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僑鄉(xiāng)傳真

匠器崛起:服務生活之美 豐富佛山陶內涵

2020年10月15日 16:39   來源:南方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在南國陶都,千年來佛山陶服務人們生活的本質不會變。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在南國陶都,千年來佛山陶服務人們生活的本質不會變。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匠器崛起 服務生活之美 豐富佛山陶內涵

  “這是鐵壺嗎?”南風古灶陶意里工作室,一位來自東北的游客,拿起一只壺細細把玩。“這是一只陶壺,高嶺土高溫煅燒后釉面呈現(xiàn)出的鐵的質感?!惫ぷ魇抑骼砣嗽f達回答?!斑@是你們佛山的特色?是從外面那座龍窯里燒制出來的嗎?”顧客緊追不舍地問。

  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總有有心的人像這樣不斷詳細的詢問。很多時候,他們會在陶藝家的指導下,花上幾百元選上一只可心的壺或者帶走一只柴燒主人杯,亦或是選上一個陶瓷手機支架、掛件、果盤等等。像這樣,不知不覺中,多元化、個性化的陶瓷器皿漸漸成了到佛山游玩時可以帶得走的、有一定地域象征性的手信。

  在南國陶都,千年來佛山陶服務人們生活的本質不會變。當今天的人們在追求慢生活、體現(xiàn)個性氣質之時,器皿在佛山產區(qū)日漸崛起并進入當代人的生活,成為水到渠成的現(xiàn)象。

  南方日報記者 閻鋒

  新邏輯 喜歡才買的消費迭代

  曾穎達來佛山的時間并不算長,畢業(yè)于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的他,在景德鎮(zhèn)發(fā)展多年,攜家眷來到佛山。10月5日上午,熙熙攘攘的南風古灶十字巷口的幾間小店里,擠滿了游客。走進陶意里工作室,一家五口人的游客中,男主人為母親、妻子和女兒精心挑選了三條陶瓷手鏈。而一位女士則一眼看中了用陶瓷透明釉制作而成的耳釘。這些小物件價格不高,便于攜帶,尤其是有特色、有裝飾使用功能的,在這些陶瓷工作室里出貨是很快的。

  有心的游客則會在店鋪里停留的時間更長,對柴燒陶瓷杯、柴燒壺等器皿仔細把玩,并不斷詢問相關情況。在陶意里工作室,面對游客們的提問:“這只壺是鐵壺嗎?”“這個特別在哪里?”曾穎達都會一一回復,很多時候,當?shù)玫健捌鋵嵤翘諌亍钡拇鸢负?,游客們都會驚訝不已地繼續(xù)詢問,為何佛山能夠做出這種材質的視覺效果來。

  “其實來佛山轉一圈,帶走一只陶壺是很不錯的選擇,所謂‘一壺一世界’;當然也可以選一個有特色的主人杯,也正應了‘一杯一菩提’?!泵鎸σ晃火堄信d趣的東北游客,曾穎達細細解釋:“你看,這是柴燒窯的木柴燃燒時揚起的灰燼,草木灰會在胚體上自然落灰,在1300℃的高溫作用下,釉面的層次感就出來了,這也讓柴燒杯的最終燒成效果難以預料,也因此可以保證每一個杯盞都是獨一無二的?!痹诰暗骆?zhèn)與佛山兩地的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經驗,讓曾穎達對兩個產區(qū)泥釉火的特性有了不同的理解。

  在佛山走上一圈,能夠帶走點什么特別凸顯佛山特色的手信,一直以來是一道選擇題。為外界所熟知的是佛山建筑陶瓷和石灣公仔,作為藝術品的石灣公仔,價格動輒數(shù)萬元、數(shù)十萬元,多以栩栩如生的文人雅士、儒釋道、動物陶塑見長。從大師創(chuàng)作室一出來就會被追隨者置于收藏室的距離之下,而普羅大眾還是望而卻步的。

  “這是背火面,這是受火面,這里有火焰的痕跡?!睂τ谟行膬A聽的顧客,曾穎達會帶著客人細細對比欣賞瓷器和柴燒陶器的美,他甚至還會把那些燒壞的樣本拿給客人來看,“你看冰裂紋、雪花落灰、過火的痕跡,看起來都很美,但偏偏被過高的溫度沖開了局部,有了瑕疵?!?/p>

