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僑鄉(xiāng)傳真

潮州藍屋畬族村:唱響僑鄉(xiāng)最炫“畬族風”(圖)

2017年05月31日 14:08   來源:潮州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古老的泰華樓前是現代噴泉,新農村建設與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此相融相襯。
古老的泰華樓前是現代噴泉,新農村建設與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此相融相襯。

  這是一個位于潮州饒北山區(qū)充滿少數民族風情的特色村寨,村里有至今保存完好的畬族土樓——泰華樓,有留下畬族先民祭祀遺跡的兩座祖祠——藍氏宗祠,還有刻在石板上年代久遠的畬族文化標識——鳳凰圖騰……一件件留存久遠的物品在敘說著一個民族獨特的信仰和情懷。

  600年前,畬族先民從福建龍海到現今的潮州市饒平縣饒洋鎮(zhèn)藍屋畬族村定居落戶,從此“開枝散葉”。600多年來,這個被漢族村落包圍著的畬族村寨,雖歷經歲月的洗禮,至今仍堅守著屬于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對畬族祖先的敬仰,對民族圖騰的崇拜,是當地村民歷久不息的民族情懷。

身穿畬族服飾的村民在練習打陀螺。
身穿畬族服飾的村民在練習打陀螺。

  如今,作為畬族后裔的當地藍姓村民,正乘著改革開放國富民強的東風,利用國家對少數民族的優(yōu)惠政策,著力將居住地打造成傳承畬族文化、展示畬族風情的特色村寨。該村繼2014年被列入國家“十二五”時期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fā)展名錄之后,今年3月份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粵東地區(qū)唯一一個獲此命名的少數民族村寨。

  畬族傳統(tǒng)文化存留村中

  潮州藍屋畬族村位于饒洋鎮(zhèn)東南部,是潮州饒平縣唯一一個少數民族村寨。近日,陽光明媚,記者一行走進村寨,感受畬族特有的民族風情。

  走進藍屋畬族村,記者明顯感受到傳統(tǒng)與現代的碰撞與交融。水泥村道寬敞整潔,一排排小洋樓聳立兩旁,房前屋后草木蒼翠,池中碧水蕩漾,岸上鮮花嬌艷,一派風景如畫的新農村景象。而村中古老滄桑的藍氏宗祠、造型優(yōu)美的畬族土樓,還有點綴其間的畬族文化標識——鳳凰圖騰,則顯示出它與眾不同的民族風情。新農村建設與保護民族傳統(tǒng)文化在此相融相襯,相得益彰。

藍氏宗祠篤慶堂墻上印著鳳凰圖騰,是畬族特有的文化標識。
藍氏宗祠篤慶堂墻上印著鳳凰圖騰,是畬族特有的文化標識。

  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村中具有300多年歷史的藍氏宗祠——篤慶堂。

  篤慶堂始建于明朝,重建于1567年,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明代建筑風格的祠堂建筑。宗祠大門兩側墻體上,分別印著紅色圓形鳳凰圖騰,十分顯眼,這是畬族特有的文化標識,體現了村民對祖先圖騰崇拜的傳承。

  走進宗祠,只見梁柱蒼古,令人感到莊嚴肅穆。祠堂正中上方一塊牌匾上,“篤慶堂”三個字蒼勁有力。兩側墻體張貼著一幅幅介紹畬族起源、歷史分布、語言、文學、宗教信仰、婚姻習俗等民族知識的宣傳畫。祠堂內擺設著幾塊老舊匾額,村黨支部原書記藍成群指著一塊匾額自豪地說,這“逸儒雅望”幾個字是清朝康熙皇帝親自題寫送給村中先賢的。

  篤慶堂見證了當地畬族祖先生活方式的變遷,也曾是村民們祭拜祖先、舉行民族活動的重要場所,不過如今,村中各種民俗活動主要在另一個宗祠——善慶堂舉行。而藍屋畬族村現今最能展現畬族風情的建筑就是具有200多年歷史的畬族土樓——泰華樓,以及位于樓內的宗祠——善慶堂。

村民向記者展示祖先留下來的匾額。
村民向記者展示祖先留下來的匾額。

  泰華樓始建于清嘉慶九年(1804年),雖歷經多年風雨侵襲,經修復后至今保存完好。與饒北山區(qū)常見的圓形土樓不同,泰華樓四角呈方形,屬四方抹角形二進圍屋,造型頗具特色。該樓占地面積3338平方米,樓內共分26開間,二、三層有走廊環(huán)繞通行。以往,逢傳統(tǒng)節(jié)慶日,居住在泰華樓的村民穿戴獨特的民族服飾,表演著畬族特色節(jié)目,載歌載舞,其樂融融?,F在,原先在泰華樓的村民大都搬到外面的小洋樓居住,泰華樓成了展示當地畬族風情的主要場所。

  泰華樓內埕有六角水井1口,大門內正面樓房即為藍氏祖祠——善慶堂。如今的善慶堂已成了展示畬族風土文物的展廳。走進善慶堂,只見屋子正中橫梁下,掛著寫著畬族“盤、藍、雷、鐘”四姓的旗幟,正中墻上掛著畬族始祖盤瓠的畫像,兩側各立穿戴畬族男女服飾的兩對模特,墻上張貼著介紹畬族起源和歷史的畫卷。畫卷前面的展柜里,則擺放著藍屋村各個歷史時期的生活、生產用品。整個展廳物品豐富多彩,充分展示了畬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屋前擺放的兩塊石板吸引了記者的眼光,石板上雕刻著畬族獨特的文化標識——鳳凰圖騰,其中一塊已略顯模糊。據村民介紹,這兩塊石板由于年代久遠,已不知道是哪個年代存留了下來。這個具600多年歷史的畬族村寨歷代村民,很好地傳承了自身獨特民族文化。

