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英名耀潮邑——盤點潮汕紀念名人的地名
昔人英名耀潮邑——紀念名人的地名
吳構松
以著名人物的名字作地名,中外皆有。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qū)就包含了第一任總統(tǒng)華盛頓和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哥倫布的名字,前蘇聯(lián)的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是為紀念兩位領袖而更名的。在中國,山西左權縣、陜北志丹縣、吉林靖宇縣、黑龍江的尚志市、北京城的張自忠路等,都以革命先烈或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
在潮州府轄地,名字被用做地名,影響最深遠的是韓愈。韓愈被貶潮州后,傳道起文,勸農驅鱷,政績卓著。后世感恩的潮人便以其姓名別號作為山水之名。周碩勛纂修《潮州府志》載:城東的山嶺“舊名雙旌,其頂有三峰,形類筆架,又名筆架山,韓昌黎刺潮時常游覽于此,故名韓山?!背峭獾暮恿?,東晉至隋叫作員水,唐至北宋稱惡溪、鱷溪,也是因韓愈的到來而改稱韓江。據(jù)說,韓江是全國唯一的以名人姓氏命名的江河。
韓山之麓,面朝韓江,古城有一座祭祀韓愈的韓文公祠,是帶有地名性質的潮州名勝。除此之外,稱作“韓文公祠”的,還有鮮為人知的另外兩處——
其一在揭陽市區(qū)中山街道,后祠廢,但西側的道路現(xiàn)今仍名為韓祠路。如同潮州城外的韓祠附近先后興起書院、師范院校、多家中等學校,揭陽的韓祠路,民國時期公辦學校眾多,有縣立第一第二高級小學、育德高等學校、文華學校、揭陽職業(yè)女校和女子師范學校等。新中國成立之后,先后設揭陽縣文教局、文化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聯(lián)、工人文化宮、電影公司和新生電影院等文化單位,蔚為大觀,都爭先來沾韓愈的文氣。
其二在澄海樟林荖巷。現(xiàn)存的韓文公祠像農村常見的普通小廟,內有韓愈瓷座像和“百世師”“百代文宗”牌匾。祠雖小卻很久遠,據(jù)推斷始建時代不晚于清光緒。網上有樟林八景之“韓祠綠野”記述,稱“韓文公教民植荖葉,以辟瘴癘。其地荖棚千萬,滿目蒼翠,景致極其宜人”。原來當?shù)匕傩帐前秧n愈當作保護神了。
行走在潮州府轄地,常不經意間遇到與韓愈相關的地名,屬街巷的如潮州的昌黎路、汕頭的慕韓里,屬聚落的有潮州的韓安里、韓暉山莊等。曾讀林倫倫教授《潮汕方言與文化研究》,書中講到澄海有個村叫做“韓祠村”,歷史上曾是潮州韓祠的公產地,這也算是從韓文公祠延伸出來的地名了。
更令我意外的,幾年前偕友人去豐順,見到了又一個“韓山”。當?shù)厝酥v,此山位于縣境中部,北斗、豐良、建橋交界處,處韓江與榕江分水嶺,當年韓愈赴潮路經此地投宿。同行的朋友多將信將疑,我是寧信其真。我想,韓愈是否路過此地或無可考,難辨真假,但有一點鐵定是真的,那就是老百姓對韓愈的感念。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一千多年來,韓愈樹立了為官的標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來者。潮州以“江山易姓為韓”的方式,表達了對韓愈的感恩和崇敬,形成了獨特的崇韓文化。
在南宋,有一位潮州官員也獲得類似的殊榮,他就是“知軍州事”丁允元?!冻敝莞尽酚涊d: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丁允元倡議籌建“湘橋”,并帶頭捐款認建了五座橋墩。西段的九座橋墩順利建成后,被尊為丁公橋。
明代的潮州先賢薛侃,也因興辦公益在身后獲得了“冠名權”。先生師從王陽明治理學,回鄉(xiāng)在今潮安金石建宗山書院講學,其師贈號“中離先生”。薛侃通過實地勘查,組織開鑿了十里長的人工河,溝通了從龍溪至楓口的溪流,民眾將此溪命名為“中離溪”。
改革開放以來,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回家鄉(xiāng)興辦公益蔚然成風,冠名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所冠者有些就屬于地名,如鏡鴻路、慧如公園、林百欣時代廣場等。
現(xiàn)代中國,名字被用作地名最多的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當年,他的家鄉(xiāng)香山縣即改稱中山縣,各地“中山路”“中山大道”也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有人曾做過統(tǒng)計,全國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道路達三百多條。而“中山公園”是世界上數(shù)量最多、分布最廣的同名公園。2011年,珠海市博物館館長張建軍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包括臺灣在內全國一度有多達267座中山公園,目前尚有87座。
回頭看潮汕?!爸猩铰贰辈粌H汕頭、潮州、揭陽市區(qū)有,澄海、潮陽、大埔、黃岡、庵埠都有,普寧洪陽有一條中山街;“中山公園”分布在汕頭市、揭陽、普寧、饒平和潮安沙溪西林等地,目前最為完備的兩處在汕頭和饒平。
潮汕的“中山路”“中山公園”數(shù)量搶眼,并非偶然。1907年先生親自領導丁未黃岡起義,“二次革命”期間三進潮汕,革命困難時期得到了鄭智勇、張永福、許雪秋、林受之等潮籍僑領的仗義支持,還同鄭智勇義結金蘭。孫中山與潮汕的這些緣分正契合了上述道路和公園的命名。
地名學中,人物是命制地名的理據(jù)之一,人物也是地名專名的一種類型。這類地名的穩(wěn)固性取決于人物生平、貢獻、精神價值,命名時必須十分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