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荷塘紗龍:海內外綿延不絕的鄉(xiāng)情紐帶
荷塘紗龍:綿延不絕的鄉(xiāng)情紐帶
舞起來燭光閃耀,上下翻滾,時明時暗,活靈活現,宛如一條不斷滾動的彩虹……近日,第二屆荷塘紗龍文化節(jié)在蓬江區(qū)荷塘鎮(zhèn)篁灣村舉行,全村超過1500位村民觀看表演。
記者在現場看到,舞龍人緊密舞動卻不慌亂,把龍的精、氣、神表演得淋漓盡致,舞動中的荷塘紗龍身型不斷變化,令觀眾目不暇接?!昂商良嘄埖奶攸c是一個‘活’字,將龍的精神和神韻完美地呈現出來。”荷塘紗龍協會黨支部書記李錦初說。
當晚的表演共分為四個部分,在近一個半小時的表演中,現場高潮迭起、熱鬧非凡。市民李傳喜十分興奮,“表演非常精彩,每次我們一家人都會來看,這是我們荷塘人的驕傲!”
據了解,荷塘紗龍是荷塘鎮(zhèn)篁灣村特有的傳統文化,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成為荷塘海內外鄉(xiāng)親認祖歸宗的文化紐帶。
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說到荷塘紗龍,江門人并不陌生,逢年過節(jié)或是大小盛事,總能看到它的影子。荷塘鎮(zhèn)早在宋代已有舞龍習俗,當時龍的制作非常簡單,農民舞龍的目的也只是用于天旱時祈雨。
到了明初,荷塘篁灣舉人李唐佐任四川候補縣官,對當地鄉(xiāng)民耍龍燈很感興趣,回鄉(xiāng)后以四川的龍燈作參考,發(fā)揮本地壯大的“游龍”形象優(yōu)勢,融合四川“彩龍”玲瓏活潑的特長,扎成“紗龍燈”。舞技則取四川“彩龍”的滾、纏、盤等款式演變,賦予紗龍矯健威武、花式靈活多變的特點,開創(chuàng)了荷塘紗龍的歷史,至今已有500多年。
20世紀20年代,在日本留學的鄉(xiāng)民李育穎提議,根據日本北能舞龍的習俗,將荷塘紗龍進行改進,龍身披薄紗,以紅、黃綢作鱗,紅、綠綢作裙,貼金繪彩,顯得高尚純潔,色彩瑰麗,玲瓏剔透,輕巧靈活。同時,創(chuàng)造一套高難度跳龍技術。為了提高紗龍晚上表演的效果,龍身內點燃防風、防滴的特制蠟燭,舞起來燭光閃耀。居高臨下觀看,大有“展翅欲凌三級浪,昂首直上九重天”之氣概。
荷塘紗龍,屢經改進,融合古今中外各種舞龍的長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yōu)勢。為了使紗龍舞得更加傳神,荷塘人從當地河涌縱橫、魚塘星羅棋布的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了“舞龍橋”的精彩表演。在魚塘中用竹搭一座長約三十米的木板橋,橋中間是個二三十平方米的平臺,橋的兩頭向兩岸傾斜。當紗龍矯健的身軀登橋表演時,橋上的龍和倒映在水中的龍相映成趣,呈現出“岸上龍出海,水中出火龍”的壯觀景象。
據歷史記載,荷塘紗龍在解放前就曾經多次赴港澳演出,近年來也曾多次參加省、市內的大型演出活動,屢獲佳評和金獎。每逢春節(jié)、元宵及各種神誕廟會、喜慶盛典,也總能看到荷塘紗龍的精彩表演。
需百人左右 才能舞起來
荷塘紗龍文化節(jié)是當地人最為期待的“節(jié)日”。11月8日晚,不少村民提前一個多小時來到演出現場,為的是能提前一睹紗龍的風采。當晚三條龍齊“亮相”,包括一條總長52米的大龍,以及兩條小龍。170余名大小隊員一起演出,一招一式之間,體現出一種文化傳承。
“來來來,我們先拍張照!”演出前,紗龍隊的小隊員們成為全場的焦點,家長和鄉(xiāng)親們十分熱情,紛紛舉起手機給他們拍照。這些小朋友當中,有三十余人來自篁灣幼兒園,四十余人來自篁灣中心小學,給荷塘紗龍活動注入了“新生力量”。
