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貨消費見證海南人生活方式的改變
進口貨消費見證海南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從“沒啥買”到“買全球”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艷玫
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于5月7日至10日在海南舉行,這場“家門口”的國際購物盛宴,令海南人民盡情領略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好物。
或許很多人難以想象,改革開放前,進口貨可是不得了的新鮮物,20世紀80年代的“特供”,要憑外匯券購買;90年代,要四處托人,通過特殊渠道才能購買;21世紀離島免稅政策實施,跨境電商的發(fā)展,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搜羅到全球好物……
特殊時期的“特殊貨幣”——外匯券
改革開放之初進口商品的買賣場景,能從人們的記憶中加以還原。
1982年,家住樂東黎族自治縣人民醫(yī)院宿舍的黃毅家迎來了一件大喜事:買了一臺日本樂聲彩色電視機?!爱敃r,誰家有一臺進口彩電,整棟樓都會投來艷羨的目光,家人還縫制了一個漂亮的電視機罩,把家中的‘大件’好好保護起來?!秉S毅說。
在電影《你好,李煥英》中,賈玲裝作盲人,幫媽媽李煥英搶到全廠第一臺電視機,備受人們羨慕的劇情,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個細節(jié),賈玲購買電視機時并不是用錢,而是用券,這讓許多年輕的觀眾有些好奇。
上世紀80年代,隨著國門打開,一些國外的精美商品走進大眾視線。如果不能出國,大家只能在一些有進口貨的商店才能得以一見,并且用人民幣買不到進口貨,需要用“外匯券”。
據(jù)了解,外匯券全稱“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是由中國銀行發(fā)行,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流通、特定場合使用,面額與人民幣等值的人民幣憑證。有人回憶:“當時一戶家庭一個月只能領到4包香煙,新婚家庭才能領到糖吃,電視機、自行車等要憑外匯券在商場購買。”
當時,為了買一臺進口單車,70多歲的三亞居民吳大爺托了好幾個人,最后找到一名華僑,在他那用人民幣換到外匯券?!坝型鈪R券還不行,當時海南很少有進口單車,我拜托去島外打工的同村兄弟從那邊捎回來。那天,我早早地去碼頭等著單車運回來,然后載著老婆和兒女去玩,在當時可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眳谴鬆斦f。
船員曾是百姓與進口商品之間的買賣橋梁
代表著新奇、品質、時尚的進口商品,受到人們的熱捧。無論是鄰居朋友家,還是商場里、報紙上,許多人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生活中還有這么多好東西,并嘗試通過各種途徑購買心儀的商品。
900元,一輛二手雅馬哈摩托車,1985年左右,黃毅家買到了物有所值的心儀品?!鞍职钟幸粋€當船員的朋友,他從香港買了一輛雅馬哈摩托車。后來,爸爸花了900元從他那買過來。”黃毅說。
資料記載,1979年,??诤jP開始執(zhí)行海關總署頒發(fā)的《海關對我國遠洋船舶員攜帶自用物品監(jiān)管辦法》規(guī)定,海南的船員每年可免稅進口一定數(shù)量的重要物品,如手表、錄音機(或收錄兩用機)、照相機、縫紉機、電視機、自行車、摩托車、吸塵器等。
規(guī)定的執(zhí)行,讓船員成為普通百姓與進口商品之間的買賣橋梁。1985年以后,遠洋船舶的船員每季度可免稅進口按規(guī)定數(shù)額的電視機、摩托車、冰箱、錄音機(包括音響組合)、照相機、洗衣機、攝影機等。
海南是僑鄉(xiāng),不少僑眷依靠華僑帶、郵進境獲得進口商品?!皬鸟R來西亞帶回來的咖啡,又香又濃,一家人都愛喝?!蔽牟忻裢趵蚱嫉陌⒁碳薜今R來西亞,每次阿姨回家探親,帶回的咖啡、巧克力、餅干等能夠讓她開心好幾天。
