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

廈大科研團隊育才有道 助推人才均衡成長

2019年09月11日 10:14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人才高地的集聚效應正在顯現

  作者:本報記者 馬躍華 本報通訊員 歐陽桂蓮

  在廈門大學有個“細胞生物學團隊”,這支團隊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在17人組成的隊伍中,13人是“海歸”,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97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首席科學家2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人。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經常開展“教授午餐會”、“青年PI沙龍”、深度參與青年教師學術發(fā)展……注重引培并舉,老中青傳幫帶的團隊建設,是這支隊伍的“制勝法寶”。

  “獨是師資一項,最為無上第一要切”,辦學之初,廈門大學就把人才第一資源的理念根植于學校發(fā)展的各個階段。近年來,廈門大學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zhàn)略,著力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加大人才培育與引進力度,引進和培養(yǎng)了一批學術領軍人才和一批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jié)摿Φ那嗄臧渭馊瞬牛H瞬湃耸鹿ぷ魅〉昧诵逻M展。

  制度育才,助推人才均衡成長

  高加索地區(qū)3000年間古代族群的遺傳結構與生態(tài)地理區(qū)域的相對應關系如何?青銅時代早中期以顏那亞文化為代表的歐亞草原人群的形成歷史如何?今年年初,《自然·通訊》在線刊發(fā)了相關內容的研究論文。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便是來自廈大的王傳超。

  2017年,王傳超依托廈大“南強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正式加盟廈大,成為學校分子人類學的學科帶頭人。學校參照理工科標準為其配備科研經費,為社科類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來校不到一年半的時間,他已在諸多高水平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數篇,將生物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歷史、考古等學科現有研究力量強強聯合,探究古今人類各族群的起源、遷徙、演化、文化發(fā)展,以及古病原菌的演化歷史等多層次問題,增進了生物人類學與生命科學和醫(yī)學等領域的協同發(fā)展。

  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是打造一流師資隊伍的關鍵。廈大成立黨委人才工作辦公室,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機制,立足發(fā)展所需、人才所求,注重系統設計、整體考量、協同推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全過程、全鏈條的人才隊伍建設機制。

  王傳超加盟廈大依托的便是2016年廈大啟動實施的“南強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這項計劃著力于健全青年人才蓬勃生長機制,助推文理科人才均衡發(fā)展,在薪酬、住房、科研經費、招生指標等方面為青年人才提供了強有力支持,短短幾年的時間,成效顯著。以人文學院為例,目前已有13位人才入選,這些青年人才在哲學、語言學、歷史、考古等方向上開始迸發(fā)出勃勃生機。

  平臺育才,助力人才起航

  “我為‘砷’和‘鐨’代言?!?019年,來自廈大的年輕科學家侯旭成為“中國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第33號元素砷的代言人和“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青年化學家元素周期表”第100號元素鐨的代言人。

  4年前,侯旭放棄哈佛大學的職位,選擇回國。在導師的引薦下,在田中群院士等的大力支持下,他正式加盟廈大。5個國家級科研創(chuàng)新平臺、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研究群體、4個教育部創(chuàng)新團隊,這是他加盟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時該院的平臺基礎。

  他的同事程俊也是當中的受益者。2016年,在英國10年的程俊來到廈大。對于像程俊這樣的“海歸”,選擇回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但他還是下定決心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廈大。最吸引他的是,他能在這個學院找到用武之地——以基礎理論研究聞名的廈大化學,契合他的研究領域。團隊作戰(zhàn)、平臺助推,不到3個月時間,他順利地融入新的集體,得到新的成長。

  團隊育才,引領人才成長

  2011年8月,從加州大學博士畢業(yè)的洪海征回到了母校廈大任教。半年后,她的先生,也是她重要的學術伙伴史大林也正式加盟廈大。洪海征主要研究海洋環(huán)境毒理學,史大林主要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與全球變化,兩個不同的研究方向因為他們的團隊合作有了更多交叉的可能。

  每周五,兩個課題組都會例行召開組會,討論研究進展;每一天,兩個課題組的帶頭人見縫插針交流學術。“兩個課題組近二十號人的智慧和共同努力,讓我們在科研的路上有了更多可能性。當然,十分慶幸的是人生伴侶也是團隊伙伴,彼此造就彼此成長,讓我們的團隊作戰(zhàn)更增添一分美滿。”如今年輕的科學家史大林已經是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研究成果多次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fā)表。

  “育人才”“做科研”“帶隊伍”,在廈大,校內杰出人才的引領帶動作用不可小覷。在團隊育才理念的引導和實施中,青年人才得以迅速進入國際學術和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前沿,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精通的專業(yè)、擅長的崗位深耕細作,出大成果、出好成果。鄧賢明教授團隊、張曉坤教授團隊……學術研究捷報頻傳,廈大人才高地的集聚效應不斷彰顯。

【責任編輯:史詞】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