為了給鄉(xiāng)親們呈現最好的視覺盛宴,李錦初當晚十分忙碌。他告訴記者,“這條大龍總長52米,共有24節(jié),需要100人左右協作才能完成舞動。由于表演花式比較多,還有很多高難度動作,表演整套龍舞約需一個半小時,所以龍隊隊員要分時接力表演,以確保不歇舞、不亂陣?!?/p>
據介紹,荷塘紗龍的龍舞套路分平面和立體兩式。平面式為行進路線的姿式,立體式為技巧性龍舞造型,不同的套路配以不同的舞步。共分為38個花式,技巧性強,高難度動作頻出,從而使龍體內蠟燭不滅。舞龍人每輪26人,另外1人舞龍珠(一般由師傅擔任),2人舞鯉魚,4人打敲擊樂,其他人員供應蠟燭。
“舞龍頭者在龍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要熟練掌握龍的性格和舞龍的全套技巧、花式,是全套龍舞表演的引路者,出什么花式,變什么圖案,都由他指揮。因此,舞龍頭者一般是龍隊教練,紗龍的制作和龍舞技巧的傳授主要靠舞龍頭者代代相傳?!焙商良嘄垍f會會長李穗泉介紹。
荷塘紗龍的工藝價值、民間舞蹈價值,十分珍貴。李穗泉介紹,相比其它地方的舞龍,荷塘紗龍最為靈活,舞步有小跑步、大跨步、弓箭步、古典錯步等20多種步法,尤其講究動作敏捷輕盈,龍舞變化迅速,對舞龍者的體力等要求都比較高。
此外,荷塘紗龍的制作工藝也十分講究——精巧細微,材料優(yōu)良獨特,以竹篾、木板等材料制作龍身骨架,分24節(jié),頭、身、尾用四條粗繩連接。龍衣以紗布覆蓋,彩色工藝貼片制作龍鱗。紗龍制作時先扎龍頭,其次是龍尾、龍珠、鯉魚、龍身,最后上龍布。
點燃蠟燭后,整條龍通徹透亮,形神兼?zhèn)?,猶如活生生的金色巨龍,造型優(yōu)美逼真,工藝精巧細微,龍體牢固輕盈。
成為海內外鄉(xiāng)親 認祖歸宗的文化紐帶
荷塘紗龍具有很強的廣東地方特色,它不僅具有珍貴的工藝價值、舞蹈價值,而且蘊含著深厚的人類學、文化學、民俗學價值。在當地人看來,紗龍不僅增強了鄉(xiāng)民的凝聚力,也成為海外鄉(xiāng)親認祖歸宗的文化紐帶。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紗龍已經亮相上海、香港的各類大型慶典。而更為人熟知的就是連續(xù)幾屆的中國僑都(江門)華僑華人嘉年華中,紗龍是開閉幕式和大巡游的絕對焦點。在某種意義上,紗龍已成為代表江門的一個文化符號。”對于荷塘紗龍,傳承人李贊均總有說不完的話,“對我們那代人而言,能去舞紗龍是一件很光榮的事,全家人都以此為榮?!?/p>
一直以來,荷塘紗龍飲譽省港澳,名揚海內外。2005年11月,參加廣東國際旅游文化節(jié)嶺南民間藝術匯演榮獲金獎。荷塘鎮(zhèn)因其紗龍的特色,于1996年被廣東省文化廳授予“廣東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的稱號;2000年,又被中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李贊均是這些“威水史”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之一。多年來,一條條制作精巧,惟妙惟肖的紗龍就是在他手中誕生的。不幸的是,幾年前他因車禍癱瘓在床。從此,荷塘紗龍面臨傳承人斷層的難題,急需保護和傳承。
目前,李穗泉正申報荷塘紗龍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傳承人。盡管年紀大了,他仍在荷塘紗龍協會不遺余力地付出,“希望能將荷塘紗龍的制作技藝和舞龍技巧傳給年輕一代,不能讓它失傳,要永遠煥發(fā)青春活力?!?/p>
