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刀之父”鮑亦和:勁風,從大海邊吹來

合作團隊就像一支交響樂團,關鍵是讓每個人都發(fā)揮好他自己的長處,然后和諧地在一起合作,而管理者就是那個樂隊指揮。
——鮑亦和
碧空,萬里無云。
海浪拍打著礁石,一群海鷗歡快地掠過海邊,一組像梭子似的葉輪飛快地轉(zhuǎn)動著……
這,就是立軸式發(fā)電機。
“我們估計,如果能利用舟山40%的海域面積,每年的發(fā)電量就能達到12800億度。如果按每度電8分錢收取海洋使用費,那么舟山每年這塊的總收入可達1000億元!”
面對這樣一幅宏偉的畫面,它的繪制者鮑亦和百感交集。
此時的鮑亦和已經(jīng)年近古稀,然而熱血與激情依舊還在全身奔涌著。30年前的夢想,即將在眼前實現(xiàn),30年的風風雨雨,再次浮現(xiàn)在眼前……
(一)綠電之夢
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流體力學博士學位之后,鮑亦和在西雅圖波音科學研究所工作了八年。他編訂的《高空的紊流及其探測一書》已出版,不但如此,他還參與了波音公司的727、737、747等客機的設計和研發(fā),甚至還包括用雷達偵察洲際導彈等高端項目。
當時鮑亦和的收入也很理想,但是他總覺得哪里還有所欠缺。直到1970年的一天看到了風力研究報告,一個念頭陡然升起:這會成為一個新型能源么?
有人估計過,地球上可用來發(fā)電的風力資源約有100億千瓦,幾乎是現(xiàn)在全世界水力發(fā)電總量的10倍。
鮑亦和越想越坐不住,他放下咖啡,轉(zhuǎn)身走出門外,準備回家去跟太太好好談談,或許,他此生最大的意義,就是將“以風代煤,以電代油”這個夢想變成現(xiàn)實!
(二)下海創(chuàng)業(yè)
此時波音公司因為一場債務危機瀕臨破產(chǎn),裁員幅度達到了65%。鮑亦和卻心中竊喜,因為自己創(chuàng)辦公司需要資金,這筆遣散費非常可觀,剛好解決資金問題。
然而他的辭職要求被波音公司拒絕了,并用拒付遣散費刁難。
沒有遣散費也照干不誤!
鮑亦和收拾好辦公桌,毅然離開了研究所。
他從銀行里取出僅有的2000美元積蓄,把自家的車庫改裝成了辦公室。帶著兩個助手,在簡陋的車庫里不分晝夜地做研究。
四個月后,鮑亦和拿到了第一份美國海軍的研究發(fā)展合約。此時又面臨著人才和資金的雙重困難。他看了看自己簡陋的辦公室,又看了看自己住的大房子,果斷決定:“把房子抵押了!”
望著院子里盛開的鮮花,鮑太太點了點頭。
資金問題暫時得到了緩解,下一步就是最為重要的團隊組建工作了。
也許是天意,波音公司的研究所剛好正式解散了,很多成員就加入進來,而憑借在流體研究領域的聲望和人脈,美國很多頂尖的大學教授也參與進來,他很快就組建了一支在美國堪稱頂尖的研發(fā)團隊。
20世紀80年代的風電機還是水平軸的,但是鮑亦和研發(fā)的卻是立軸式的,他堅信這種發(fā)電機成本會更低,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
為了把新技術應用于實際,鮑亦和帶領團隊來到西部加州,他要在那里建立首座立軸式風電廠。在艱苦的條件下,鮑亦和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聽說加州生活條件艱苦,鮑太太把還在上高中的兒子寄養(yǎng)在一個朋友的家里,也搬到了加州。
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在鮑太太的協(xié)助下,鮑亦和把一切精力都投入了試驗,換來了累累碩果。
從1981年到1985年底,鮑亦和在加州創(chuàng)建了兩個大規(guī)模風電廠,安裝和運行了512臺立軸式發(fā)電機,總裝機量17千萬千瓦時,福祿風電公司成為美國第二大風電公司。
這些高效能綠色風電機組,在加州運營了整整22年,遠遠超出了預計使用年限。
鑒于他對風電技術的革命性貢獻,美國能源部授予鮑亦和“全美能源創(chuàng)新最高獎”。
1985年,鮑亦和成功地把立軸式風力發(fā)電機組應用于中國山東省榮成風電場。
市場瞬息萬變,1986年,美國石油價格降到8美元一桶,電價隨之下降,優(yōu)惠政策紛紛取消,立軸式風電做不下去了。
鮑亦和轉(zhuǎn)型開始著力發(fā)展水刀、水箭和水洗。鮑亦和因此被稱為“水刀之父”。他先后成立了6家技術公司,并擔任董事長及總裁。1983年,他的一家叫FLOW的公司在新上市公司股票漲勢排行榜中居第三名。
盡管如此,鮑亦和還是沒忘記他的風電夢想。
在美國,傳統(tǒng)能源產(chǎn)業(yè)在國會的游說力非常強,所以新能源法總是通不過。而缺乏資本的支持,綠電之夢難以為繼。
鮑亦和目光投向大洋彼岸的祖國。
那里山上有很強的風,低空也有很多強風,海上更有很多低空強風,立軸式風電機是在低空強風區(qū)能源轉(zhuǎn)換很有效的一種風電機;在那里,人口密集的地方,沿海一帶,風能資源很豐富,龐大的風能資源足以帶來豐厚的利潤。
“如果把成本降下來,做到每度一毛八分錢,再配合抽水蓄能發(fā)電和智能電網(wǎng),風電就可以取代煤電,華北的風電就夠供應京津唐地區(qū)的用電。”鮑亦和越想越激動,“如果把中國沿海200海里以內(nèi)的海上風能資源全變成綠電,轉(zhuǎn)換的電量將是中國全國現(xiàn)用電量的10倍以上!”
