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有位“正月阿婆”連續(xù)十余年匿名捐款

原題:溫州有位“正月阿婆”連續(xù)十余年匿名捐款 生活中的她卻這般節(jié)儉
溫州網訊 有位阿婆,今年已83歲高齡。她每年都會向鹿城區(qū)慈善總會捐愛心款,每次5000元至8000元,已連續(xù)捐十余年。因為每次都是春節(jié)過后來捐,且從未留下姓名,因此,鹿城區(qū)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親切地稱呼她為“正月阿婆”。
十余年來,她每年春節(jié)過后匿名捐款
今年春節(jié)剛過,鹿城區(qū)慈善總會又迎來了一個熟悉的身影——一位耄耋之年的阿婆。鹿城區(qū)慈善總會財務室的葉敏(化名)描述老人:個頭嬌小,身材清瘦,灰白短發(fā),穿著樸素,說溫州話。
“阿婆剛開始每年捐5000元,后來幾年慢慢地增加到7000元、8000元。十幾年了,年年春節(jié)過后都會來捐錢?!比~敏說。
“我們會為每位捐款者準備‘愛心捐贈證書’,證書上注明捐贈者名字和捐款數額,但這位阿婆一直不愿透露姓名和聯系方式,她從沒收過‘愛心捐贈證書’?!比~敏說:“我們問她叫什么名字,她總是笑笑說,我的名字不要緊。因此,我們就為她取了一個昵稱‘正月阿婆’。”
丈夫過世,她接過了慈善接力棒
“‘正月阿婆’每年過來捐錢時,穿得都十分樸素。幾乎年年都是黑色鞋子和棉外套,手里提著一個小布袋?!比~敏說,每次阿婆到財務室后,都會從小布袋里摸出一個塑料袋,再從里面拿出幾千元現金交給她,告訴她這些錢給鹿城區(qū)慈善總會做善事。
經過多年了解,葉敏從阿婆的只言片語中才慢慢得知,阿婆的丈夫生前是鹿城區(qū)慈善總會的會員,一直堅持做慈善。十幾年前丈夫去世,臨終前曾交代她,慈善的事要堅持做下去。此后,每年春節(jié)過后,鹿城區(qū)慈善總會都會出現“正月阿婆”的身影。
有了這個細節(jié),葉敏通過查閱賬本發(fā)現,阿婆的丈夫曾不定期地向鹿城區(qū)慈善總會捐過數千元善款。另外,阿婆的大兒媳婦也是鹿城區(qū)慈善總會的會員,如今還資助著3名泰順山區(qū)的貧困學生。
“真是非常有善心的一家人?!比~敏說,“正月阿婆”一家人的善行,讓他深受感動。
捐款數萬元,她出行卻舍不得打的
10月25日,記者聯系上“正月阿婆”的大兒媳婦巧瓊(化名)。
巧瓊說,婆婆今年83歲,身體健康,年輕時是絲綢廠的紡織女工。2006年,公公去世后,婆婆便遵照公公遺言,每年將晚輩孝順她的錢和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捐給鹿城區(qū)慈善總會。
“正月阿婆”有兩個兒子,每年過年都會給阿婆紅包,阿婆都會存起來,春節(jié)過后再拿出來捐款。除了捐給鹿城區(qū)慈善總會外,她還經常會給其他慈善項目捐款,比如公益伏茶點。
十余年來,“正月阿婆”捐款累計已達數萬元,但她平日里生活卻十分節(jié)儉。
巧瓊說,婆婆很少買新衣服,晚輩有時給她買新衣服,都會被念叨。公公在世時,老兩口,每天早上從市區(qū)水心到松臺廣場晨練,從來不舍得坐出租車。老人說,這樣一個月能省下好幾百塊錢,這筆錢可以幫助別人?,F在婆婆還是如此,近點的地方就步行,遠點的坐公交。
當記者提出想采訪一下阿婆時,巧瓊婉拒了記者這一要求。她說,婆婆雖然積極行善,但平日為人低調,總是教導晚輩:“社會上行善的大有人在,我們做的這點算不上什么。”
對低調行善的“正月阿婆”,無需刨根問底。正是她與其他“蘭小草”的默默堅守,自覺行善,繪就了大愛溫州的底色。
記者:戴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