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鄉(xiāng)云南和順歷史文化速覽:富庶更能知禮儀

“全國十大魅力名鎮(zhèn)”之騰沖和順,早已名滿天下。和順的歷史是滇西地區(qū)鄉(xiāng)村小鎮(zhèn)發(fā)展的歷史,是華僑村鎮(zhèn)發(fā)展典型代表的歷史,是農(nóng)村教育坎坷進程的歷史,是正義愛國向往光明的歷史。
淵源
和順的“和”字,反映了這里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和諧融合之地。和順最早的土著是佤族。明清時期,湖南、南京、四川、山東等地的漢族來到這里,屯墾戍守,繁衍生息。
辛亥元老李根源先生在《和順鄉(xiāng)居吟》詩中,這樣描述和順:“十人八九經(jīng)商,握算持籌擅長。富庶更能知禮儀,南州冠冕古名鄉(xiāng)?!痹蚊駠颇细叩确ㄔ涸洪L的留日學生、知名詩人王燦在《和順鄉(xiāng)》詩中寫道:“地甲騰沖郡,人行阿瓦城”,“富來施教易,日看進文明”。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介紹和順時,很幽默地說:和順人作為農(nóng)民,不務正業(yè),放牛時卻看書;和順作為農(nóng)村,不重視耕田種地(因田地較少),卻重視建圖書館,擁有全國農(nóng)村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和順人不識寶貝,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器物,柴刀、菜刀、馬燈、杯盤碗盞等,都是文物。
和順舊稱“陽溫暾”,后因境內(nèi)有一條清秀小河纏綿繞村,更名“河順”,后來雅化為“和順”。《騰越州志》載:“和順鄉(xiāng),在城南。水碓村一甲,有元龍閣,有池源清可鑒,田畝藉其灌溉”。
民國時期,和順隸屬第一區(qū)。民國《騰沖縣志稿》記載:和順“村、巷甚多。東山腳、上村、大石巷、李家巷、尹家巷、賈家壩、寺腳、上莊、下莊、尹家坡、蕉溪村”。
翻譯
和順是著名僑鄉(xiāng),明清時期就涌現(xiàn)了許多高級緬語翻譯,其中不少人任職于中國朝廷或緬甸宮室。曾任四夷館提督的王宗載在《四夷館考·緬甸館》中說:“弘治十七年(1504年)因本館譯學失傳,敕云南行省鎮(zhèn)巡官取人教習,緬甸宣慰司卜刺浪,差酋陶孟恩完、通事李瓚等進貢,并送人孟香、的灑、香牛三名,留本館教授,俱授序班職事?!?/p>
李瓚是和順李姓第五代祖,他在朝廷所設的四夷館中,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不少外交人才和翻譯人員。《四夷館考》還記載:“敕云南陜西鎮(zhèn)守官吏,訪取精通韃靼、西番、百夷語言文字兼通漢文之人,選送付部量授官職,騰越有寸文斌、寸玉、寸惜陰、寸膚養(yǎng)、寸應官、寸登云、寸秉東、賈武、劉國獻等,先后授鴻臚寺序班,寸應官授四夷館教授?!贝缧找蛔逵卸嗳巳脒x為朝廷的翻譯官?!厄v越州志·疆域》記載說:和順鄉(xiāng)“通事熟夷話者,皆出于其間也?!?/p>
文教
和順歷來重視文教,明清時期以科舉考試聞名滇西。據(jù)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尹祖瀾撰《和順兩朝科甲題名錄序》載:“清淑之氣,蔚為人文”,此文還列出了明代以來科甲者姓名400余人,可謂“大盛”。近代以來,和順先后開設的書館、學社、學堂等甚多,諸如中天書館、魁閣書館、四于學社、清河學校、和順兩等小學堂、弘農(nóng)國學專修館等。由于和順的教育發(fā)展,清末民初,和順的留學生在全縣堪稱第一。諸如:寸輔清赴日留學,寸嗣伯赴日學習制絲及機械,寸樹聲赴日入九州帝國大學,李德和入大阪高等工業(yè)學校,張德輝入長崎醫(yī)學專門學校,李曰基入慶應大學,李曰爽入桐生染織學校,李曰琪入大阪高等工業(yè)學校,李生萱入東亞高等預備學?!?。
辛亥革命后,和順華僑即創(chuàng)辦了許多新式學校,還與閩粵華僑合辦了一些華僑學校。這一時期,和順的女子教育也得到較大發(fā)展,創(chuàng)立了女子師范,出現(xiàn)了一批新式女知識分子,風氣為之一新,婦女不再裹足。
1939年,由和順“崇新會”會員和所有華僑籌資建立的益群中學,是當時云南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僑辦學校,李根源任董事長,寸樹聲為首任校長。寸校長認為:“鄉(xiāng)村學校的目的,應該是培養(yǎng)在教室里、在圖書館里是優(yōu)秀的知識學習者,而出了教室、圖書館是優(yōu)秀的生產(chǎn)者——一種新型的人才?!痹卧颇鲜〗逃龔d廳長的徐家瑞在為寸樹聲《兩年半的鄉(xiāng)村工作》所作的序中,用兩個“打成一片”贊揚益群中學:“教育與社會打成一片,生活與教育打成一片。”
