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僑鄉(xiāng)傳真

非遺傳人廖惠林:握筆傳神繪天地 火畫葵扇引新風

2017年05月16日 13:33   來源:南方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廖惠林專注烙畫。受訪者供圖
廖惠林專注烙畫。受訪者供圖

  開欄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但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tǒng)技藝瀕臨消亡。

  巧者述之守之。目前,江門有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多名,他們通過在繼承傳統(tǒng)中作出文化選擇和文化創(chuàng)新,為僑鄉(xiāng)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是工匠精神的體現和延伸。

  聆聽江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故事,感受僑鄉(xiāng)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本期開始,《南方日報·江門觀察》特別推出“魅力非遺·匠心傳承”欄目,敬請垂注。

  隨著火筆尖在葵扇上靈巧移動,只見連綿起伏的高山躍然于扇面上,勾勒出一幅精妙絕倫的“水墨畫”——一把樸素無奇的葵扇經過廖惠林的手,變成了精致的工藝品,煥發(fā)出新的光彩。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廖惠林從事創(chuàng)作火烙葵扇(俗稱“火畫扇”)已有45年。

  “葵扇搖風繞樹行,晚涼新浴葛衣輕”。清代洞庭詩人袁景瀾的詩句記錄著一段夏日記憶。一把葵扇,扇去悶熱,送來清涼。新會是著名的葵鄉(xiāng),新會葵扇更承載著許多老一輩人的童年回憶,至今仍吸引著不少海外鄉(xiāng)親回來訂購。

  經過廖惠林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新會葵藝從面臨被市場淘汰,成功轉型為工藝精品。如今,廖惠林希望,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實踐,能夠找到市場和文化傳承相融合的路徑,讓新會葵藝得到進一步的傳承與發(fā)展。

  在許多舊電影里,我們常常能看見這樣的鏡頭:一個老人或者一個小伙子,穿著對襟的小白短褂,手上搖著一把大大的葵扇。小孩子若不聽大人的話,大人一氣之下,便用手上正拿著的葵扇,“啪”的一聲拍到小孩的腦袋上去。

  新會葵藝廠的最后一任廠長

  在江門新會,其所產蒲葵,葉大而韌,骨骼均整,色澤光鮮,質輕柔軟,加之能工巧匠的精心制作使得葵扇高雅卻又實用。新會因此有“葵城”之譽。

  據《新會縣志》記載:“考此扇興于晉時,謝方傅執(zhí)之,王丞相捉之,其價頓貴。其制雅而出風和好。督撫兩院每年采為方物而貨于天下?!?/p>

  在最鼎盛的時期,新會葵扇銷售量曾達每年1.2億柄。據廖惠林回憶,當時,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做葵扇,補貼家用?!皬奈倚r候開始,我們家就在做葵扇加工。爸爸媽媽從工廠里拿回原材料,做好后便拿到廠里,換回家用。”不用上課的時候,廖惠林便在家里幫父母做葵扇。

  1972年,新會葵藝廠發(fā)布公告,招聘一批制作葵扇的工人。由于有美術功底,16歲的廖惠林成功應聘,成為葵藝廠里的一名學徒,月工資是12元?!白畛跏且驗楦信d趣,并且想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糊口,才到葵藝廠應聘的。”廖惠林說。

  一把葵扇的制作過程,可分為“前工序”與“后工序”兩大類,包括種、采、曬、剪、焙、焗、漂、染、合、畫等前后20多道流程。而廖惠林則被分配到綜合車間的烙畫組,跟著師傅學習。

  在車間里,一人一張臺,一位師父帶著八個學徒。師父左手撐著扇面,右手握著用棉布夾著的燒得通紅的火筆,小心翼翼地埋頭作畫。學徒觀摩學習后,便拿起葵扇在扇面上練習?!袄赢嬍窃诎纪共黄降目~上作畫,稍微用力,筆頭過重,就會燒穿薄如紙張的葵扇,一幅佳作將前功盡棄?!绷位萘终J為,作為一名火烙畫師,性格要沉靜、穩(wěn)實。

  “當學徒時,每年最少都要烙壞幾百把葵扇?!苯涍^3年的學徒學習,廖惠林的烙畫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每年烙壞的葵扇數量也逐漸減少。1988年,時任新會葵藝廠廠長廖惠林隨代表團赴法國參加巴黎法共節(jié),做現場火畫葵扇表演,引起熱烈反響。

  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火筆改成電筆,通電后,鐵筆就能加熱,溫度可以自己控制。一支電筆改變了葵藝生產者的工作效率。而隨著電扇、空調的普及,新會葵藝業(yè)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規(guī)模萎縮。1999年10月,隨著最后一批工人的離開,廖惠林所在的國營廠倒閉了。