  在類似這種交談中,不難發(fā)現(xiàn),“喜歡才買”成為新時期消費主體的新邏輯。有一定的審美認知,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對于文創(chuàng)藝術品,是基于真正的喜歡才購買,并且買回去,是能夠擺放在日常家居空間里或者每天能夠把玩使用,成為今天來佛山游玩淘寶的顧客在選購時呈現(xiàn)出的新的群體特征和消費特征。

  而在南風古灶后門馬槽瀑布一側,徐華章的“華章吉器”工作室里,客人進來,就更需要時間和耐心來慢慢淘寶了。徐華章是江西人,從廣州美院陶藝系畢業(yè)后,他和妻子選擇在佛山發(fā)展。從進入陶藝領域至今,已經歷經十個春秋的沉淀,他說,自己對于陶藝的理解一直在變化。

  徐華章的柴燒壺,尤其注重器型線條的氣勢,每一階段的創(chuàng)作都融入這個階段新的理解和創(chuàng)意。事實上,他對于柴燒的理解,最初來源于大學專業(yè)課上老師對柴窯圖片的解釋。第一次體驗柴窯燒制作品,是在2013年的秋天。學校組織在佛山開始實習課程,在500年窯火不熄的南風古灶,他擁有了陶藝生涯中的第一件柴燒作品?!盎仨敃r,技藝并不如人意,但是看到柴燒的特殊效果,內心真的是激動了很久。尤其是參加南風古灶的創(chuàng)意市集,第一次面對市場,這些都對我后來的職業(yè)生涯有很大的鼓勵。”

  像徐華章這樣,近20年來,南風古灶的魅力、佛山與廣州美院等高等院校的結緣,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高校畢業(yè)生來到佛山,扎根佛山。在美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他們試圖重新發(fā)掘石灣陶塑服務生活、引領生活的力量。沉浸在石灣產區(qū),他們既深愛傳統(tǒng)、鉆研傳統(tǒng)、回到傳統(tǒng),也愛跨界觀察陶藝產業(yè)在“迭代”“部落化生存”“極簡風”等時代關鍵詞下的新風口。他們既積極參加各類工藝美術展,也能登上全國美展并拿下陶藝創(chuàng)作獎項,既以實體的工作室創(chuàng)作、品茶、交友,也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快遞包郵來“圈粉”。

  虹吸力 柴燒古灶界的青年人

  “瓷壺真的很細膩精美,很惹人愛,你們佛山的陶壺究竟怎樣去欣賞?”面對客人的疑問,徐華章會這樣概括道?!按蓧厥且豢春妹?,而陶則是越看越美?!?/p>

  事實上,細膩的瓷壺是年輕人最容易接近的。而佛山的陶泥之美,它的粗獷、樸拙、原生態(tài),是持壺人一定要經過歲月的沉淀才能夠欣賞的美,在功能氣質上,陶壺經過高溫以后仍舊留有氣孔,收縮性較好,更適合養(yǎng)。

徐華章在工作室制作陶藝器皿。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徐華章在工作室制作陶藝器皿。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陶瓷器皿作為相對更貼近當代人生活的藝術品,這種素雅而古樸的美,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沉淀和年齡的增長才能夠欣賞的。一切美的藝術形式歸根結底其實就是線條之美。而看似簡單的線條,卻又是最難把握的。線條之美就直接反映在器物的器型上。從學院來到佛山的這些年輕陶藝家,在這個領域不斷地沉淀和堅持,而這種堅持的方向,其實是看似簡單卻又是最難的。

  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理論部主任紀文瑾認為,這些從高等院校來到佛山產區(qū)的陶藝家,選擇的是一條并不簡單的路,相反,可能是一條更難的路。

  “前期真的是交了很多學費。在研究泥、柴、氧化、還原等不同材料和化學變化的因素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少的失敗。但正是在一次次的挫敗中,不斷地完善各種工藝和柴燒的特殊要求,這是一種歷練,更是一種不斷完善自身的過程?!毙烊A章這樣記錄自己的經歷?!安駸龓Ыo我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驚喜,求之不得又恐千瘡百孔的那種累……但這一切都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會一直走下去?!?/p>

