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僑鄉(xiāng)傳真

泉州中小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科教創(chuàng)新 玩的就是融合

2017年06月23日 15:13   來源:東南網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泉州師院附小學生赴花博園學習,助力“班班開展花卉養(yǎng)護”實踐工程。
泉州師院附小學生赴花博園學習,助力“班班開展花卉養(yǎng)護”實踐工程。

  東南網6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 海峽教育報記者 楊金城 文/圖)在前不久剛剛落幕的第32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上,泉州代表隊滿載而歸。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金牌總數和獎牌總數位列全省第一,這已是泉州第三次獲得全省“雙第一”。

  在全國機器人競賽中,泉州市亦成績斐然。2012—2016年的5屆全國賽中,28支參賽的隊伍全部獲獎,所獲金牌數量占全省金牌總數一半以上的屆數有3次。

  泉州市在中小學科學教育及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方面有哪些獨到之處?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科普與創(chuàng)新的融合

  駕駛員在機動車發(fā)動前吹一下酒精測試儀,如果超標,機動車就無法啟動——《基于微波傳感技術的防酒駕控制系統》,是泉州師范學院附屬小學張家琨同學的參賽項目,其新穎的創(chuàng)意,獲得一眾評委專家的高度肯定,榮獲一等獎并順利晉級全國賽。

  “這個創(chuàng)新項目來源于生活,卻橫跨微波傳感、機械控制、傳導等多項技術領域,亮點突出?!敝笇Ю蠋熇钪局艺f。

  此次比賽,泉州師院附小榮獲3個一等獎、2個二等獎、1個優(yōu)秀創(chuàng)意獎。這樣的佳績并不讓人感到意外,校長黃志強告訴記者,他們連續(xù)多年探索“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青少年科技啟蒙教育模式,以期在科學教學與科普活動的互動交融,在普及與創(chuàng)新間尋求一個有機的平衡點。

  泉州師院附小一側的科學樓,是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這個四層的樓里,分布有聲光電結合的科技館,栩栩如生的標本館,啟智益智的實驗室,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室,連樓頂也變成了生機盎然的生物園。這里不僅成為附小學子科普教育的基地,更成為孩子們放飛創(chuàng)新夢想的家園。

  “我們開展科創(chuàng)活動的同時,十分重視學科間的互動融合?!秉S志強介紹說,學校構建了大體系科普教育,以科學課教學為圓心,科學教研、科普活動為半徑,把創(chuàng)新和實踐融合,把創(chuàng)新課堂搬到大自然。開設《插上科學的翅膀》校本課程教育,設置了包括校園植物辨認、泉州古樹生存狀況考察、佛手瓜黏液的探究等有地方特色的認知和探究的課程;創(chuàng)辦“小精靈創(chuàng)意啟迪社團”“新起航電子拼裝社團”“探索者探究社團”等社團,培養(yǎng)學生興趣,提高動手實踐能力。

  學校每年的科技節(jié),都是很多學科教研組一起策劃??茖W組與語文教研組開展科普報告會,與美術教研組聯合開展科幻畫制作、圖片展等互動性強的科技活動。充分調動各種資源開展諸如青少年自救、電學、“拍鳥”、小論文等專題活動,涉及生理衛(wèi)生、攝影技術、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不斷拓展師生的視野。

  2013年,泉州師院附小榮獲“全國十佳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學?!薄叭珖芽萍冀逃齽?chuàng)新學校創(chuàng)新之星”稱號,成為我省小學組最早同時獲得這兩項榮譽的學校。近6年來,榮獲全國、省、市創(chuàng)新大賽一、二、三等獎近200人次,為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提供廣闊的空間。

  創(chuàng)新與人文的融合

  《遠程控制的護理型洗發(fā)機器人》,設計初衷是關懷空巢老人;《可編程的人機互動木偶》,設計靈感來自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思考;《多功能多驅動健身助行車》是為了方便行動不便病人移動、康復……這些極具人文關懷的科技創(chuàng)新項目,都是出自泉州七中學子之手。

  以“落葉不掃”刷屏朋友圈的泉州七中,文化底蘊深厚。這所校園不僅有“紅葉無聲繞芳樹”“葉落肩頭混不覺”的詩意,更有異想天開、別出心裁的創(chuàng)意。

  泉州七中校長陳龍斌認為,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有人文精神。堅持科學與人文并重,使學生兼具人文底蘊、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泉州七中秉持的理念。

  泉州七中每年舉辦校園歌手賽、合唱節(jié)、書畫比賽等各類文藝活動,常年邀請NBA球星、著名音樂家、交響樂團到校交流表演,邀請各界校友回校舉辦沙龍講壇等。開放濃厚的藝術氛圍,熏陶著每一位七中學子,七中的話劇團甚至能全幕排演話劇《雷雨》,這在全國中學中都不多見。

  陳思堯就是一個藝術愛好者,在2014年北京舉行的第2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中,14歲的陳思堯制作的《可編程的人機互動木偶》項目,巧妙地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結合,征服了眾多觀眾,最終獲得大賽一等獎,同時還獲得高士其科普獎。

  近年來,泉州七中一直努力構建“做中學”的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堅持學生親身參與到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中,體驗挑戰(zhàn)困難、獲得成功的快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成就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注重過程性控制和任務驅動,以“做中學”的理念和態(tài)度,積極創(chuàng)設課程所需的豐富的有活力的軟硬件資源。早在2002年,泉州七中就成立了泉州市首家省級機器人工作室,2008年成立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心,將問題驅動、教師引動、多元互動、學生主動“四動”教學法用于教學實踐,以課堂“探究學習”為抓手,滲透科學方法,聚焦社會問題,培育激發(fā)創(chuàng)新來源,進而通過動手實踐,邊做邊學習,逐步生成創(chuàng)新成果。

  近年,泉州七中大批學生參加競賽獲300余項獎勵,五度走向國際賽場,獲兩金一銅,學校多次接受來自世界各地專家、訪團觀摩。近五年有50余項發(fā)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授權,部分項目投入生產應用。

  “我們一直把培養(yǎng)中小學創(chuàng)新人才作為教育創(chuàng)新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通過各種途徑著力培養(yǎng)青少年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比菔薪逃指本珠L徐昌裕表示,為了解決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高原反應”,泉州市還發(fā)揮基地校的帶動作用,通過教學聯盟,帶動全市中小學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水平。從2016年實施教學聯盟一體化模式,泉州市重點學科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綜合成績在全省首次位列第一。

【責任編輯:韓輝】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