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好人”李柏達:挖掘僑批文化,講好僑批故事
“廣東好人”李柏達:挖掘僑批文化,講好僑批故事
自費45萬元修復三益碉樓,打造銀信文化主題博物館;在全國各地舉辦僑批展覽,傳播銀信文化……被稱為“僑批守護者”的李柏達,日前獲授“廣東好人”榮譽。
日前,由省文明辦主辦的2023年第二季度“廣東好人”發(fā)布活動在江門舉行,共發(fā)布助人為樂、見義勇為、誠實守信、敬業(yè)奉獻、孝老愛親五大類別的“廣東好人”50名。來自江門的僑批收藏研究專家李柏達等8位第二季度“廣東好人”代表上臺參加訪談。活動現(xiàn)場,8位“廣東好人”通過視頻短片、訪談交流等形式,向觀眾分享他們的感人事跡。
自費45萬元修復碉樓建銀信博物館
李柏達是臺山市臺城街道辦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主席,他曾自費超100萬元先后到北京、武漢、廣州、云浮、東莞和江門市區(qū)舉辦“五邑銀信展覽”“古巴華僑歷史與華僑家書展覽”和“新寧鐵路專題銀信展覽”,傳播銀信文化。他還自費45萬元,在臺山市四九鎮(zhèn)五四儒笏村修復了兩間百年碉樓——“三益碉樓”和“三兄碉樓”,三益僑批(銀信)博物館就是利用這兩幢碉樓建成的。此外,他還撰寫超100萬字的銀信研究論文,自制課件,堅持每年到博物館、機關、社區(qū)宣講,傳播銀信知識。
江門有5萬多件僑批文獻,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xiàn)了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堅韌不拔、勇于開拓、守信重義、愛國愛鄉(xiāng)的華僑精神。能收集5萬多封僑批,僑批愛好收藏者功不可沒。僅李柏達一人,多年來收藏僑批逾一萬封。
據(jù)悉,李柏達出生在一個華僑家庭。其曾祖父是古巴華僑,外公、外婆、舅父等早年移居海外。近百年來,李柏達家里積存了大量銀信僑批、家書。李柏達告訴記者,銀信見證了臺山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華僑的創(chuàng)業(yè)史,是中國華僑史的真實寫照。隨著年齡增長,他對研究銀信的興趣也愈發(fā)濃厚。
講好僑批故事 傳承華僑文化
三益碉樓首層存放著數(shù)百張僑批,李柏達把這些僑批,按照時間、地點的順序配上說明文字,陳列在墻壁上。據(jù)悉,這些僑批當中,最早的一封寫于1879年,是李柏達的高祖父李俊衍寫給其親人的。據(jù)介紹,李俊衍在1860年從臺山??诓撼霭l(fā),到達美國修建太平洋鐵路,后來到美國舊金山唐人街開設了一間藥材店鋪。這封僑批是李俊衍寫給其叔父的,記載了當年投資10美元,就可以在舊金山唐人街開設藥材店的故事。
多年來,李柏達走訪各地研究這些泛黃的信件,理清郵路、找尋華僑后人、挖掘其中故事,并將研究所得著書記錄。他的著作《世界記憶遺產:臺山銀信檔案及研究》獲得“中國2019世界郵展大銀獎”,這是江門地區(qū)首枚世界郵展獎牌。
李柏達希望,未來在銀信文化研究和傳播的路上,能遇上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將銀信文化乃至華僑文化研究和傳播推向一個新高度?!拔磥?,將不斷深入挖掘僑批文化,講好僑批故事,傳承和弘揚好華僑文化。”李柏達說。(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