  在江西景德鎮(zhèn),從事陶瓷行業(yè)入行的門檻更加大眾化,初學者在市場上走上一圈,就可以買到陶瓷所需要的幾乎所有材料,燒窯則有公共窯爐、創(chuàng)意集市的公共平臺。但是在佛山這個相對隱秘、更講究師徒傳承式的圈子里,外來人進來并不那么容易,哪里可以買泥、哪里可以搭燒,甚至在佛山找到的技術師傅的成本等,都比景德鎮(zhèn)要高。一個細節(jié)是,小到燒制茶壺時小紐扣大小的顆顆支釘,都要陶藝家自己來動手制作。

  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孜孜以求探索的熱情。在華章工作室的一個角落里,不起眼的位置上擺放著一些碎瓷片。這些是徐華章在景德鎮(zhèn)七里窯撿到的一些古瓷片。盡管這些瓷片蒙塵而殘缺,但是對于揣摩器皿的發(fā)展流變非常有價值。徐華章會對有心了解的客人講解這些器皿價值。他會拿起這些舊古瓷,從胚體由厚而薄的孤獨以及殘存的部分,來推斷和還原其完整的器型。

  “青白色的釉,簡約的器型,這些宋代古瓷片的完整器型會出現(xiàn)在腦子里。你看,像這樣的盞,在古代繪畫中就經常出現(xiàn),水滸人物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用的大概就是這樣的器皿了。當然了,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這樣的器皿也在隨著我們的生活需要進行微調?!甭牭竭@些來龍去脈,客人會心點頭。

  在南風古灶景區(qū)后,半山煙云工作室的手捏壺,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主理人劉德志2013年在佛山丹灶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座柴窯。在提起自己的創(chuàng)作感悟時,他寫道:做陶久了,光陰會變得很慢。慢到你覺得能把她抓在手里、掛在墻上、留在自己做得杯子里。

  “我開始思考,自己做這樣一件事情究竟有什么意義?其實柴燒并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尤其是為了效果,自己去挖土陶洗泥料、燒制草木灰、調配釉料、手工制器、柴燒成型,在工業(yè)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已然是標本般的存在了。”他在不斷地思辨,身在這樣一座工業(yè)城市里,世界真的需要我們嗎?而他的答案是:“我想是的,正是因為我們被工業(yè)文明所包圍,被時間信息碎片所充斥,被標準審美所裹挾,被快捷生活所壓迫,我們需要慢去對抗快,需要質樸去對抗精致,需要溫度去對抗冰冷,需要手工制作去對抗工業(yè)標準?!?/p>

  器皿背后 “生活之美”注入佛山陶

  陶瓷器皿所代表的生活化與民間性,正是石灣陶千年以來一直所強調的基調,服務生活、緊隨時代、引領審美,恰恰是石灣陶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以來的“存在感”與生命力的所在。

  佛山500年窯火不熄的柴燒龍窯,在大工業(yè)時代不斷釋放出對藝術家尤其是青年陶藝家的虹吸效應。對于柴燒,陶藝家葉文這樣評價道,在人們的內心深處,都有著回歸自然的渴望。因為人本來就是來自于自然。柴、火、燃燒、泥土這些本來就是大自然中最普遍、與我們最親近的東西?!安駸账尸F(xiàn)的肌理與色澤,是最初大自然的印象。藝術家所追求的是從自然與人的對話中,找到足以呼喚心靈回歸的方式?;鸷?、落灰、過程,所代表的是走回大自然的情懷,這是沒有任何其他素材可以取代的?!?/p>

  “日本急須壺的壺蓋是松松的,在品茶過程當中,器皿會引導我們心態(tài)上不要著急,更不要一下子倒扣過來,壺蓋會松,茶葉渣會堵到出水球孔。像這樣的細節(jié)還有很多,這是一個地方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品茶方式的體現(xiàn)。茶道當中蘊藏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其實都在這里?!毙烊A章說。

  生活器皿與做人做事的道理相互連通,而這背后無疑是當代人生活方式的折射。值得玩味的是,2020石灣杯青年陶瓷大賽,就選擇以“生活之美”為主題,把陶瓷生活器皿作為創(chuàng)作內容,作品可以是餐具、花器、茶具、香器、文房用具、陳設擺件等形式。

