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媒記者團重走古絲綢之路 點贊祖國風采(圖)(2)

母親河邊唱國歌
黃河,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被中華兒女親切地稱為“母親河”。當華文媒體的記者走進甘肅白銀時,恰逢黃河石林國際汽車拉力賽在黃河岸邊舉行,來自五大洲的記者在母親河邊高唱國歌:“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朋友,你還唱國歌嗎?
黃河石林國際汽車拉力賽開幕式上,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唱國歌,音樂響起,我被海外華文媒體記者在中國腹地、黃河岸邊齊聲高唱國歌的一幕震撼。要知道,參加“絲路行”的華文媒體記者來自五大洲東、西、南、北各個半球,他們中,有的已經加入外國國籍20多年,有的工作居留數(shù)年等待加入國籍,有的剛剛申請到工作簽證。他們旅居海外,中國已多年未親近,但中國國歌不會忘。
激動時刻,我禁不住問:“朋友,你還會唱國歌嗎?”他們異口同聲:“當然!”美國《僑報》記者余小平已經旅居美國20多年,她介紹,在美國也有很多唱中國國歌的機會。美國很多華人僑團的慶?;顒娱_始時,都會唱中國、美國兩國的國歌。但在空曠的黃河岸邊、黃河石林里,數(shù)百人齊唱國歌還是移居美國20多年來第一次,心潮澎湃。
《歐洲時報》記者劉勇是新移民,最開始以留學生身份來到法國留學。劉勇說,他在中國國內大學畢業(yè)后到法國,在法國居住已經15年,15年里再沒有機會高唱國歌了。但在中國上學時唱國歌的情景還能想起來?,F(xiàn)在,劉勇雖旅居海外,但依舊從事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工作,他說,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有義務把中國優(yōu)秀文化推廣到世界。他用一句學生時代的歌詞表達了心緒:“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p>
朋友,你到過黃河嗎?
“朋友,你到過黃河嗎?朋友,你渡過黃河嗎?”是《黃河大合唱》中《黃河船夫曲》的歌詞。在白銀,黃河母親用她寬廣的胸懷迎接來自五大洲的華文媒體記者。
白銀市位于黃河上游、甘肅中部,位于古絲綢之路東段北干線上,是過黃河天險到河西走廊的必經之地。當年黃河邊有五大渡口,索橋渡、虎豹口、烏蘭津、鹯陰口,4個在白銀境內。特別是鹯陰城,漢朝張騫、東晉法顯、唐朝玄奘等都曾駐足。黃河流經白銀258公里,黃河石林位于黃河干流龍灣河曲,黃河由東向西流過。據(jù)介紹,黃河石林生成于400萬年前的第三紀末和第四紀初的地質時代。由于燕山運動、地殼上升、河床下切,加之風化、雨蝕、重力坍塌,形成了以黃褐色河湖相砂礫巖為主的石林地貌。
《非洲華僑周報》記者陶祿雯第一次見到黃河石林,她形容:“近看石林,千姿百態(tài);遠觀石林,群峰壯觀。只見黃河、石林、村莊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山水相依,動靜結合,渾然天成。母親河邊的美景真的震撼!”來自香港《大公報》的張佳晴第一次看到黃河,她興奮地說:“這就是傳說中的黃河嗎?真的是波濤洶涌、氣勢磅礴?!钡聡_元網記者曹予欣第一次親手捧起黃河水,他說:“第一次來到黃河石林,看到了幾百萬年沉淀下的中華美景,黃河石林呈現(xiàn)了讓人無法用詞語形容的奇觀,并與母親河相依相伴,景色極致?!?/p>
朋友,你渡過黃河嗎?
