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僑鄉(xiāng)傳真

莆仙方言歌謠:古韻鄉(xiāng)愁今唱響

2017年12月14日 10:33   來源:福建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游洋山歌隊在排練《梁山伯與祝英臺十送》。游曉璐 攝
游洋山歌隊在排練《梁山伯與祝英臺十送》。游曉璐 攝

  原標題:莆仙方言歌謠:古韻鄉(xiāng)愁今唱響

  莆田文化底蘊深厚,密集的人群和古老的民情民俗以及獨特的地方方言,培育出特色鮮明的民間文藝。孕育于興化本土的莆田民間歌謠,親切淳樸、流暢和諧,句句都彌漫著山川靈氣,字字都散發(fā)著泥土的芬芳。詼諧生動的俚語、粗獷熱情的山歌、朗朗上口的民謠等都帶著濃郁的地方特色,獨特的鄉(xiāng)音鄉(xiāng)韻融入莆仙民俗文化血脈里,成為獨具韻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謠是看不見的文化,也屬于原生態(tài)的“瀕危文化”,多位民俗專家提出,莆田方言歌謠保護工作應和保護莆仙戲列為同等重要的位置。為了讓民間歌謠重新走近人們的生活,讓打著鮮活烙印的鄉(xiāng)土文化源遠流長,莆仙方言歌謠該怎樣唱聊以慰鄉(xiāng)愁?

  鄉(xiāng)音 有聲記憶老而彌篤

  憶鄉(xiāng)愁,贊故鄉(xiāng),展群藝。11月21日,莆田市第一屆民間歌謠比賽唱響,由縣區(qū)選拔出來的17個代表隊分為傳統組和現代組,唱起嘹亮的山歌《三十六送》《十杯勸酒》《梁山伯與祝英臺》,朗朗上口的俚歌《媽祖花》《三月廿三拜媽祖》《為有水鄉(xiāng)清如許》,展現漁民生活的漁歌《海謠》,邊搖邊唱的搖錢樹《看戲》……熟悉的鄉(xiāng)音腔調在民謠切磋的舞臺上煥發(fā)新生。民間歌謠第一次在正式舞臺上集中展現,喚起了市民們久違的記憶,賽事在莆田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常太山歌-俚歌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傅碧霞在表演山歌《十月景長工詩》。蔡銥婧 攝
常太山歌-俚歌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傅碧霞在表演山歌《十月景長工詩》。蔡銥婧 攝

  莆仙民間歌謠是莆仙地區(qū)山歌、俚歌、海歌、童謠的統稱。它以方言演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是莆田市獨具韻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案鶕热?、旋律和韻味不同,分傳統和現代兩個組別,傳統組別唱法唱腔各異,但強調歌謠的原生態(tài)屬性;現代組別則是在保留民間歌謠原韻味、原旋律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chuàng)編,使曲調和歌詞更動聽、更豐富,使歌謠演唱更具舞臺美感。”莆田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宋國平說,他從半年前就開始籌劃首屆民間歌謠比賽,并帶領專家到各個縣區(qū)指導排練,糾偏提升。

  “送君送到萩蘆溪,看見青蛙攬‘水雞’。奴手‘葉葉’叫君看,好像昨晚咱兩個?!庇扇~笛演奏者鄭孔雄和搭檔戴素紅、池青標表演的山歌《三十六送》節(jié)選在嘹亮悠揚的葉笛聲伴奏下,唱出一位年輕的妻子送新婚的丈夫去莆田城里求學,沿途觸景生情的戀戀不舍之情,憑借著情真意切的內容和嫻熟的曲樂搭配,他們的演出獲得第一名。

  作為莆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莊邊山歌”的代表性傳承人,鄭孔雄的一片葉笛吹響了湮沒數十年的莊邊山歌。珍藏了近40年的山歌手抄本都已經磨損發(fā)黃,里面收錄了《梁祝》《手巾詩》《單子詩》等數十首山歌。曾任莊邊村支書的胡金開還清晰地記得山歌在村里口口傳唱的場景:“秋收時,村民為了做竹紙,要上山砍柴、挑竹子,為了娛樂,農閑時就用方言唱山歌,唱的多是《梁?!贰睹辖薹颉贰蛾惾迥铩芬活惖那?,老一輩人都會唱,小時候的我看多了也學會了。”為了把珍貴的山歌傳承下去,今年6月,由莆田退休教師范金偉等人歷經三年時間,搜集、編輯的《興化古邑山歌》在莆田出版,其中收錄了60余首山歌,《三十六送》作為古邑山歌代表作,是山民傳唱度最高的曲目。