  團結一致打造特色村寨

  今天的潮州藍屋畬族村,村容村貌整潔優(yōu)美,畬族風情洋溢,成了遠近聞名的旅游風景區(qū)。村委會副主任藍廣西告訴記者,這得益于上級的扶持和優(yōu)惠政策,也得益于村民團結一致建設特色村寨的良好氛圍。

  泰華樓曾是村民主要居住地,也是村里畬族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但是近10年來,隨著居住在樓內的村民逐漸搬到外面小洋樓居住,泰華樓也面臨著人去樓空、失修荒廢的危險,特別是2006年泰華樓在臺風“碧利斯”中被摧垮幾間房屋。為此,村民們積極呼吁,想方設法保護好祖宗留下來的這一文化遺產,得到了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澳門同胞的大力支持,捐資40萬元對倒塌房屋進行修繕。

  在村民的積極申請下,2012年泰華樓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自2012年起,泰華樓再次啟動修復工程,工程至去年底才完工,這個雄偉壯麗的特色土樓終于完整地展現在游客面前。

  “土樓修復工程十分繁雜,由于樓內無法使用大型機械,我們就用肩挑手提,先清理散落的泥土舊木,再搭建房屋構件,堅持了四五年,使各樓層都得到修繕?!彼{成群說。他指著三樓圍層的木制屏風說:“這一排屏風有10多處已損壞丟失,如今也得到完整修復,而且色澤和雕刻圖案與原來的一模一樣,整體上看起來十分協(xié)調美觀?!?/p>

  在修復泰華樓的同時,該村對泰華樓四周環(huán)境進行整治美化,樓內正中三間樓房鋪設為畬族風情特色展廳,樓前鋪設水泥大埕,設立籃球場、花圃、噴水地、觀光石,樓后山上建設文化公園、山水長廊、民族大舞臺,如今這些工程已基本完工,成了周圍居民和游客前來觀光和休閑娛樂的好場所。

  與此同時,該村開展了村容村貌大整治行動。他們對村道進行拓寬美化,鋪設水泥路面,清理排水溝,兩邊進行綠化;對村中池塘進行清淤凈化,增設圍欄,四周鋪設水泥埕地;對村中邊角地和衛(wèi)生死角進行清理整治,清除雜草和垃圾,設立垃圾集中收集點,建立起生活垃圾清理長效機制,使整個村莊長年保持整潔優(yōu)美的環(huán)境。

古老的石板上雕刻著鳳凰圖騰,是畬族傳統(tǒng)文化的見證。
古老的石板上雕刻著鳳凰圖騰,是畬族傳統(tǒng)文化的見證。

  “我們村里男女老少都十分支持特色村寨建設,主動參與做好每一項工作,像村里的垃圾集中收集點,就是村民捐款2萬多元建成的?!贝迕袼{文學告訴記者。

  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4年至2016年,藍屋畬族村投入村莊整治建設的資金就達230多萬元。經過積極整治建設,一個環(huán)境優(yōu)美、畬族風情洋溢的特色村寨猶如換上新裝般呈現在世人眼前。

  齊心協(xié)力唱響“民族風”

  村民身穿畬族服飾,唱著畬族山歌,跳起畬族舞蹈……隨著歲月的變遷,這樣的場景一度在藍屋畬族村消失。而近年來,隨著特色村寨的打造,村民民族情懷的釋放,畬族服飾、畬族山歌、少數民族舞蹈等民族傳統(tǒng)風俗又重回村民的生活中。

  為保護和傳承畬族傳統(tǒng)風俗,村“兩委”為村民重新購置了畬族服飾,并請會唱畬族山歌、跳民族舞蹈的村民教導其他村民。逢重大節(jié)慶日或重要客人到來,身穿民族服飾的村民就在泰華樓里唱響畬族山歌,跳起民族舞蹈,演繹別具風格的“民族風”。

  打陀螺,這項頗具少數民族特色的運動,是近10年來藍屋畬族村著力推廣的民族特色運動。自1994年村里成立打陀螺隊伍參加廣東省首屆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以來,打陀螺成了村民們最喜愛的集體運動。至今每一屆廣東省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舉行,藍屋畬族村都組成了打陀螺隊參賽,2006年還獲得了團體銅獎。目前村里的打陀螺隊有隊員10多名,逢節(jié)假日或有空閑的時間,他們就集中在泰華樓前訓練。泰華樓內唱山歌,泰華樓前打陀螺,成了村民集體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大舞臺。

  保護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不僅僅在“表演項目”上,近年來,藍屋畬族村在族譜修編、畬語保護與傳承、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承、特色民族小吃制作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吃糍粑和腌制品是藍屋畬族村民的傳統(tǒng)飲食習慣,如今這一習俗也被很好地傳承下來,逢年過節(jié),不少村民就會自發(fā)制作這些具有獨特風味的食品,供大家品嘗。

  “民族傳統(tǒng)文化體現在多個方面,作為畬族子孫,我們一定要把它們保護好、傳承好?!彼{成群說。他說,全體村民在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上觀念是一致的,大家都積極主動做好每一項工作。村里的特色展廳展出的大量風土文物,都是村民主動將家里的藏品捐獻出來的,它體現村民自覺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

  藍廣西告訴記者,2015年,藍屋畬族村請了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的專家對村里2015至2030年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進行總體規(guī)劃。接下來,條件允許的話,將引進旅游公司加強對村寨的建設和推介,希望藍屋畬族村這股“民族風”能唱得更響、吹得更遠。

  文/本報記者 詹樹鴻 圖/本報記者 黃春生

【責任編輯:丁海平】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