  石灣陶瓷博物館表示,生活之美的主題,其實是倡導將審美融入生活,融合到人們“用”的范疇與領域。尤其在今年發(fā)生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強化藝術與生活的聯(lián)系,展現(xiàn)當代青年陶藝家對美好生活的理解與表達,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參賽者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qū)。中國美術學院、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廣州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等都是參賽者較為集中的所在院校。大賽還吸引了來自韓國首爾的國際友人報名參賽。

  青年陶藝家趙淋憑借作品《擁夢》剛剛拿到了2020石灣杯的一等獎。一直以來,他都會強調這樣一個藝術觀點,陶藝作品是能夠真正從精神層面影響人們日常的作品。因為人們生活在具體的空間里,陶瓷藝術品與生活發(fā)生聯(lián)系,與當下發(fā)生聯(lián)系,這是藝術作品生命力的來源。

  “我覺得來佛山淘柴燒杯,價格是相對貴一些。但是相比網絡平臺那種整套的茶具,我們其實很享受在佛山實體店里淘的這個過程。”在國慶假期,一位鐘愛茶藝的女游客這樣告訴記者。在當代人快節(jié)奏的工作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腳步慢下來,有時間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追求慢生活、個性化生活的過程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樂意接近陶瓷,體會這種泥、釉、火微妙平衡與完美融合的天作之合。因為,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瓷,制作過程需要等,等泥干,等火旺,等陶涼,急不得,也慢不得,就像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跟陶瓷的交流中,越來越多的人在感受不與時間較勁、與時間融合、與火候相適的道理。

  -觀察眼

  從手藝人看佛山

  重新審視手藝與一座工業(yè)城市的意義

  “中國歷史上的珠三角,一直是被排斥在主流意識之外的‘國家郊區(qū)’,直至成為改革開放的‘實驗田’。就像在古老的土壤中成功培植的未來主義樣品,早已開花結果。”廣州美院學者劉慶元這樣寫道。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要在佛山找到藝術品一條街、藝術家一條村,是不太可能的事。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地方,大都散落在舊工廠、舊村居里。這些地方往往不是靜謐的世外桃源,相反貨車進進出出,工廠加工切割的機器聲也會此起彼伏。但就是在工業(yè)文明的包圍下,佛山以陶藝為代表的手藝人,內心卻是靜謐的、倔強的,他們背后的佛山手工業(yè)是如此的勃興,為我們帶來了重新審視這座工業(yè)城市的精神氣質提供了絕好的觀察點。

  10月11日下午,廣州美院副教授譚紅宇執(zhí)導的紀錄片《師傅》,在佛山金馬劇院展映。這部紀錄片把鏡頭對準了佛山藝術家曾力、曾鵬兄弟,在2016年獲第十屆法國國際工藝電影節(jié)“文化遺產獎”,從師傅個人出發(fā),家庭、地域、國家多個維度多個層面的敘事張力滿滿。導演、制片、攝影譚紅宇與片子的主角之一曾鵬師傅,還與佛山觀眾進行了交流分享。讓人無法忽視的是,這部片子里的佛山。國內外專家在點評紀錄片《師傅》時,都會觀照到誕生這種手藝人的地方土壤,那就是佛山這座城市與手藝傳承的關系。

  “這部紀錄片向我們呈現(xiàn)了這樣一群人:他們依托著自己對家庭、社會和信仰的多重價值觀,依托著自己摯愛的事業(yè)和對自身身份的清晰認識,不僅僅止步于生存,而是竭力去追求轉變與創(chuàng)新。”法國專家工業(yè)社會學家、電影藝術家、法國國家科研中心榮譽研究主席貝昂納·戛納認為,譚紅宇執(zhí)導的這部紀錄片,跟進記錄了中國廣東(石灣)兩位陶藝師傅半個世紀以來的社會與藝術歷程。

