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文成縣引“外援”讓華僑打官司省時省心
本報訊 (記者 汪成明 縣委報道組 趙慧聰 劉進希) 兩天前,一樁涉僑的離婚案件在文成縣法院開庭,身在意大利米蘭的原告周某和生活在國內的妻子,通過“數字法庭”調解,心平氣和達成了離婚協(xié)議,前后不到半小時。
以前,居住在國外的文成華僑想在國內打官司,費時費力還不一定滿意。今年初,僑鄉(xiāng)文成縣邀請僑領老鄉(xiāng)當海外調解員,并借助互聯(lián)網“數字法庭”,既節(jié)省華僑打官司的時間、精力成本,提高案件審判質量和效率,又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數據顯示,今年截至11月底,海外調解員接受文成縣法院委托調解涉僑案件25件,協(xié)助法院送達海外案件36人次,協(xié)助遠程網絡視頻開庭審理案件28件,累計為當事人節(jié)約訴訟成本百余萬元。
文成縣有16.86萬華僑華人旅居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去年以來,該縣法院受理的涉僑案件占該院民事案件總數超兩成。按現(xiàn)有程序,華僑回國打官司成本高;如果不回國,不僅起訴、答辯都要通過公證認證、不方便,而且不能當庭表達訴求,影響案件審判質量。加上跨境送達各類法律文書時間長,也影響案件審判效率。
作為最高人民法院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試點的百個基層法院之一,文成縣法院在國內首創(chuàng)“特邀海外調解員”工作制度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探索適合文成涉僑家事案件特點的訴訟程序,不斷提升司法公信力。今年以來,該縣先后出臺了《關于建立特邀海外調解員、協(xié)助執(zhí)行員制度的若干規(guī)定》和《涉僑民事糾紛訴調銜接工作實施辦法》等多項制度,規(guī)范了涉僑案件處理工作機制。同時,協(xié)助意大利米蘭文成同鄉(xiāng)會成立海外首家民事調解委員會,協(xié)助羅馬華僑華人貿易總會成立民商事調解委員會,聘請具有一定法律素養(yǎng)且在華僑中具有較高威望的4名僑領作為特邀海外調解員,還在意大利羅馬、米蘭、威尼斯等文成籍華僑比較集中的城市,聘請15名文成籍海外華僑作為海外聯(lián)絡員,負責解答華人華僑的法律咨詢等,形成以米蘭和羅馬為主要訴調銜接工作點,輻射帶動其他城市聯(lián)絡點的地域工作格局。
如今,文成籍華僑要在國內打官司,可以通過這些海外調解員向文成法院門戶網站的立案系統(tǒng)、電子郵箱等遞交起訴材料,申請立案。經法官初步審查,符合立案條件的,由兩名海外調解員協(xié)助法官,通過語音視頻軟件,確認當事人身份,見證當事人在起訴狀上簽名,完成網上立案。當事人通過海外調解員和法院預約,一般安排在每周五下午進行遠程網絡視頻開庭。網上立案、網上審判等過程全程錄音錄像,刻錄成光盤存檔。案件判決后,由海外調解員督促當事人自動履行,并在一定期限內將履行情況反饋給法院。
這種審理涉僑民事案件的創(chuàng)新舉措,讓華僑打官司更省時省力,涉僑案件平均審理天數從140天縮減到81天,尤其是國外當事人起訴立案審查時間,從原先1個月壓縮到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