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非遺曲藝周落幕 探索文化傳承與傳播新道路
聚焦全國非遺曲藝周 全國非遺曲藝周今日落幕 曲藝盛會探索傳承新路
本報訊(記者 張帆)全國非遺曲藝周今日(14日)在津閉幕。連日來,來自全國的曲藝類非遺傳承人們進劇場、下基層,讓津城觀眾近距離體驗到了平日難得一見的曲種曲調,也為傳承人們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展示機會。
“曲藝之花”津城盛放
曲藝周期間,36支非遺曲藝小分隊分赴全市各區(qū)開展演出活動,其中既有相聲、京韻大鼓、數(shù)來寶等觀眾耳熟能詳?shù)那N,也有平時難得一見的紹興攤簧、離石彈唱、青海越弦、傣族章哈表演唱、鳳陽花鼓等珍貴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駐場演出作為本次非遺曲藝周的重頭戲之一,在5天的時間里分別于河西文化中心劇場和群星劇院每天舉辦兩場演出,讓觀眾大飽耳福。
在東麗區(qū)華明文化活動中心,一曲幽婉醇厚的西河大鼓《游湖借傘》拉開了曲藝演出的序幕。隨后,東北大鼓《京旗出關》、烏力格爾《楚虢相爭》、復州東北大鼓《昭君出塞》等節(jié)目依次上演。西河大鼓演員張另娣告訴記者,她每年下基層演出超過百場,這次能夠在曲藝重鎮(zhèn)天津演出,讓她頗有“他鄉(xiāng)遇知音”的感覺,“曲藝周為曲藝演員和觀眾搭建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能夠讓更多觀眾了解曲藝、喜愛上曲藝,這有利于曲藝的傳承和傳播?!?/p>
河西文化中心劇場每晚的曲藝周駐場演出幾乎場場爆滿,即便是大雨也無法阻擋觀眾的熱情,一位家住附近社區(qū)的觀眾王先生告訴記者,以前覺得曲藝節(jié)目除了相聲都有些晦澀難懂,“這次在演出中聽到了北京評書、數(shù)來寶,還有龍舟說唱、木魚歌等一些南方曲藝節(jié)目,感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睋?jù)了解,駐場演出的除了天津觀眾較為熟悉的京東大鼓、京韻大鼓、相聲等曲藝表演形式外,廣東的龍舟說唱、潮州的歌冊、木魚歌,浙江的獨角戲,貴州的布依族八音坐唱,青海的西寧賢孝、青海越弦、新疆曲子等也都一展風采,受到了觀眾的歡迎。此外,駐場演出還安排了專家進行現(xiàn)場點評,更加體現(xiàn)出專業(yè)性與學術性,為曲藝類非遺項目的傳承發(fā)展提供學術保障。
探索傳承發(fā)展新模式
本次全國非遺曲藝周的舉辦,除了展示127個曲藝類非遺項目傳承發(fā)展的現(xiàn)狀,也對曲藝類非遺項目未來傳承發(fā)展之路進行了新的探索。
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亮相了本次全國非遺曲藝周的開幕式演出,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非遺曲藝周把全國的曲藝類非遺項目都集中在一起進行展示,這是一次非常好也是非常難得的嘗試。曲藝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像評書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其他一些曲種也已經(jīng)存在了二三百年,所有曲藝種類都不應該被遺失、被遺忘。我們都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文藝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把藝術傳承下去,讓我們的曲藝在戲曲百花園里越開越絢麗?!眲⑻m芳說,非遺傳承激勵了老藝術家們老有所為,將自己的藝術全部奉獻出來傳給后人。她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遺傳承的工作中來,“還是拿評書來說,據(jù)我了解,西藏和內蒙古都有說書人,什么時候評書和其他曲藝形式能夠和京劇一樣形成體系,我們能夠培養(yǎng)出更多的‘雙打演員’。我希望曲藝演員能團結起來,互相切磋技藝,讓曲藝更好地傳下去?!?/p>
天津市非遺保護協(xié)會會長李治邦認為,隨著“非遺”不斷深入人心、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弘揚,曲藝的非遺傳承也將是未來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政府重視,名家傳授,資金落實,學習踴躍,這幾個環(huán)節(jié)是不能缺少的。天津相聲的傳承就是靠著小劇場的團隊以老帶新,有步驟、有目標、有方法的傳承。那么其他的非遺類曲藝項目要傳承下去,必須要有落實的方法,要為傳承搭一座活動舞臺。相信,解決傳承問題的拐點是有的,是需要所有人努力的。要讓非遺傳承人學會真本領,適應新市場,真是不能把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東西在我們這一代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