李穗泉今年75歲了,在他父親的帶領下,14歲便與紗龍“結緣”。為紗龍奔波馳騁的60多年中,他印象最深的是1986年到廣州東方樂園演出,從江門出發(fā),一路顛簸,光坐船便要8個多小時,“以前我們舞紗龍從不談價錢,為了傳播紗龍文化,跑了不少地方,非常能吃苦。紗龍增強了我們鄉(xiāng)民的凝聚力,也是聯系鄉(xiāng)情的紐帶?!?/p>
作為荷塘紗龍協會年輕的“骨干”,李錦初1998年第一次接觸紗龍,從此便結下難舍的情緣,“對我們整個篁灣村來說,紗龍是一種信仰,十分神圣,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每次演出,村民們都會過來觀看并提出意見,讓這條龍逐步‘成長’?!?/p>
篁灣中心小學紗龍隊有百余名隊員
剪龍布、制龍身,龍吐珠、龍起舞……作為荷塘紗龍的發(fā)源地,荷塘鎮(zhèn)篁灣村近年致力于傳承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紗龍文化、紗龍精神已經成為篁灣村民的一門“必修課”。目前,篁灣村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都有經過專門培訓的舞龍隊和特制的適合孩子舞蹈的小紗龍,紗龍舞已成為學校的傳統舞蹈節(jié)目。
早在2000年,篁灣中心小學就率先承擔起傳承“荷塘紗龍·龍舞文化”的擔子,成為紗龍的傳承教育基地,以“龍”為校園特色文化,將紗龍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和大課間活動中。校內還設有紗龍文化館、紗龍器材室,每逢周末和寒暑假,便教學生扎紗龍、舞紗龍,培養(yǎng)學生成為“紗龍傳人”。
2011年起,該校還正式確定每年2月至4月為該校的紗龍節(jié),開展豐富多彩的紗龍主題活動,通過多姿多彩的課程、活動讓紗龍文化深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使紗龍?zhí)厣虒W常規(guī)化。
“篁灣村是荷塘紗龍文化的發(fā)源地及傳承地,我們希望學子們將荷塘紗龍團結拼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傳承下去,成就一個個脫穎而出的‘龍’少年。”篁灣中心小學校長胡民裕說。
一路走來,篁灣中心小學傳承荷塘紗龍文化初現成效。胡民裕介紹,該校紗龍隊共有100余名學生,分為“小、中、大”三支隊伍,經常受邀參加地方性公益展演活動。2015年,篁灣中心小學組織紗龍隊參加第五屆全國舞龍大賽,作為全場少有的小學生表演隊伍,精湛的龍舞讓現場觀眾大為贊嘆。
2017年,該校紗龍隊參加了第五屆中國中小學舞龍舞獅錦標賽,以一條純手工制作的荷塘紗龍亮相賽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紗龍在賽場上舞動,贏得了評委團的好評與觀眾的喝彩,讓全國各地看到了精彩的荷塘紗龍舞。
李振圖是荷塘紗龍協會的“元老”,在篁灣中心小學擔任義務教學工作,每逢周末,就到學校紗龍工作室教學生們制作紗龍模型。他還首創(chuàng)把模型的竹篾換成鋼絲,令材料更加輕巧,方便學生學習,“希望孩子們從小就接觸、學習,把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記者 黎禹君 諶磊 通訊員 岑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