  他說,這部片子展現(xiàn)了廣東佛山地區(qū)不僅緊緊跟上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步伐,而且為它在藝術與文化上的真正新生作出了貢獻,足以令其在廣東諸多地區(qū)聞名遐邇的經濟發(fā)展傳奇之中脫穎而出。這部紀錄片讓我們看到藝術家的行動是如何深深扎根于地區(qū)的傳統(tǒng),并有力地參與到其社會與道德風尚的建設之中。這部電影的重要性超越了它的標題,在卓越的見證之外,直指這個地方和這些家庭的核心深處。

  “這部紀錄片跟拍了前后五年時間,最終剪輯了一年半,并定名為《師傅》?!弊T紅宇表示。而事實上醞釀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想法,其實在譚紅宇的心中埋藏了超過35年。鏡頭里的主角曾力、曾鵬兩位師傅,分別出生于1950年和1953年,他們在1956年隨父親曾良來到石灣。目前,《傳統(tǒng)在今天——曾力曾鵬作品展》正在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展出,這也是他們從藝超過40年后首次回到出發(fā)的原點佛山石灣,以展覽的形式致敬前輩、致敬傳統(tǒng)。

  在中國南方,“師傅”是行業(yè)中對高手和師長的尊稱,要獲得這個稱謂,往往需要數(shù)十年的修煉與低頭潛行。師傅們謙虛地向民間求知,從不懷疑傳統(tǒng)技術的生生不息?!皫煾稻拖袢藗冃闹械臒羲?,師傅是有心法的,能給人們以精神支持的。還記得《功夫熊貓》中那聲響亮的‘師傅’吧,‘師傅’二字精神性的表達是很接地氣的,是為大眾所接受的。所以這部紀錄片英文版的譯名沒有用Masters,而是用了SHIFUS?!弊T紅宇告訴記者。

  在影片當中,成長于陶都石灣的曾力、曾鵬兄弟,平和地講述了他們自己的父輩師傅們,跟隨父親接受佛山民間藝術的熏陶、跟隨吳灶生師傅采泥配釉的點點滴滴等,紀錄片既呈現(xiàn)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場景,也還原了他們目前的生活狀態(tài),他們的家庭、圈子、他們的生活節(jié)奏、他們的信仰。在紀錄片當中,曾力、曾鵬盡管自稱自己是民間藝人,但很明顯,他們成長的土壤、生活方式與創(chuàng)作節(jié)奏,呈現(xiàn)出傳統(tǒng)文人、民間匠人與藝術家高度融合的氣質。

  他們的生活中,犬吠、錦鯉、孩童、古琴、粵劇、龍舟、婚禮、祭拜儀式、嶺南傳統(tǒng)建筑等地域文化生活中那些看似常見卻又融入到藝術家骨子里的文化元素,頻頻出現(xiàn),而這樣的藝術家與他們所在的地域佛山的關系,是藝評人所屢屢提到的。

  劉慶元這樣評論說,陶藝文化采集者譚紅宇,以影像的方式來記錄兩位陶藝家曾力、曾鵬兄弟的日常工作與生活?;蛟S,了解一個人的日??偙戎皇怯^看美術館展臺上的作品更具質感和想象力。影像的時間跨度和線性邏輯特點無疑增強了大眾對“手藝人”的深度認知,并以此搭建和分享一位陶藝家“信手拈來”的時間密碼。

  在《師傅》中,我們可以看到天真、質樸的陶藝家如何以個人的方法論回應文化產業(yè)的宏大模式;如何以相對獨立、創(chuàng)造性的智性力量回應宏大的世俗工藝美術制品廠、工業(yè)化園林奇觀和序列式審美體系。這種回應不是回擊,也不是抗爭,而是豐富和活力。它更多是以智力的活潑性和游移性來充實、激活我們對周遭事物的感知與體察。

  劉慶元認為,遍布珠三角區(qū)域的顯要的經濟高地、世界工廠、地產樓盤與隱秘的村落、祠堂、河涌交織在一起;現(xiàn)代都市節(jié)奏與平實的嶺南生活態(tài)度相互融合;這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模式對身處此地的陶藝家曾力、曾鵬兄弟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給養(yǎng)。面對這個并不那么平靜的世界,手持攝像機的人譚紅宇,以“不受委托的工作方式”尋覓手藝人的自我屬性,從歷史的社會土壤里,重新翻、掘、找、耙出一種個人的土地意識、造物精神。

【責任編輯:陸春艷】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