羊皮筏子原始而古老,來自黃河,古稱“革船”。它是用羊皮吹成氣囊聯(lián)合起來做成的浮船,是黃河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華文媒體記者有幸嘗試乘羊皮筏子渡黃河,聆聽了筏工娓娓道來的母親河故事。根據(jù)筏子大小不同,筏子由1名至8名筏工駕馭,由諳熟水性、經驗老到的筏工掌槳領航,其他筏工統(tǒng)一聽從號令。古時黃河水道既無水文資料,又無導航設備,運送過程十分兇險,所以形成了很多禁忌,如每次開筏前,筏客們都要沐浴凈身,選好“黃道吉日”,然后殺雞宰羊,祭祀河神或龍王。他們十分忌諱講“破、沉、撞、沒”等字眼。路過一些“事故多發(fā)地”時,禁止乘客詢問地名。漂流途中每見河神廟或龍王廟,都要停下來燒香磕頭,祈求一路平安。
澳大利亞新金山傳媒記者陳寶泉旅居澳大利亞20多年,第一次來到中國西部,第一次坐上羊皮筏子,他不停拍照感嘆:“這樣的美景,澳大利亞真沒有?!毕愀邸段膮R報》馬靜評價:“乘羊皮筏子是感受黃河石林美景的最佳方式,傳統(tǒng)又有特色?!薄队鴥S報》記者楊東華感嘆,只有坐上羊皮筏子才能遐想聯(lián)翩,感受古時候的情景。西班牙《僑聲報》記者潘佼說,剛登上筏子,在黃河中漂流時有些害怕,但隨即被黃河石林的鬼斧神工吸引。
黃河岸邊,來自世界的中華兒女感嘆中國的壯麗山河。
最憶邊疆中秋月
“當我徘徊在落月漆黑的夜晚,當我懷揣新月初升的祈盼,渴望著海上再升起十五的月亮,讓你的倩影在我心中飛翔……”28年來,每當中秋明月高懸,陳寶泉都會唱起這首自己創(chuàng)作的《月戀》,以此思念萬里之外的故鄉(xiāng)。
1988年,30歲的他離開福州遠赴墨爾本,在南半球的海濱城市開始了逐夢之旅。時光一晃近30年,當年年輕的逐夢者已生華發(fā),對故土的眷戀卻越發(fā)濃烈。
今年中秋節(jié)期間,作為澳大利亞新金山傳媒記者,陳寶泉和其他海外華媒記者一起,來到“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新疆,感受金秋時節(jié)古老絲路上的獨特魅力。
壯闊邊疆絲路美
新疆阜康市位于天山東段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緣,早在漢唐時期就是古絲綢之路北道上的重要驛站。
9月27日,華媒記者團探訪了阜康市闊克胡拉和吐勒巴爾兩個哈薩克民族風情園。目前,園內共有經營戶102戶,氈房204座。阿肯彈唱、民族婚俗、民族歌舞、刺繡等哈薩克風情展示項目吸引了眾多的游客。
隨后,海外華媒記者來到天池景區(qū),雪山下的天池泛起粼粼波光,美不勝收。“這是我第一次來到新疆,壯闊的天池足以與阿爾卑斯山相媲美?!薄稓W洲時報》記者劉勇慨嘆,古老絲路上竟有如此清秀靈動的美景,令人印象深刻。
“今天,我終于有機會來到這片夢中的土地,切身感受到了新疆的飛速發(fā)展?!标悓毴d奮地說,廣袤的新疆大地雄偉壯闊,多民族聚居融洽和諧,令人肅然起敬。
屯墾精神世代傳
在石河子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華媒記者深入了解老一代兵團人屯墾戍邊的故事以及代代傳承的兵團精神。其中,“戈壁母親”的故事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上世紀50年代,來自山東、湖南、甘肅、陜西、上海等省市的數(shù)萬名女兵懷揣夢想來到新疆戈壁荒灘,譜寫了能吃苦甘奉獻的壯麗篇章。
在一幅支邊青年進疆50周年紀念的照片前,華媒記者們駐足良久。照片中的每一位老人背后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韶華易逝,當年的支邊“青年”已不再年輕。
當《送你一束沙棗花》的背景音樂輕輕響起時,美國《僑報》記者余小平感慨萬千:“我以前不了解石河子。今天看了之后才知道,這是一座幾代人用青春奠基而建起來的城市,是一座有精神的城市。由此,我補上了對新疆認知的重要一課。”
“既是此身許塞外,宜紅柳,似白楊?!笨吹竭@首描寫第一代兵團人生活的詞句,陳寶泉動情地說,“60多年前的那批軍人懷著建設祖國的偉大信念,立地成農、屯墾戍邊,創(chuàng)建起一顆‘戈壁明珠’;如今,幾代人的汗水澆灌出一片綠色的海洋。此行來到新疆,耳聞目睹、切身感受兵團人的故事,怎能不為之動容、震撼!”
4天的絲路新疆行,華媒記者還驚嘆于吐魯番坎兒井水利系統(tǒng)的壯觀、烏魯木齊邊檢站女子旅檢科警員的風采。“這次絲路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西部的人文風貌和歷史沉淀。”余小平總結自己此次新疆行“感觸良多,收獲頗豐”。
陳寶泉終于實現(xiàn)了中秋節(jié)回到故鄉(xiāng)的夢想。“月明之夜,我走在烏魯木齊的街上,四周盡顯優(yōu)雅寧靜,宛如回到了福建的家鄉(xiāng)?!彼f,“多年來漂泊海外,此次在祖國邊疆唱起《月戀》,心緒難平。這是28年來最美好的一個中秋節(jié)?!?劉少華 王丕屹 高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