  召集下崗工人組建葵藝開發(fā)中心

  當葵藝廠倒閉時,廖惠林已經做了27年的葵藝制作,見證過葵藝市場的全盛時期,也見證過葵藝市場的萎縮?!拔覀兌己苊悦!R环矫?,工廠倒閉我們失去了經濟來源也失去了生活保障;另一方面,我對這份工作已經有感情,不清楚是否應該轉行。”廖惠林回憶。

  在其他工人紛紛轉行,自謀生計的時候,廖惠林卻做了一個不可思議的舉動。1999年12月,他組織下崗師傅和藝人自掏腰包,創(chuàng)辦葵鄉(xiāng)傳統(tǒng)工藝品開發(fā)中心,進行作坊式經營?!安荒茏尶嚁嘣谖业氖稚稀!?/p>

  由于資金有限,廖惠林把自己在新會悅洋街的一個約60平方米的舊房子拿出來,當作工場,又另外租了一家面積不大的出租屋,作為擺放原料和成品的倉庫。在60平方米的工場里,連同廖惠林在內的7個葵藝師傅做出了一把又一把精巧的葵扇。

  “當時,很多人對葵扇的認識都停留在生活日用品上,很少人認識到火烙葵扇的藝術價值。市場開拓特別艱難?!睘榇耍位萘忠贿呎疹欀鴰讉€師傅的工作和生活,一邊當起業(yè)務員,在外找訂單。

  “一開始跑遍了新會所有的企業(yè)和單位,也沒找到訂單。后來,我就跑去廣州的酒店和禮品店,推介新會的火畫扇。”廖惠林回憶每個月往返幾次新會和廣州,跑業(yè)務跑了一年多,才漸漸有來自五邑地區(qū)和廣州的酒店、禮品店的訂單。

  除了業(yè)務員的身份,廖惠林同時也是葵鄉(xiāng)傳統(tǒng)工藝品開發(fā)中心的原料采購員和送貨員。“訂單來了,我要去選料、配料;做好了,我要去送貨。每年6月,我要跑三江、梅江一帶買‘葵筆’,儲備一年的原材料。工作瑣碎,一年四季都是如此,沒有停過。”

  “我們的師傅一天最多烙一把葵扇、織繡一把葵扇,葵藝是手工藝品,注定不能大批量生產。我們所掙也就只夠兩餐飯錢?!眲?chuàng)業(yè)的那幾年,廖惠林常常覺得迷茫?!熬S持生計都成為問題,是否應該堅持下去?”

  2002年,應新會葵博園邀請,廖惠林入園經營和現場演示葵藝加工的各種操作工藝。隨著新會區(qū)政府對新會葵藝的保護和傳承日漸加強,群眾對新會葵藝的認識也逐漸加深。廖惠林接到了越來越多的訂單?!翱嚨膫鞒械玫搅撕艽蟮陌l(fā)展。”

  葵藝傳承綻放新魅力

  2008年,新會葵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廖惠林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成為“新會葵藝”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在廖惠林的創(chuàng)作中,他把新會美景繡到《小鳥天堂》繡織扇上;借鑒國畫、剪紙、浮雕等表現手法,以貼畫形式創(chuàng)作《長壽》繡織扇等;而他擅長的核心工藝品——“烙畫扇”,則是用電烙筆在葵扇面上作出精美的畫,讓普通葵扇煥發(fā)生機,讓葵扇兼具使用和觀賞價值。

  但葵藝品原材料不足、人才短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廖惠林?!澳贻p一輩喜歡到外面闖世界,而手工行業(yè)需要能沉下心來的傳承人?!绷位萘指袊@。

  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北京奧運會組委會下屬機構曾到廣東新會要求訂制葵工藝品,作為北京奧運會專用紀念品。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卻換來負責接待的廖惠林一聲嘆息:按目前的人才狀況,新會根本無力承擔制作批量紀念品的任務。最終,廖惠林遺憾地與“奧運訂單”擦肩而過。

  成為“新會葵藝”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后,廖惠林感到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新會葵扇自從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如今新會當地的部分學校已開設了“葵藝班”,向年輕一代傳承這古老技藝?!暗绻麤]有現代價值的提升空間,傳統(tǒng)技藝就很難傳承和發(fā)展下去?!?/p>

  “目前,葵藝的保護和傳承也遇到了市場瓶頸。手工制作的葵藝產品始終無法達到市場化量產的要求?!绷位萘指嬖V記者,“通過市場去保護去傳承葵藝,只是我們的一種嘗試。我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實踐,找到更好的傳承方式?!?/p>

  如今,除了收徒弟傳授葵藝外,廖惠林還常常到幼兒園、學校向師生傳授葵藝。他認為,葵藝的保護和傳承,應該要從孩子,從校園里著手,加深青少年對新會葵藝的了解?!八麄兙褪强嚢l(fā)展的新希望?!?/p>

  南方日報記者 戴惠甜

【責任編輯:馬瑩瑩】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