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

外媒聚焦十九大:中國呈現(xiàn)出持續(xù)發(fā)展活力

2017年10月27日 14:3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新網10月27日電 連日來,國際媒體與十九大相關的解讀評論熱度不減。外媒評論認為,中國呈現(xiàn)出持續(xù)的發(fā)展活力,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改善國民生活成為更優(yōu)先的目標。在國際事務上,“中國倡議”給世界帶來和平繁榮,西方應積極同響應。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外記者關注大會。 <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毛建軍 攝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中外記者關注大會。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十九大明確新時代“大國方略”】

  意大利國家廣播電臺新聞網站RaiNews、《共和國報》、安莎社、《晚郵報》等多家意大利主流媒體連日來高度關注十九大。各媒體均在報道中指出,中共十九大的召開對于中國而言意義深遠,它不僅意味著中國邁進“新時代”,同時也明確了中國邁進新時代的“大國方略”。

  中國在“消除貧困”和“經濟建設”課題上的斐然成績也令意媒贊嘆。意大利媒體指出,十八大以來,截止2016年底在短短4年時間內就有5564萬中國人擺脫貧困,這一數(shù)字已等同于一個歐洲大國的人口總數(shù),而在未來3年,還將有4335萬人脫貧。

  RaiNews新聞網的報道也指出,十八大以來的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人民幣升至80萬億元,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

  德國《斯圖加特報》評論稱,中國經濟繼續(xù)強勢發(fā)展,這是中國政府過去幾年經濟周期政策的成果。中國有針對性地促進各經濟部門發(fā)展,以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yè)產能過剩在減少。經濟形勢向好,中國未來也有更多的空間來實施改革方案。

  評論認為,中國不僅有著雄心勃勃的發(fā)展計劃,而且還推出各種政策措施將計劃付諸實施,呈現(xiàn)出持續(xù)的發(fā)展活力,理應得到積極的評價。

  美國世界報業(yè)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刊登文章稱,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正在不斷上升,在世界和平與發(fā)展進程中的角色也必然隨之增長。從1990到2005年間中國讓超過4億本國公民脫貧,因此也有這方面的經驗。中國能在人類發(fā)展、同貧困作斗爭以及改善醫(yī)療服務領域做出更大貢獻。

資料圖: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歡迎宴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杜洋 攝
資料圖: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歡迎宴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中國倡議”給世界帶來和平繁榮】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中國將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對此外媒指出,中國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等倡議將給世界帶來和平繁榮,西方國家應響應中國的倡議。

  英國廣播公司(BBC)26日的報道中就援引了十九大報告中,“中國要在國際社會推動新型國際關系”的相關表述。 BBC評論認為,在自由貿易和氣候變化領域方面,中國“扎實地”填補了國際社會空缺。

  波蘭《選舉日報》和美國《大西洋》月刊雜志都注意到,未來幾十年中國將借各種項目打造遍布亞洲乃至全球的基礎設施網。《大西洋》月刊認為,中國的倡議將給世界帶來和平與繁榮,因為“國家集中精力搞貿易,就會很少去打仗,不僅不會同自己的貿易伙伴打,而且同全世界也不會打”,中國將會以特有的方式幫助全世界的落后國家。

  《大西洋》月刊認為,西方最好要響應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如果該倡議成功,貿易路線將更順暢,物流將發(fā)展得更好更快,同全球市場隔絕的國家的貿易規(guī)模將更大。

  法國《世界報》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組建國際機構;與此同時,人們對中國投資歐洲已經不再那么擔心,因為歐盟也承認這些投資在克服危機中發(fā)揮了作用。

  德國《斯圖加特報》則進一步指出,中國在機器人、機械和汽車等科技領域或成為德國的競爭對手,但德國“更應當將自己定位在中國的合作伙伴這一位置”。

五年來,生態(tài)文明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綠色發(fā)展和綠色生活成為大勢所趨。圖為2016年10月4日,一列動車行駛在貴廣高鐵貴州省榕江縣郊外田野高架橋上。從空中俯瞰,色彩斑斕的稻田,猶如秋天繪制的“調色板”。<a target='_blank' >中新社</a>記者 賀俊怡 攝
五年來,生態(tài)文明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綠色發(fā)展和綠色生活成為大勢所趨。圖為2016年10月4日,一列動車行駛在貴廣高鐵貴州省榕江縣郊外田野高架橋上。從空中俯瞰,色彩斑斕的稻田,猶如秋天繪制的“調色板”。中新社記者 賀俊怡 攝

  【更重發(fā)展質量,奔向“美好生活”】

  多家歐洲媒體都注意到,十九大不再設定具體的增長目標。外媒將此解讀為,中國未來將實現(xiàn)更為公正的財富分配。相比經濟高速增長,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改善國民生活成為中國更優(yōu)先的發(fā)展目標。

  英國《金融時報》以《中國不再強調長期增長目標》為題提到,十九大沒有重提到2020年將實際GDP從2010年水平翻番的目標。該報認為,中國在調降這類目標的重要性。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認為,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國家的現(xiàn)代化工業(yè)發(fā)展帶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中國社會發(fā)展和收入的不平衡。

  《德國之聲》網站則在署名評論文章中指出,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一人口大國,貧富差距一直是一個問題。此次十九大報告提出今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強調追求“美好生活”,這一表態(tài)在很多中國人眼中意味著“今后的富足以及更為公正的財富分配”。

  評論解讀稱,這意味著中國過去30年間實現(xiàn)的富足,必須在將來得到更為公正的分配,并且以可持續(xù)的方式維護這一富足;今后中國將更加注重機會均等、環(huán)境保護,而不是不計代價的經濟增長。

  路透社26日刊文指出,中國追求綠色GDP的理念正在“進一步落地”,十九大報告不再提GDP翻番目標無疑發(fā)出明顯的信號。十九大提出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終極目標是“以人為本”;中國經濟已由以往追求數(shù)量轉為更注重經濟增長質量。這也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tài)的重要特征,標志著中國經濟政策的戰(zhàn)略轉向,也為經濟結構改革創(chuàng)造更多空間。(完)

【責任編輯:丁海平】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