  古邑,即指包括鐘山、游洋、石蒼、大洋、新縣等在內的古興化縣山區(qū)。游洋山歌從古時流傳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過去,人們上學機會不多,山歌給了大家最初的教化。男女山歌手挑著扁擔,一唱一和。來自游洋鎮(zhèn)興山村、河星村、游洋村的村民劉明煙、徐愛茶、謝新位一起唱響的游洋山歌《梁山伯與祝英臺十送》,歌聲質樸、悠揚,帶著一種鄉(xiāng)野間的開闊之氣展現在舞臺上,余音繞梁?!坝窝笊礁栌兄性乓舻奈兜?,曲子很美很動聽,作為中原俚歌代表,游洋山歌保留了傳統的四個音、四個調的特點,是中原文化的活化石。”仙游縣文化館前館長陳榮振介紹說。

  從民間而來又回民間去的方言歌謠,再現了莆仙大地廣袤的生活場景,也是有聲記憶鐫刻在一方水土的百姓心里的一抹鄉(xiāng)愁。鄉(xiāng)音不改,歌者鬢毛衰亦樂呵呵。

  鄉(xiāng)韻 曲調有情源遠流長

  史載最早傳入莆仙的中原歌謠,見乾隆《莆田縣志》卷一:黃巢克建州,軍中謠曰:“逢儒則辱,師必復。”黃巢入莆時遂保護儒老師黃璞等居處。

  由莆田文史專家林成彬編寫的《中國民間歌謠集成·莆田市分卷》里把莆田方言歌謠按照內容分為勞動歌謠、時政歌謠、儀式歌謠、愛情歌謠、生活歌謠、歷史歌謠、兒童歌謠等幾大類。林成彬介紹:“用莆仙方言和莆仙曲調演唱,有山歌調、俚歌調、戲曲調、十音八樂調等,句式有三言體、五言體、七言體等,形式上對仗工整、押韻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和傳唱?!?/p>

  莆仙俚歌俗稱“咚鼓”“乞食詩”,是一種流行于莆仙語區(qū),盲人流浪乞食時的曲藝說唱形式。它形式活潑,節(jié)奏抑揚頓挫,鄉(xiāng)土氣息濃烈,其言說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極具藝術感染力,為群眾喜聞樂見。在舊社會,人們文化生活貧乏,莆仙城鄉(xiāng)民眾經常會花上幾個銅板,雇請流浪的盲人唱上一段以娛樂。

 鄭孔雄、戴素紅、池清標在演唱莊邊山歌《三十六送》。 蔡銥婧 攝
鄭孔雄、戴素紅、池清標在演唱莊邊山歌《三十六送》。 蔡銥婧 攝

  莆仙俚歌與莆仙山歌產生與流行的地點不同,前者在平原,后者在山區(qū)。莆田民間文史專家程德魯說:“隨著后期發(fā)展,俚歌和山歌詞可通用,但是調卻各異,伴奏、唱法亦有區(qū)別,莆仙俚歌和山歌,它們是連理枝、并蒂花?!?/p>

  未聞曲調先有情。為了參加這次莆田市首屆民歌大賽,山歌-俚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48歲的傅碧霞專門為唱了幾十年都沒有曲譜的山歌《十二月景長工詩》譜上曲子,以便完成二胡演唱?!白孕∥揖透馄?、媽媽唱民謠,當時沒有簡譜,都是憑著記憶記住這些民謠的韻味?!?/p>

  莆田市方言研究會顧問林春明說:“方言歌謠,唱的是歌,沒有唱的是謠。小孩牙牙學語就是從唱童謠開始,慢慢長大了就懂得歌謠里的意思。民謠包含了很多民間傳統文化,蘊藏著廣袤的生活場景、豐富的哲理知識、可供鑒賞的文學內涵等,可以說是俗中有雅,大俗大雅?!?/p>

