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僑鄉(xiāng)傳真

“拳拳”癡心來“造龍” 這位佛山老人有點“?!?

2018年07月05日 10:47   來源:廣州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何東成在示范改良后的龍虱該怎么玩。
何東成在示范改良后的龍虱該怎么玩。

  他與香云紗結緣成“洪拳高手” 還打造龍虱3.0版本

  “拳拳”癡心來“造龍”

  這位老人有點“?!?/strong>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名潤、曾毅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龍成通

何東成打洪拳已有50年。
何東成打洪拳已有50年。

  提起順德香云紗,你會想起什么?一種難得一見的金貴絲織品,抑或是“國寶級”的“非遺”?今年65歲勒流黃連社區(qū)居民何東成因香云紗而結緣洪拳和龍虱(龍舟的一種),并將國家級“非遺”香云紗周邊的兩項傳統(tǒng)技藝,以全新“面貌”展現(xiàn)在大家的眼前。

  何東成的“傳承創(chuàng)新”,一項是和徒弟一起將改良后的洪拳操成為小學生的“廣播體操”,讓廣大學生在課間鍛煉中萌生對傳統(tǒng)武術的興趣;另外一項,是讓曾用作盛放染料的龍虱“搖身一變”,成為“迷你龍舟”,更適合現(xiàn)代人的日常鍛煉。打拳與“造龍”,動靜之間,讓我們看看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如何將兩項傳統(tǒng)技藝進行全新演繹。

  打拳宜“動”

  結緣洪拳: 習練50年 已成其生活一部分

  眼前的這位老人,精瘦但不羸弱,他叫何東成,今年65歲。五十年如一日堅持打洪拳,讓他練就了對武術的敬畏以及精益求精。在何東成的演繹下,龍、虎、獅、豹、蛇、鶴、象、馬、猴的象形與特性與傳統(tǒng)武術技法相結合,栩栩如生。據(jù)他介紹,拳械套路多而雜,洪拳講求硬橋硬馬,身正步穩(wěn),下盤沉實。今年,洪拳成功入選廣東省級非遺項目。

  何東成說,洪拳和香云紗還有一段“古”。據(jù)他介紹,1949年前后,是順德黃連香云紗制造業(yè)最為鼎盛的時候,當時為了保護這種寶貴的絲織品,保護作坊的安全,幾乎每個男工人都會學洪拳。也是在那時候,十五六歲的何東成跟隨著工人接觸到了洪拳。

  為了學習更加正宗的洪拳,何東成決定向當?shù)刂暮槿瓗煾岛魏榘輲煂W藝。他坦言,洪拳一開始要從扎馬步、站樁等基本功練起,由于對基本功要求較高,入門練習往往很辛苦,有些人也因此半途而廢。

  由于對武術的癡迷,何東成始終沒有放棄洪拳的練習。在50多年的習武之路上,何東成早已把洪拳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習武永無止境,需要不斷學習。”他說,“活到老,練到老?!?/p>

  接力傳承: 輾轉陣地 三師徒義教接力60年

  “你一定要將洪拳發(fā)揚光大,不可以收錢,包括對學徒的鐵打治療也要免費?!睅煾负魏樵谂R終前的叮囑,何東成時刻謹記在心。而在此之前,他的師父已經(jīng)進行義教40多年,其言傳身教也給了何東成很大影響。

  2004年起,何東成接過義教的接力棒,開始招收學徒,利用工作之余義務教學。但是,習武的場地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困擾著他。2004年以前,他的家具廠還沒出租,他帶著一幫徒弟就在廠里練習,后來因為廠里空間有限,何東成又把他們帶到家里的天臺上練習。但好景不長,練武的吆喝聲影響到了鄰居,遭到投訴。后來,黃連居委會把一間舊祠堂借給何東成用作專門的練習場地。隨后,將黃連雪圃學校、老干學校開設為固定訓練場;而今年新開辟的“龍虱紀念館”又成了何東成傳習洪拳的新陣地。

  傳習洪拳,何東成一直秉持著義教理念,“無論是什么人,只要他過來學,我就照樣教?!彼f。就這樣,何東成教授了不計其數(shù)的學徒,卻始終分文未收。

  目前,跟隨何東成的固定學徒有十余名,多為十來歲的“后生仔”,他的孫子5歲就跟隨者他學習洪拳;每到暑假、寒假,何東成就成了“孩子王”,訓練場里總會揚起一陣陣歡聲笑語。洪拳傳承者蔡景盛也師從何東成,2007年,蔡景盛便把自家車庫用來做武館,成立第一家洪拳訓練基地,如今也一直在堅持辦暑期公益班。

  至此,三師徒對洪拳的義教接力已長達60年。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避免洪拳難度較大、不易推廣的缺點,讓該拳法得到小學生的喜愛,蔡景盛開始摸索簡化洪拳里的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編成洪拳操,教給學校的學生。據(jù)他介紹,這套洪拳操基本是由洪拳基本功組合而成,難度不大,小學生們可以輕易上手。“練習洪拳操可以提高學生對洪拳的興趣,這套洪拳操在大良街道中小學大課間特色活動的評選中獲得了特等獎。”蔡景盛說。