但是,那里已經(jīng)很久沒有回去了。
(三)海歸圓夢
就在鮑亦和心潮起伏的時候,中國對海外高科技人才的渴求開始一浪高過一浪。
2000年,鮑亦和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其兄鮑亦興也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一位世界應用力學界的權威人士。
兄弟倆都如此杰出,不由使人們對培養(yǎng)他們的家庭產(chǎn)生濃厚的好奇心。原來,鮑亦和的祖父是江蘇東臺人,名叫鮑德澄,是清朝最后一位秀才。他第一個把歐洲的土地改革法翻譯成中文,為后來臺灣地區(qū)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基礎。
榮譽和掌聲接踵而來的時候,鮑亦和卻患上了嚴重的過敏癥,幾乎不治。
戰(zhàn)勝病魔后,鮑亦和對時間更為珍惜,像年輕人一樣不知疲倦地奮斗起來。
對于進軍中國市場,鮑亦和信心十足,他有兩個理由:第一,立軸式發(fā)電機每千瓦的造價很低,比水平軸低;第二,在中國,北部山上的風比加州大一倍,立軸式風電機能在加州運轉(zhuǎn)20多年,他覺得在中國進行二次產(chǎn)業(yè)化完全不是問題。
“便宜的風電還可以用反滲透的辦法來淡化海水、凈化污水,可以把凈水成本降到4元一噸,這比南水北調(diào)的成本低很多,甚至能在風能區(qū)布置風箱養(yǎng)魚?!?/p>
2010年10月27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親切會見了鮑亦和,感謝他們對中國科技發(fā)展的關心。
2011年4月2日下午,鮑亦和在北京大學做了題為《風力發(fā)電,何去何從》的精彩演講。
2011年11月,時任浙江省省委書記的趙洪祝與鮑亦和院士在中國第三屆海外專家咨詢委員會會議上第一次相遇。趙書記熱忱地向他推薦了海創(chuàng)園——杭州未來科技城,并在會后又多次相邀。
趙書記求賢若渴的真摯誠意打動了這位曾經(jīng)擁有3家科技上市公司的古稀老人。
2012年3月,浙江福祿風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冊,鮑亦和個人出資1000萬元。
2012年4月,鮑亦和率領由十位博士、六位碩士組成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搬進未來科技城。
在人才應用上,鮑亦和非常有心得,他覺得合作團隊就像一個交響樂團,關鍵是讓每個人都發(fā)揮好自己的長處,然后和諧地合作在一起,而管理者就是那個樂隊指揮,所以能讓每個人才發(fā)揮出自己的最大潛力很重要,這也是很多有個性的人才不愿意在大公司里賦閑的原因。
2012年6月,浙江福祿風能科技有限公司獲得政府300萬元項目啟動資金。
聽到鮑亦和來了,2012年8月1日那天,趙洪祝專程趕赴海創(chuàng)園人才公寓看望他。
2012年8月7日,中組部副部長李智勇一行來杭州調(diào)研,專門聽取了鮑亦和的項目介紹。
2012年9月13日,在海創(chuàng)園入園項目集中簽約儀式上,鮑亦和從容不迫地說道:“我們估計,如果能利用舟山40%的海域面積,每年的發(fā)電量就能達到12800億度。如果按每度電8分錢收取海洋使用費,那么舟山每年這塊的總收入可達1000億元?!?/p>
2012年10月,唐山的趙妃甸450兆淺海立軸機風電場被選為中美綠色合作伙伴項目。
(四)尾聲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p>
此時此刻,鮑亦和站在大海邊,一群海鷗歡快地飛了過來,他仿佛看到眼前梭子似的葉輪飛快地轉(zhuǎn)動起來,心里想著,這一天應該不遠了。(摘自《海歸夢•中國夢》,作者:于天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