  “搖籃搖擺擺,福州行上海。上??礋o戲,狗屎涂一鼻?!碑斈杲哐年愇镍P吟誦起他學會的第一首童謠《搖籃搖擺擺》時,恍惚回到童稚,無論他離開家多遠,只要開口念起他喜愛的童謠,故鄉(xiāng)又回到了心里。從1969年到1989年,上山下鄉(xiāng)離開莆田20余載,為了緩解自己的思鄉(xiāng)情,他便開始找尋和家鄉(xiāng)有關的痕跡,憑記憶吟誦方言民謠。

  陳文鳳說:“當時除了八個樣板戲之外沒有別的娛樂活動,工余就愛念方言民謠,很多家鄉(xiāng)的工友聚在一起,我起頭念,然后大家跟著一起來。”這習慣一堅持便是20年?;氐郊亦l(xiāng)后,陳老花更多時間精力收集方言民謠,一旦發(fā)現自己沒聽過的,馬上記錄下來,如今他已經收集了包括《老夫撐船兒做戲》《拖礱咿彎》《先生與弟子》以及自己創(chuàng)作的《草人仔》《草猴謠》在內的140余首方言歌謠,并寫了數十篇民謠賞析文章,時常見諸報端。方言民謠伴隨著熱愛它的傳唱者,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步入新的發(fā)展期。

  鄉(xiāng)脈 保護瀕危傳承基因

  由于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大部分方言歌謠失去了滋養(yǎng)、繁榮的基礎,隨著老一代民間歌手的衰老和謝世,傳承出現斷裂,方言歌謠也陷入瀕危境地。“農村40~50歲的村民還會唱,城市里基本聽不到方言歌謠了,甚至講方言的人都越來越少了?!绷殖杀驌鷳n道。

  即使爺爺陳文鳳收集了100多首民間歌謠,他的孫子卻連方言都不會講,面對民謠瀕危的現狀,陳文鳳說:“我寫民謠注解和賞析文主要是為了讓年輕人更多地了解民謠背后的含義和樂趣,比如閃電用方言講,為什么是‘羅謝氏’,讓大家知道這都是有出處和典故的,也是很有趣的?!标愇镍P老人的一片赤誠也得到呼應,經過莆田籍民間音樂人方光輝重新編曲后,融合八角琴、洞簫、尺八、吉他、鼓等中西樂器,用莆仙方言吟唱出經典的鄉(xiāng)土音樂《請神上堂》《杜甫窯》《春社謠》《海謠》等,獲得國內外音樂人的肯定,由陳文鳳創(chuàng)作的民謠《草人仔》也被重新創(chuàng)作演唱。

  “舉辦第一屆民間歌謠比賽是為了深入地挖掘和展示莆仙民間歌謠的音樂元素和文化內涵,更好地傳承保護和發(fā)展莆仙傳統文化,為民間歌謠演唱者搭建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彼螄奖硎?,市群眾藝術館將持續(xù)開展對民間歌謠的整理記錄工作,通過拍攝視頻、出版書籍,在新媒體上不斷普及、傳播,一屆接一屆地舉辦比賽,傳承保護并不斷引領民間歌謠的發(fā)展。

  尋脈絡、集成檔、搭平臺,保護和傳承莆田民謠已經被提上日程,民間文史專家也將集結力量致力保護瀕危?!鞍选住幕瘋鞒泻?,對保護本土傳統文化基因至關重要,目前我們正在收集民間各方面資料,籌備出版《莆仙方言民謠》一書?!苯衲?3歲的林春明始終奔忙在保護傳統文化的路上。

  同時,莆田市政協文史委正積極籌備立項出版《莆仙方言大詞典》。莆田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人文素質教學部主任黃國誠向記者闡述:“方言保護工程是國家語委關于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的一個大工程,是對原有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的進一步擴充、整合。出版《莆仙方言大詞典》,作為一個文獻基礎能夠豐富有聲數據庫,將為進一步實現多媒體手段展示莆仙方言奠定重要基石?!?/p>

【責任編輯:于淇】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