靠親戚、朋友捎回,也成為海南人民獲得進口商品的方式之一。1984年,日本電視劇《血疑》在中國熱播,劇中女主角幸子的衣著,在當時引領了時尚潮流。擁有一件“幸子衣”,是許多中國少女的夢想。
“海軍藍的裙子,領口處有飄帶,可以系起蝴蝶結,我太喜歡了?!碑斈玫叫易油钊棺樱齺喪忻裨螂y掩激動心情?!坝∠罄?,是家人托出國的朋友買回的,身邊的同學朋友沒有這類型的裙子,這件衣服顯得更特別了?!痹蛘f。
《海南省志·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志》記載,改革開放前,因國內(nèi)糧副食品供應緊張,尤其是1959年至1962年,進境旅客攜帶、郵寄的物品主要是糧副食品、奶粉、洋參、糖精、魚肝油、日用品(如肥皂)、手表、水筆等。1979年起,旅客攜帶、郵寄進境的一般日用品、糧副食品減少,電子計算機、收錄音機、手表、自行車、縫紉機、電視機、照相機、電風扇等成為主要物品。特別是1984年以后,所帶物品中,高檔家用電器比例不斷增加,如電視機、電冰箱、錄像機、摩托車、洗衣機、組合音響等。
免稅購物實現(xiàn)“家門口”全球購
京東國際、天貓國際、考拉海購……如今,人們無須大費周章,坐在家里點開手機,就能做到“掃貨全球”。家門口的進口商品店也可以實現(xiàn)一站全購。此外,免稅購物也廣受大眾追捧。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早在1988年海南就已開始試辦免稅商業(yè),海南省外幣免稅商品供應公司是首家地方國營免稅公司。當時的免稅商場,經(jīng)營上萬種商品,范圍包括:服裝、鞋帽、玩具、日用品、針紡織品、化工機電產(chǎn)品、家用電器、金銀首飾等,供應對象僅限于港澳同胞、臺灣同胞、華僑、外國人。商場直接向國內(nèi)外有關外貿(mào)專業(yè)公司以外匯結算方式組織貨源或向其他免稅商業(yè)調(diào)撥零售。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海南,除了有設在望海國際大酒店這樣的國營外幣免稅商場以外,還有其他免稅商品出售形式,如口岸免稅商店、“在外售券,境內(nèi)提貨”、外匯免稅商場等。
“望海國際酒店、機場、秀英港,還有當時海口新華區(qū)龍昆北路的龍珠大廈、大同路華僑大廈附近等,都曾留下過免稅店的印記。”20世紀70年代末出生的鄧明回憶。
后來,隨著國家財政、金融、外匯體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出臺,減免稅政策逐漸失去優(yōu)勢,免稅商業(yè)受到巨大影響和沖擊。直到2008年,迎來新的一道曙光。
2008年3月,國務院批準海南在???、三亞、瓊海、萬寧四市開辦4家市內(nèi)免稅店。2009年9月1日,三亞市內(nèi)免稅店開門迎客,這是我省首家市內(nèi)免稅店。從外觀、規(guī)模到品牌結構,在當時國內(nèi)首屈一指。但三亞市內(nèi)免稅店的銷售對象仍僅針對離境的外籍人士及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境內(nèi)游客無法享受免稅。2011年,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正式實施。該政策明確適用對象為年滿18周歲、乘飛機離開海南本島但不離境的國內(nèi)外旅客(包括島內(nèi)居民旅客)。
2012年,在海南讀大學的段南嵐進入免稅行業(yè),成為一名導購員。在8年光陰里,她見證海南離島免稅事業(yè)發(fā)展?!?012年,三亞的免稅店設在大東海,面積不大,品牌也不多,每名游客每年只有5000元免稅購物額度。”段南嵐說,在2012年11月,海南離島免稅政策迎來首次調(diào)整,每人每次免稅購物限額由原來的5000元調(diào)整至8000元,增加了3類免稅商品,并逐步放開了一些商品的單次購物數(shù)量。
海南離島免稅政策至今已經(jīng)歷了六次調(diào)整,不斷放開政策尺度,刺激旅游消費。去年7月1日,海南離島免稅購物政策迎來“史上最大”調(diào)整,海南離島旅客(包括島內(nèi)居民旅客)每人每年累計免稅限額提至10萬元,離島免稅商品種類擴大到45種。
不斷放開的政策,點燃了消費者的購物激情,如今來海南免稅店“買買買”已成為一種潮流,海南離島免稅銷售額成倍增長、屢創(chuàng)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