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先賢后人:暨大校款救下一座“北平圖書館”(2)
/上海/
史學大家何炳松掌校度國難92歲女兒何淑馨憶當年往事:
日軍暴行毀校舍 帶師生遷徙建陽

與梁啟超齊名的“中國新史學派奠基人”何炳松,曾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執(zhí)掌暨大11年,把暨大辦成一個非常有特色且頗具影響力的著名高校,為中華教育史寫下光輝的一頁。
何炳松之女、現(xiàn)年92歲的何淑馨說,父親執(zhí)掌暨大,歷經(jīng)真如發(fā)展、孤島辦學、建陽遷徙三個時期,國難當頭,戰(zhàn)火紛飛,可謂最艱難的時期。他手書踐行校訓“忠信篤敬”,帶領暨大師生多次遷徙,弦歌不輟,創(chuàng)造了抗戰(zhàn)時期中國教育史一個奇跡。
千里遷徙 校長學生輪流穿一件衣服
上海陜西北路30弄一棟古香古色老房子的門口,懸著一塊牌子,牌子上寫著何炳松的生平和貢獻。何炳松之女何淑馨就住在老房子的三樓。
何淑馨身份“特殊”,既是老校長何炳松之女,又是1943年9月考入暨大外文系的“老校友”,見證了暨大最輝煌的辦學時期和最艱難的辦學過程。
她回憶說,1935年7月,日本侵占上海的戰(zhàn)爭已迫在眉睫,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副所長及《教育雜志》主編的何炳松臨危受命,接掌暨大。他明確提出“要造成復興民族之斗士,不要造成爭權奪利的政客”的辦學目標。他發(fā)揮自身的學術影響力,除了邀請周谷城、鄭振鐸、李健吾、胡愈之和錢鐘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加盟暨大,還延攬魯迅、潘漢年和周昌壽等著名學者來校講學,引導師生走上學術正途。
然而,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變,真如校舍毀于戰(zhàn)火,暨大遷入租界4年。1942年4月,何炳松又帶領師生,千里搬遷到福建建陽山區(qū),成為當時留滬高校中唯一安然得以內(nèi)遷者。
何淑馨說,大遷徙過程中,發(fā)生了許多動人的故事。師生誓與學校共存亡,他們要穿過日寇的封鎖線,半路可能遇到敵機轟炸,很多老師的行李全毀,只身抵達建陽。何炳松與師生分享自己攜帶的行李,有一位身材與他相仿的學生,與何校長輪流穿同一件衣服。
抵制日偽 宣言“漢曹不兩立”
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暨大被譽為“愛國救亡的民主堡壘”,何炳松校長則被譽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最富有民族氣節(jié)的民主治校教育家”。1940年,仍在上海租界堅持辦學的何炳松與時任文學院院長鄭振鐸等人,眼看上海淪陷,大量珍稀版本古籍將淪落敵手,心急如焚。他們征得重慶當局同意,用暨大??顗|付,搶購古籍。兩年里,他們共從日寇的虎口搶救珍本古籍3800多種,約18000多冊,相當于北平圖書館原藏善本的總數(shù),被稱為搶救下一座“北平圖書館”。
孤島辦學后期,暨大師生堅決不做日偽統(tǒng)治下的“順民”。當時汪偽政府通知各學校停課舉行慶祝,暨南師生群情激憤,慨然抵制。何炳松校長鄭重宣言:“漢曹不兩立,忠奸不并存?!?/p>
何淑馨說,父親多次手書的“忠信篤敬”,成為暨大校訓。這是父親一生堅守和踐行的古訓,也是暨南精神內(nèi)核。
/廣州/
“嶺南第一校長”陳序經(jīng)參與重建暨大83歲女兒陳穗仙回憶父親當年軼事:
父親善“抓教授” 堅持為教授服務

上世紀30年代,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學位后歸國的陳序經(jīng),開創(chuàng)性地在國內(nèi)率先使用“文化學”概念,提出爭議頗多的“全盤西化論”。當時擔任暨大校長的何炳松等十名教授則提出“中國本土論”,在全國引發(fā)一場激烈的文化大論戰(zhàn)。有趣的是,這兩位觀點截然相反的史學大家,先后執(zhí)掌暨大。1963年1月至1964年夏,陳序經(jīng)出任暨大校長一職。
近日,在廣州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教工宿舍里,83歲的陳穗仙說,她的父親陳序經(jīng)一輩子與“僑”有緣,出身華僑,研究華僑史,執(zhí)掌“華僑最高學府”暨南大學,為新中國華僑高等教育事業(yè)作出重要貢獻。
聲名在外 周恩來贊他“知人善任”
在廣東教育界有一段佳話:上世紀50年代,廣東主要負責人陶鑄赴北京向周恩來匯報工作,談及知識分子問題,周總理笑問陶鑄:“廣東有一位最善于團結高級知識分子的教育家,能聘請到一級教授任教,你知道是誰嗎?”陶鑄一時語塞,周總理告訴他:“你要向陳序經(jīng)請教,向他學習一點知人善任的好作風。”
1958年,在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鑄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學在廣州重建。陶鑄親任校長,邀請陳序經(jīng)參與其間。兼任暨大校長4年多后,陶鑄考慮到自己政務繁忙,親自到康樂園探訪陳序經(jīng),力薦他接任校長。
陳穗仙說,父親有一句口頭禪:“我是為教授服務的”。“抓教授”是其辦學一大特色。在一年半的校長任內(nèi),他知人善用,想方設法聘請名師,如來自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李天慶教授,中山大學的廖翔華教授及夫人楊秀珍教授、陳如作教授,華南工學院的盧文教授等。
關心師生 “私家小車”變“公用校巴”
在陳穗仙的記憶中,父親十分低調(diào),不喜張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常會有媒體要求采訪他,然而幾乎每次都遭婉拒,他的理由是:“我講的都是自己經(jīng)歷的事情,而你登報肯定表揚的,那不是自己表揚自己嗎?”
陳穗仙說,陳序經(jīng)出身華僑家庭,曾在新加坡育英學校讀書,游歷、考察過東南亞各國,又出版了《南洋與中國》等學術著作,與“僑”有緣。他與南洋僑胞有廣泛接觸,對華僑有親切感,在暨大期間經(jīng)常親自接待遠道而來的華僑學生家長,使學生家長非常感動。
對暨大師生,陳校長和善可親,不擺架子,關心冷暖。教師每在校園里遇到陳校長,陳校長總會停步問候。陳序經(jīng)任職暨大、家在中大,每天要往返暨南園和康樂園。因此,暨大校董費彝民捐贈一輛小車,作為代步工具。沒想到,陳校長把“私家小車”變成“公用校巴”,中途遇見學校老師走路上下班,即招呼老師上車。
1964年,陳序經(jīng)調(diào)任天津南開大學副校長,1967年在天津病逝。他在暨大任教僅一年半,但讓重建后的暨大呈現(xiàn)出勃勃的生機。他的“教授治?!薄拔覟榻淌诜铡钡壤砟?,也已成為暨大的精神傳統(tǒng)、中國大學文化的組成部分。(南方名記 吳少敏工作室 出品 主創(chuàng):南方日報記者 吳少敏 王詩堃 王輝 暨南大學師生 喻季欣 蘇運生 吳健豪 王華玲 本版攝影除署名外 南方日報記者 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