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廣州華僑新村:大隱隱于市

客居京都的作家蘇枕書在《有鹿來》一書中說過,京都的“外”與“內(nèi)”很分明,世界文化遺產(chǎn)、寺廟神社、町家老街等是專門給游客欣賞享用的“外”。而日常生活的小街、幽深的后院,則是本地人不輕易示人的“內(nèi)”。
廣州也是如此。外地來的游客以“我去過羊城八景”為榮。而真正的廣州人,也會以淡淡的一句“我都沒去過呢”表達家門口的風(fēng)景屬于我、不必特意去看的矜持。長居廣州,明白它的好不僅在于那些聞名遐邇的景觀,更在于尋常市井的沉淀。
在春天里,行走在廣州,悠然中總有驚喜:曲里拐彎的小巷里忽然伸出一枝熱烈的簕杜鵑,明媚跳躍在眼前,讓人滿心歡喜,隔不了幾步,就能看到小小的粥粉面檔口或者甜品店,有種特別熨帖的感覺。門口擇菜的阿婆,路邊“吹水”的阿伯,來來往往的行人,再尋常不過,卻也再有韻味不過了。而這些看似尋常的小街小巷里,常常隱匿著諸多歷史和傳奇。所謂大隱隱于市大概就是這樣。
我就這樣不經(jīng)意地走進了隱匿環(huán)市東的華僑新村。毗鄰淘金和環(huán)市東兩大大型商業(yè)區(qū)的華僑新村自然一派恬靜悠然。新中國成立后,為安置歸國華僑所建。這片 1958年建成的建筑群被稱為中國華僑第一村,由林克明、佘畯南、陳伯齊三位歸僑出身的嶺南派建筑大師共同擔(dān)綱設(shè)計,他們既參照海外的建筑風(fēng)格又秉承了嶺南建筑的特色,同時結(jié)合華僑提出的“庭院式住宅”的要求把大部分住宅設(shè)計成2~3層的獨院式小洋樓庭園住宅。
整個建筑群如同一首小夜曲,張弛有致,不僅充分利用了地勢、坡度、道路等空間,猶如停頓、轉(zhuǎn)折、過渡,讓人感覺從容而舒服。建筑手法上大量采用轉(zhuǎn)角、線條、涼臺、花池,使得整個建筑群同時十分注重色彩的運用,據(jù)記載,建設(shè)初期,華僑新村的外墻色彩偏向如米黃蘋果綠色系,而樓梯間則用較為淡的灰色水刷石或紅色清水墻,大門用淡咖啡色油漆,其余木門窗刷奶黃色油漆,鋼窗刷銀漆。如今,60年過去,雨打風(fēng)吹,這些色彩早已經(jīng)古舊斑駁,但就是那一絲絲斑駁成就了不可替代的韻味——這是老派紳士,大方從容絲毫不介意老去,全然不似新建筑看似奢華其實千篇一律乏善可陳。
紅線女舊居就位于華僑新村友愛路20號,從1957年始直至晚年離世,紅線女大部分時間居住于此。風(fēng)華絕代的紅線女如今已仙逝,她的舊居里陳列著她的演出服,廳堂里播放著她的拿手戲《荔枝頌》,剛?cè)嵯酀某话俎D(zhuǎn)千回,不禁讓人有些恍恍然。望遠處,繁花似錦,樹影婆娑,洋房、庭院、山岡、樹林,高低錯落,相映成趣,名流、商人、藝術(shù)家……且行且進,群落交織,多少歷史就藏在這歲月的肌理中,同外墻那些色彩一樣在日復(fù)一日地斑駁中沉淀、回味。
有格調(diào)的城市原本就應(yīng)該如此,呼吸大時代,容納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