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僑鄉(xiāng)傳真

2018佛山文博非遺展現(xiàn)新氣象 用文化遺產展現(xiàn)精彩

2019年01月11日 14:11   來源:佛山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黃湘詅向觀眾介紹“白云雙甲故鄉(xiāng)情——黃君璧黃湘詅父女作品聯(lián)展”。
黃湘詅向觀眾介紹“白云雙甲故鄉(xiāng)情——黃君璧黃湘詅父女作品聯(lián)展”。

  原標題 2018佛山文博非遺展現(xiàn)新氣象 用文化遺產展現(xiàn)佛山精彩

  文/圖佛山日報記者束維

  佛山是嶺南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豐厚的文化資源是佛山向世人展示的寶貴財富。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018年佛山文博、非遺可謂異彩紛呈,5月到6月有集佛山各大博物館之力量舉辦的“佛山市文化遺產宣傳月”,9月分別舉辦了“石灣是個美陶灣”上海巡展和黃君璧黃湘詅父女作品聯(lián)展,諸多精品展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佛山歷史。在“博物館之城”建設中,順德區(qū)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祖廟博物館和南海區(qū)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康有為博物館去年底對外開放,佛山各大博物館建設如火如荼。

  文博盛宴惠民生 非遺文化活起來

  2017年底,佛山吹響建設“博物館之城”的號角,計劃5年內全市博物館的數量增至100家,推進“博物館之城”建設是市、區(qū)博物館共同的目標。同時,佛山按“博物館之城”工作部署,狠抓國有及非國有博物館的優(yōu)化提升工作,推動全市博物館在國家博物館序列中前進升級,構建標準化、高質量的博物館服務體系。

  經過努力,佳訊傳來:順德區(qū)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佛山市祖廟博物館、南海區(qū)博物館被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為讓館藏文物、非遺文化“活”起來、更好地服務公眾,每年的“5·18”,佛山市、區(qū)級博物館都會結合“國際博物館日”和“文化遺產日”,舉辦“佛山市文化遺產宣傳月”系列活動。同時,由市博物館牽頭的佛山市博物館學會和“守望鄉(xiāng)愁·佛山文化遺產保護聯(lián)盟”,去年還舉辦了各類專題講座、精品展覽、非遺展演、博物館巡禮等活動,進一步整合全市文博、非遺資源,為市民獻上一場場文博盛宴:佛山市博物館舉辦了“新時代博物館的超級連接”論壇,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的“瓦器的創(chuàng)造——石灣生活器皿展”、“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2018佛山秋色賽會活動課程等活動,邀請更多的市民觸摸佛山文化肌理。

  經過多年耕耘,佛山市博物館已經有了“佛博坊”系列活動、“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佛山秋色賽會、“石灣是個美陶灣”和“佛山木版年畫”展覽、佛山歷史文化類圖片展等品牌活動。其中,“佛博坊”項目旨在弘揚和傳承地方歷史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內涵,使未成年人自覺接受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和人文氣息的熏陶。

  精品展走向省外,講好佛山故事

  在佛山,市、區(qū)級國辦博物館肩負著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雙重作用,舉辦多角度、多形式的文化活動是他們的立館特色。去年,佛山市博物館、黃君璧文化藝術協(xié)會共同主辦的“白云雙甲故鄉(xiāng)情——黃君璧黃湘詅父女作品聯(lián)展”,通過精品展,講述佛山故事,傳播佛山美譽。展覽的成功舉辦,不僅讓觀眾對黃君璧這樣一位享譽世界的佛山籍藝術大師有了深入全面的了解,更對當前佛山建設更具品質“文化導向型城市”有著重要意義。

  此外,佛山市博物館還組織開展“古琴欣賞會”“名家導賞”“少兒臨摹活動”等一系列宣教活動,并以部分展品為元素開發(fā)一批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

  石灣陶、木版年畫都是佛山市博物館研究的專項。去年9月,“石灣是個美陶灣”展覽走進上海歷史博物館,這是該展覽全國巡展第8個城市,展品中有49件二、三級文物,反映了石灣陶獨特技藝手法,展現(xiàn)了石灣陶有別于景德鎮(zhèn)瓷器所獨有的粗獷豪放、濃厚凝重的藝術風格。展覽2個月時間就已吸引觀眾超22萬人次。

  去年,“佛山木版年畫精品展”走進四川涼山、浙江省舟山、黑龍江雙鴨山、深圳等地后,吸引觀眾數量達10萬人次,展出多幅館藏木版年畫精品,并配套舉辦講座、宣教活動,所到之處受到廣泛關注。其中,在涼山展出的3個月里,共吸引5萬人次參觀;在雙鴨山展出,推動佛山和雙鴨山兩地在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在深圳“中國版畫博物館”的展出,將佛山木版年畫和現(xiàn)代版畫同時帶到中國版畫頂尖展館,向中國版畫界展示了佛山木版年畫的發(fā)展脈絡。

  以跨界思維挖掘非遺創(chuàng)造力

  去年4月,由佛山市文廣新局主辦,佛山市博物館、佛山非遺中心承辦的“非遺新時代·傳承人對話”系列活動,以佛山非遺傳承人、非遺工作者、專家學者、設計師、媒體等多方思想碰撞和對話的形式,進行跨界整合,每期活動從101個市級非遺項目中挑選1個或1個以上的項目作為對話主題,現(xiàn)已成功舉辦佛山彩扎、佛山傳統(tǒng)手工技藝、三水玉雕與龍舟制作、石灣陶與現(xiàn)代生活、佛山武術話今朝等5場活動。

  對此,佛山市文廣新局副局長應如軍認為,佛山非遺項目近四成是傳統(tǒng)工藝,如彩燈、獅頭、石灣陶等,承載著佛山傳統(tǒng)社會人文情感、價值觀念的技藝,無論是在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來,都與佛山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佛山文化與時俱進。

  去年,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公布了第三批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傳習所)名單,南海區(qū)九江儒林燈謎協(xié)會傳承基地等29個傳承基地和金箔鍛造技藝吳深龍傳習所入選,加上2014年和2016年公布的前兩批市級非遺傳承基地(傳習所),目前佛山市非遺傳承基地(傳習所)數量達到80個,其中傳習所有6個,涉及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曲藝等八大類別的非遺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在47份傳承基地申報表中有16個單位來自學校,由此可見,佛山各大中小學通過廣泛開展非遺課堂,將非遺文化融入到教學中。佛山非遺傳承人、佛山市鐵軍小學老師歐琦輝作為校園非遺活動的倡導者、組織者,她認為,非遺工藝的傳承首先要吃透傳統(tǒng),扎實學習技藝,繼承手藝也繼承手藝背后的文化,然后將傳統(tǒng)融入當下,“只有實實在在用于生活,才能有生命力”。

【責任編輯:于淇】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