思潮
因為種種有利因素,在清末時期就有進步思想傳入和順。1905年至辛亥革命前夜,呂天民、黃興受孫中山之命,先后到緬甸華僑中宣傳革命,組織同盟會。和順華僑寸海亭、李曰垓、李德賢等加入。陳超森編著《華僑名人傳記》對寸海亭這樣記載:“河口之役,黃克強及黨人潛退緬地,多賴接濟,輸資數(shù)萬金,其愛國熱忱可想見……為人和平正直,眾論翕服,為僑界領(lǐng)袖?!?/p>
和順較早就出現(xiàn)了多個進步社團。如光緒年間成立,活躍于辛亥革命前后,寸輔清為社長的“咸新社”。咸新社還購置了大量圖書,如嚴復譯的《天演論》及其著《原強》,林紓譯的《茶花女軼事》,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等,這些書籍在和順及旅外華僑中起到了啟蒙作用。
成立于五四運動時期,之后一直活躍到1942年日寇侵占緬甸竄入騰沖時的“崇新會”,以改革家鄉(xiāng)的政治、思想為己任,公開宣稱“崇新會所代表的是一種廣泛的啟蒙運動”。崇新會總會設在緬甸瓦城,但一切決議卻付諸家鄉(xiāng)實施。該會還著意發(fā)展家鄉(xiāng)文化教育,培養(yǎng)人才,公費送學生到昆明升學,到外國留學。此外,和順人還編輯出版各種雜志,如:由寸仲猷、李祖華、李敬軒、李鏡天等人于緬甸編輯出版的《和順崇新會會刊》和《和順鄉(xiāng)》雜志,由寸樹聲、張?zhí)旆旁谌毡局骶?,在上海出版的《曙滇》雜志(后由張耀參、張德輝、李生莊主編),李生萱在昆明主編的《滇潮》,李生莊在騰沖主編的《晨暾》……等,這些刊物,揭露了舊中國的腐朽黑暗和各種流弊,呼吁改造云南社會,要求各界重視邊疆政治經(jīng)濟文化建設。
和順人艾思奇(即李生萱),后來成為我國現(xiàn)代著名哲學家,他的《大眾哲學》和《哲學與生活》兩部著作,引導無數(sh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抗日
1942年5月10日,日寇入侵騰沖城,11日搶掠和順鄉(xiāng)。據(jù)當時延安《解放日報》報道:“滇西戰(zhàn)局轉(zhuǎn)緊,北路敵人竄入騰沖”。在全民族抗戰(zhàn)中,和順僑胞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盧溝橋事變一周年之時,和順人遂于雙虹橋東北角大路邊豎立“七·七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以示不忘國恥,團結(jié)抗戰(zhàn)。
在緬甸仰光,有寸仲猷等人參與成立緬甸南僑籌賑會,捐獻大量資金、藥物等,支援祖國抗戰(zhàn)。1942年4月底5月初,和順僑胞為接待在緬甸退回的中國軍隊和難僑,在中天寺、小街子各處設接待站,不分晝夜招待飯菜茶水,給予醫(yī)療,直到日寇已經(jīng)入城,還在秘密護送零星傷病員繞道去保山、昆明。
在滇西抗戰(zhàn)的數(shù)年間,和順民眾毀家紓難,不惜生命財產(chǎn),慷慨報國。
解放
滇西抗戰(zhàn)勝利后,1945年秋,益群中學復校。學生親歷亡國之痛和失學之苦,更加勤奮。這一時期,益群中學學生受昆明“李聞事件”和“一二·一”運動影響,思想傾向進步,積極開展“反饑餓反內(nèi)戰(zhàn)反迫害”運動,和順圖書館懸掛毛澤東、朱德畫像。反動黨團企圖滲入、插手益群中學與和順鄉(xiāng),遭到寸校長和進步師生抵制。
國民黨發(fā)動內(nèi)戰(zhàn),在僑鄉(xiāng)加緊征兵、征糧、征款。1946年春夏,騰沖暴雨不止,河水泛濫,村莊禾苗淹沒。而當時華僑在緬甸的處境也極端困難。孫克剛在《緬甸蕩寇志·劫后華僑》中描述:“接著再來幾場惡戰(zhàn),又把他們歷盡千難萬險辛苦經(jīng)營的一點產(chǎn)業(yè)付之一炬,他們變成了無家無食的難民?!眹裾皇┬腥收?,勒索無度,激起僑鄉(xiāng)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在昆明的一些和順青年,奔向滇南參加“邊縱”;在昆明等地的益群校友,迅速把《團結(jié)就是力量》《山那邊喲好地方》《金鳳子開紅花》等進步歌曲和《新民主主義論》《為人民服務》等革命書籍傳到家鄉(xiāng)。
1949年12月9日,盧漢將軍率部起義之后,邊縱36團團長李岳嵩最先到和順會見寸樹聲校長,并對師生講話,他說:和順是華僑之鄉(xiāng)、文化之鄉(xiāng),共產(chǎn)黨和人民軍隊一定會保護僑鄉(xiāng),保護學校和一切文化教育機關(guān),希望僑鄉(xiāng)人民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擁護共產(chǎn)黨和人民政府,建設新騰沖。(作者:董興讓 單位:騰沖縣文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