  現(xiàn)在,每天上午10時的課間操時間,在大良紅崗小學的操場上,1000多名學生一起打起洪拳操。近些年來,蔡景盛曾先后走進順德一中、紅崗小學,教授學生們打洪拳,同時也為洪拳進入今年的省級非遺做出了不少努力。蔡景盛說,“習武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師父們的指導和幫助我終生難忘,唯有盡最大的努力將洪拳發(fā)揚光大。”

  “造龍”宜“靜”

  執(zhí)著“造龍”: 改良龍虱 他有3.0版本

  “造龍”,是何東成的另一個愛好。閑暇時,何東成就坐在光線充足的龍虱紀念館門前,戴著一副黑框的老花鏡,一個人靜靜地制作龍虱。不少人對龍舟可能很熟悉,但說到“龍虱”可能有點摸不著頭腦,何東成解釋說,“通俗地講,龍虱就是單人龍舟、迷你龍舟?!?/p>

  今年,黃連龍虱紀念館正式開館,何東成任館長。走進這間約莫50平方米紀念館,館內擺放著十余只大大小小的龍虱以及堆放著制作龍虱所用的杉木和切割木頭的工具。

  最原始的龍虱是薯莨桶。據(jù)何東成介紹,薯莨桶是一種用來盛放“薯莨汁”——一種用以制作香云紗的特色植物汁液染料的木桶。這種木桶呈橢圓形,能容納一個人的大小,類似于“澡盆”,香云紗工人巧妙地把薯莨桶用作游龍競技之用,并且把磨茨茛桶起名為龍虱。據(jù)當?shù)乩弦惠吽f,龍虱名字的由來是因它像龍舟一樣用作游龍競技,而“虱”就指它的形體小。

  然而,隨著香云紗產(chǎn)業(yè)在黃連日益式微,龍虱競渡也就沒再出現(xiàn)過了。何東成曾聽老一輩說,約在70年前,名為“通天埠”的第一屆龍舟游龍競渡便在黃連舉行。這是龍虱第一次正式亮相于大眾面前。木匠出身的何東成一直對這種黃連獨有的龍虱念念不忘。2012年,他在沒有薯莨桶的情況下,嘗試自己動手做龍虱。在他眼里,昔日的龍虱形狀不美觀,看起來像“澡盆”,也不利于在水上競速,何東成就改良成類似龍舟模樣的龍虱2.0版本,長3.2米,最寬處只有0.4米,看上去像“迷你龍舟”,空間只能容納一個成年人或兩個小孩。

  然而,何東成并不滿足于此,為了達成龍虱競渡和日常鍛煉相結合的要求,由他獨創(chuàng)的龍虱3.0版本閃亮登場——無須用手劃槳,只需用腳蹬即可向前推進。何東成說,這一創(chuàng)新讓大家可以釋放雙手,在雙腳的一踩一蹬之間就可以體驗運動的樂趣,同時可以盡情欣賞河兩岸的優(yōu)美風光。

  然而,要想用腳駕馭龍虱不簡單。由于龍虱體形小,所以下水時需要很強的平衡力和穩(wěn)定性,更能鍛煉龍舟健兒的劃船能力?!耙话阆雱濤埵_到自如狀態(tài),此前需要下水練習兩三天,當然少不了經(jīng)歷多次的翻船。”何東成說。

  為了傳承這一傳統(tǒng)“龍虱競渡”,近年來,勒流鎮(zhèn)以及黃連社區(qū)多次舉辦類似的活動。何東成介紹,在黃連社區(qū)里,學習“龍虱競渡”的孩子就有近20人。

  傳統(tǒng)技藝的“動”“靜”之美

  “動如脫兔,靜如處子?!庇眠@句話來形容何東成一點也不為過?!皠印蹦艽蚝槿办o”能制“龍虱”,然而,何東成認為,動與靜并不割裂,動靜結合才能盡顯傳統(tǒng)技藝之美。

  在他看來,打洪拳看起來是體能訓練,但也考驗心力,需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非一股蠻力能成,這是常人難以發(fā)現(xiàn)的洪拳之“靜”;龍虱制作看起來是相對靜態(tài)的過程,但也需要通過實地操練、知道怎么制作才能讓操作者更好地保持平衡力和穩(wěn)定性,這離不開親身實踐,這是“動”。深諳動與靜的辯證關系,何東成在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上樂此不疲。

  傳統(tǒng)文化因創(chuàng)新而不斷煥發(fā)生機與活力。因香云紗而“活躍”起來的洪拳和龍虱,在新的環(huán)境下,經(jīng)過改良,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參與,有了更多“繼承者”。何東成希望,洪拳與龍虱能夠經(jīng)受得住歲月的洗禮,歷久彌新。

【責任編輯:陸春艷】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