釣魚島的野心和行徑給予了針鋒相對的反擊。國民黨當局“保釣”態(tài)度堅決、措施強硬,與大陸方面“分進合擊”,讓日本政府疲于應對。
“兩岸一家親血濃于水,八年并肩戰(zhàn)情重如山”,中國遠征軍不僅是兩岸的共同歷史,先烈們的愛國情懷更激勵著兩岸中國人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攜手合作、共同努力,推動臺海和平,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朱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